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楠
- 作品数:9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视觉快感与狂欢体验:社交网络成瘾的社会学探索被引量:8
- 2016年
- 以"低头族"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已有的研究详细地勾勒出了哪种类型的用户更可能社交网络成瘾的图谱,但未能给出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本文认为,"祛除巫魅"的理性化进程及其所带来的目的论宇宙观的瓦解使现代人陷入到虚无和无聊的存在性体验之中,催生了一套依靠外在新奇事物来获得即刻满足和填充空白自我的存在性需要。社交网络的非主题化、实时更新性、碎微化和真人秀特性使其成为一个纯粹的景观世界,能够随时带来直接的视觉快感;社交网络的阈限性则可以让用户在狂欢体验中暂时摆脱单调无聊的日常生活。此外,社交网络成瘾还可能与互联网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 田林楠
- 关键词:虚无无聊
- 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性别差异被引量:6
- 2016年
- 在流动模式家庭化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面前,对流动人口收入及其性别差异的研究仍忽视流动模式的作用。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上海市的数据,探讨了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观念的作用下,相较于独自流动,非独自流动有助于男性流动人口收入的提高,却会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的降低。数据结果还表明:"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传统性别分工观念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与女性流动人口是与丈夫一起流动还是与丈夫及孩子一起流动密切相关。
- 徐愫田林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性别差异
- 流动人口收入性别差异与收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苏浙沪数据
-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在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流动人口2.36亿。这一庞大人群的生存境遇构成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的重要部分,也深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
- 田林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职业性别隔离人力资本
- 文献传递
- 流动人口收入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以苏浙沪三省(市)数据为依据被引量:4
- 2015年
- 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方法研究苏浙沪三省(市)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及各因素的贡献率,可以发现,流动人口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收入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和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流动人口性别收入差异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人力资本中又以教育年限这一变量的贡献最大,教育上的不平等显著影响到男性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此外,性别收入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占75%,表明流动人口收入中可能存在着性别歧视。
- 徐愫田林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职业性别隔离
- 从朝圣者到游牧民:流动时代的新部落主义——定位社交媒体的发生环境与接受背景被引量:16
- 2018年
- 本文通过描绘当代社会的结构性背景与身处其中的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来定位社交媒体出现和流行的社会学前提。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的液态世界之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再无扎根之处;身处该结构处境之下的当代人的行动范型也从"为未来储蓄"的朝圣者变成了以"当下主义"为原则的游牧民;作为游牧民的当代人以一种新部落的方式彼此连接和共同生活。流动现代性所带来的这一部落化趋势被社会媒体这一互动媒介实体化、具体化和极端化了。
- 田林楠
- 关键词:社交媒体
- 自我认同危机与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被引量:11
- 2016年
- 理解社交网络这一自我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场所要追溯到现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外在结构的瓦解使个体失去了可以认同的固定的有意义的自我,人们只好反求诸己,通过自我宣称以及他人对此的承认来建立自我认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他人回应的互动方式,为当代人重获自我认同提供了可能。但是,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所呈现的自我只是运用"对观监视"社会中"少数人"所提供的配件进行的自助式拼贴,而赞也只是一个抽空了情感与意义的社交礼仪和安全高效地处理互动关系的简化机制,结果是用户们在这一肤浅的、缺乏情感投入的联系中一起孤独,自我认同的焦虑进一步加深。
- 田林楠
- 关键词:自我认同危机社交网络自我呈现
- “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华尔德“新传统主义”的启示被引量:1
- 2013年
- 人们何以如此热衷于公务员考试?解答此问题的关键是要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从社会结构特征和个人行为逻辑中寻找解答。笔者认为:"断裂"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流动渠道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资源会聚地的"单位"成为人们获取利益的最佳选择之一,而国人的自我主义行动逻辑最终把人们引向公务员考试而不是通过集体行动进行博弈。
- 田林楠
- 关键词:公务员热社会结构自我主义
- 流动人口社会距离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苏浙沪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以布尔迪厄的"惯习"概念为基础,认为社会距离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具体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一种身体化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流动人口社会距离指数,对苏浙沪三地流动人口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流动人口社会距离最小,江苏次之,浙江最大;住房性质、流入时间和社会交往网络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 田林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距离农民工社会融合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