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丁

作品数:24 被引量:317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血栓
  • 18篇静脉
  • 18篇静脉血
  • 18篇静脉血栓
  • 18篇骨折
  • 16篇深静脉
  • 15篇血栓形成
  • 15篇静脉血栓形成
  • 13篇深静脉血栓
  • 10篇深静脉血栓形...
  • 6篇术后
  • 5篇下肢
  • 5篇骨折患者
  • 4篇髋部
  • 4篇聚体
  • 4篇关节
  • 4篇二聚体
  • 4篇D-二聚体
  • 3篇胫骨
  • 3篇髋骨

机构

  • 2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1篇西安医学院
  • 6篇陕西中医药大...
  • 3篇延安大学

作者

  • 24篇田丁
  • 23篇张堃
  • 19篇杨娜
  • 14篇王鹏飞
  • 8篇李忠
  • 6篇付亚辉
  • 5篇孙亮
  • 5篇朱养均
  • 5篇王谦
  • 5篇薛汉中
  • 5篇路遥
  • 5篇张斌飞
  • 4篇冯东旭
  • 4篇王虎
  • 4篇王宝辉
  • 3篇刘萍
  • 3篇衡立松
  • 3篇冯尚华
  • 3篇张军
  • 2篇马腾

传媒

  • 6篇骨科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4篇国际外科学杂...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7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西安红会医院收治的997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男382例,女615例;平均年龄为72.3(17~10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7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34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双下肢血栓组、非双下肢血栓组。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前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两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无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97例髋部骨折病人中66例(6.62%)术前发生双下肢DVT。双下肢血栓组与非双下肢血栓组病人的性别、骨折类型、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病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95%CI(1.153,12.367),P=0.028]、受伤至手术时间>7 d[95%CI(1.087,3.178),P=0.023]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发生率约为6.62%;病人的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是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健平薛汉中王鹏飞张斌飞李明杨娜田丁李忠张堃
关键词:髋骨折发生率
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凝血指标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332例,根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组(DVT组)141例和非深静脉血栓组(非DVT组)191例,对比分析两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3、5d凝血相关指标。结果:经超声确诊DVT141例,发生率42.47%,其中左侧116例,右侧25例;完全充填92例,不完全充填49例;累及股浅静脉2例,腘静脉18例,腘静脉合并胫后静脉9例,腓静脉16例,肌间静脉96例。DVT组术后第1、3d血浆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和非DVT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7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皮温升高,挤压腓肠肌出现疼痛,134例患者无典型DVT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PE症状。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以肌间静脉为主,对于术后1、3dFib及D-D同时升高,并发DVT风险较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临床中超声联合动态监测凝血纤溶指标,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尚昆王鹏飞付亚辉王虎张红孙健平柯超田丁张堃
关键词:髋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致伤能量的关系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致伤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1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chatzker分型,低能量组(SchatzkerⅠ-Ⅲ)X线表现为单纯外侧平台的劈裂或压缩骨折(n=63);高能量组(SchatzkerⅣ-Ⅵ)X线表现为胫骨平台内侧踝或双髁的骨折、干骨后端分离(n=77)。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血栓发病率、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术前D-二聚体等指标。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和药物预防血栓。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双下肢超声并记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经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术前和术后胫骨平台骨折血栓发病率分别为36.43%和46.43%。低能量组术前血栓发病率为31.75%(20/63),高能量组术前血栓发病率为40.26%(31/77)。低能量组术后血栓发生率为44.44%(28/63),高能量组术后血栓发病率为48.05%(37/77)。统计分析显示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术前(P=0.298)和术后(P=0.785)血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分别为(11.94±4.18)d,(9.56±2.54)d],手术期间的失血量[分别为(208.96±224.43)ml,(129.68±142.14)d]和术前D-二聚体的水平[分别为(2.39±3.38)mg/L,(1.21±2.32)mg/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期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栓的发病率很高,但血栓大部分集中在膝关节远端。虽然高能量致伤和低能量致伤血栓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也应警惕血栓发生。
李嘉浩王鹏飞张斌飞庄岩薛汉中屈霜威费晨杨娜田丁张堃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被引量:72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82例,女142例;年龄为65~93岁,平均77.4岁;股骨颈骨折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28例。关节置换101例,内固定123例。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于术前及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经B超检查,术前发生DVT64例(28.6%),主要集中于伤后3~6d;血栓类型:远端血栓53例(82.8%),混合血栓11例(17.2%)。术后发生DVT118例(52.7%),主要集中于术后3d内;血栓类型:远端血栓105例(89.0%),近端血栓1例(0.8%),混合血栓12例(10.2%)。本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血浆D-二聚体浓度平均分别为(11.88±13.42)、(9.29±10.99)、(10.25±9.04)、(7.93±7.04)、(7.00±6.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48,P=0.012);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术前1d、术后3d、术后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569。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高,以远端血栓为主。围手术期DVT多发生于伤后3~6d及术后3d内。入院时及术后1d患者D-二聚体浓度较高。D-二聚体检查在髋部骨折患者DVT筛查中意义有限。
付亚辉王鹏飞王宝辉田丁杨娜刘萍冯尚华王虎李明张堃
