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蕾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微生物
  • 2篇新媒体
  • 2篇植物乳杆菌
  • 2篇中介
  • 2篇中介变量
  • 2篇乳杆菌
  • 2篇肾结石
  • 2篇碳水化合物代...
  • 2篇人粪
  • 2篇人粪便
  • 2篇媒体
  • 2篇结石
  • 2篇菌株
  • 2篇菌株分离
  • 2篇粪便
  • 2篇高校
  • 1篇电子束
  • 1篇新媒体时代
  • 1篇芽孢
  • 1篇抑菌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省原子能...

作者

  • 7篇田蕾
  • 4篇孙群
  • 2篇张慧
  • 1篇刘健
  • 1篇陈雪奇
  • 1篇兰利琼
  • 1篇高鹏
  • 1篇陈浩

传媒

  • 1篇当代传播
  • 1篇辐射研究与辐...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成才之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媒体下中介变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2019年
新媒体的多元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定困境。通过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分析,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中介变量”为切入点,探析“中介变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身份识别与影响,是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新媒体传播中“中介变量”的作用,通过对“中介变量”的辨识,并借助其传播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田蕾成春
关键词:新媒体中介变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身份识别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路径研究——中介变量的传播影响力
2020年
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大思政格局下发挥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路径研究,尤其是对"中介变量"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对于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提高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田蕾
关键词:新媒体共青团中介变量
一株具有抑制肾结石形成能力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株具有抑制肾结石形成能力的植物乳杆菌(<I>L.plantarum</I>)J‑15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植物乳杆菌J‑15,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
孙群田蕾徐小芳崔雅倩张慧
一株用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产芽孢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菌剂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具体公开了一株用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产芽孢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在果蔬采后保鲜中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解淀粉芽孢杆菌(<I>Bacillus </I><I>amyloliquefaciens</I>...
孙群刘健胡高飞李婕妤田蕾
文献传递
电子束对藏药八味沉香散的辐照效应被引量:2
2022年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藏药八味沉香散灭菌效果和其有效成分的影响,采用电子束(0kGy、5kGy、7 kGy、10 kGy)和^(60)Coγ(7 kGy)辐照三个厂家生产的产品,分别在处理后以及在49℃加速贮藏3个月后检测微生物指标和有效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不同剂量处理后,电子束辐照和^(60)Coγ辐照均能显著降低八味沉香散内微生物数量至达标;电子束5 kGy辐照后,样品的微生物总数已降低至《中国药典》的要求限度,且其有效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吸收剂量至10 kGy时,对其有效成分含量也基本无影响。因此,电子束辐照可以有效提高八味沉香散的卫生指标,5 kGy为八味沉香散的最佳辐照工艺剂量。
德吉卓嘎王玮德吉措姆田蕾兰利琼陈浩孙群孙群
关键词:电子束辐照灭菌八味沉香散
一株具有抑制肾结石形成能力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株具有抑制肾结石形成能力的植物乳杆菌(<I>L.plantarum</I>)J‑15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植物乳杆菌J‑15,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
孙群田蕾徐小芳崔雅倩张慧
文献传递
网络意见领袖人际影响的跨界阐释被引量:3
2014年
在传播学领域内,"意见领袖"的发现和探讨是社交网络传播研究的重点。对此,国内相关研究方法大多采用了各类数学算法,主要通过社交网络用户表面的粉丝数量、转发数、评论数等作为意见领袖属性值。本文认为,这些数学计算都忽略了意见领袖人际影响链的传播特征。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这种基于群体间个人影响的动态链式传播结构,仅用数字反映其影响度大小是不够的。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对意见领袖的存在条件、存在方式、存在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社交网络中的个体是否对另一些个体产生了态度的改变或者行为的影响,应该作为判断意见领袖的重要标志。
陈雪奇田蕾
关键词: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网络群体人际传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