关键词:髋骨折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李树灏张堃衡立松冯东旭蔡枭田丁杨娜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下肢骨折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
骨盆与髋臼骨折86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估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笔者自2013-07—2015-11共诊治86例骨盆与髋臼骨折。受伤后1~2周内行CT静脉造影检查,定义腘静脉及其以上近端静脉的血栓和肺栓塞有临床意义。分析静脉血栓与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指数、创伤严重程度、卧床时间、手术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 29例发生静脉血栓,其中有临床意义的静脉血栓19例(22.1%)。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之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盆骨折中,垂直剪切骨折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前后压缩或侧方压缩骨折静脉血栓的发生率(P=0.026)。年龄>50岁是静脉血栓的一个高危因素(P=0.034)。结论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VTE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能量损伤的老年骨盆骨折患者,应该注意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冯尚华付亚辉王鹏飞王虎田丁杨娜张堃尚坤
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4例,女66例;年龄16~83岁,平均47.6岁;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 d、术后1 d、3 d、5 d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在术前及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所测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差别。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4例(30%)患者出现DVT。术前出现DVT 39例(21.7%),DVT类型:混合1例,远端38例;14例术后消失;术后出现DVT 40例(22.2%),DVT类型:近端1例,混合1例,远端38例;15例为术后新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是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VT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都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4。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1.4 mg/L时,其诊断DVT的敏感性为0.944,特异度为0.246,特异性较差;当D-二聚体的浓度为4.45 mg/L时,其诊断DVT的敏感性为0.574,特异度为0.817,此时特异性最高。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有一定的发生率,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DVT为主。临床上对于高龄、入院及术后血浆D-二聚体升高、术前等待时间较长的患者要警惕DVT的发生。D-二聚体对于胫腓骨折患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推荐临界值设为4.45 mg/L。
李杰王谦王鹏飞路遥张斌飞李忠杨娜田丁张堃
关键词:胫骨腓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止血带应用时间和手术时间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止血带应用时间和手术时间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12诊治的胫腓骨骨折119例。记录手术过程中止血带应用时间和手术时间,分别比较止血带应用时间(A、B、C)3组及手术时间(X、Y、Z)3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在止血带应用上,A组50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8%;B组48例中6例发生DVT。发生率12.5%;C组21例中6例发生DVT,发生率28.5%,止血带应用时间3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X组42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4.7%;Y组50例5例发生DVT,发生率10%;Z组27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33.3%。Z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1,P=0.002;x2=6.41,P=0.010),X组和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妒=O.83,P〉O.05)。结论止血带的应用时间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影响,但手术时间超过150min明显增加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冯尚华付亚辉王鹏飞王虎田丁张堃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深静脉血栓止血带手术时间
单一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骨折部位对单一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325例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170例,年龄为(58.41±19.82)岁(19~94岁),BMI为(23.22±3.71)kg/m2(15.59~35.16 kg/m2);髋部骨折185例,股骨干骨折12例,膝关节周围骨折66例,胫腓骨干骨折25例,踝关节骨折27例,足部骨折10例。手术前后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术前有血栓组和术前无血栓组、术后血栓组和术后无血栓组,分别对病人的年龄、性别、BMI及骨折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有100例病人发生DVT,发生率为30.77%,术后有166例病人发生DVT,发生率为51.08%;发病率在前三位的年龄段依次为60~74岁、≥75岁、45~59岁;女性病人更易发生DVT;按BMI分组后,术前术后各个组DVT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部位以髋部以远、膝关节以近骨折(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的DVT发生率最高。结论髋部以远、膝关节以近骨折(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及6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是下肢单一闭合骨折DVT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给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李树灏冯东旭蔡枭张军王鹏飞田丁杨娜朱养均张堃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骨折部位
胫骨开放性骨折不同清创时机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胫骨开放性骨折不同的首次清创时间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5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自受伤至进入手术室开始清创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B、C、D四组。四组患者自受伤至进入手术室开始清创的时间分别为A组(T≤6h)、B组(6h24h),通过首次清创时间的不同结合骨折Gustilo-Anderson分型来分析早期清创与延迟清创术后感染率的差别。结果 a)以首次清创时间不同分组比较:A组65例中6例感染,感染率为9.2%;B组95例中9例感染,感染率为9.5%;C组36例中4例感染,感染率为11.1%;D组19例中2例感染,感染率为10.5%。A、B、C、D四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以不同骨折分型(Gustilo-Anderson)分组比较:Ⅰ型62例中2例感染,感染率为3.2%;Ⅱ型98例中8例感染,感染率为8.2%;ⅢA型26例中3例感染,感染率为11.5%;ⅢB型25例中7例感染,感染率为28%;ⅢC型4例中1例感染,感染率为25%。五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开放性骨折清创时间的延后并不会增加术后的感染率;胫骨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感染主要与骨折严重程度有关。
李杰李杰王谦路遥李忠杨娜田丁
关键词:胫骨开放性骨折清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