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雨

作品数:144 被引量:65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盛京自由研究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2篇腹腔
  • 82篇腹腔镜
  • 48篇切除
  • 47篇单孔
  • 42篇手术
  • 41篇切除术
  • 40篇单孔腹腔镜
  • 38篇胆囊
  • 23篇结石
  • 19篇腔镜手术
  • 18篇腹腔镜手术
  • 16篇胆管
  • 16篇括约肌
  • 15篇单切口
  • 15篇切口
  • 14篇胆囊切除
  • 13篇单孔腹腔镜手...
  • 13篇外科
  • 12篇细胞
  • 12篇ODDI括约...

机构

  • 141篇中国医科大学
  • 8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市妇女儿...

作者

  • 144篇田雨
  • 127篇吴硕东
  • 47篇苏洋
  • 43篇孔静
  • 35篇范莹
  • 25篇李勇男
  • 22篇陈永生
  • 22篇于宏
  • 15篇谢斌
  • 14篇韩金岩
  • 13篇于晓鹏
  • 11篇李敏
  • 7篇陈俊智
  • 7篇张振海
  • 6篇王昊霖
  • 6篇国星奇
  • 5篇魏义
  • 5篇郭仁宣
  • 5篇金俊哲
  • 4篇吕超

传媒

  • 10篇中国现代普通...
  • 8篇中华消化外科...
  • 7篇第14届全国...
  • 6篇中国普外基础...
  • 5篇中国内镜杂志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5篇现代肿瘤医学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中华腔镜外科...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外科理论与实...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肝胆外科杂志
  • 3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中华胰腺病杂...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22篇2013
  • 20篇2012
  • 17篇2011
  • 28篇2010
  • 9篇2009
  • 1篇2008
  • 9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脐部引流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吴硕东田雨时磊谢丰晓于宏孔静范莹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空肠吻合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被引量:2
2012年
腹腔镜胆囊空肠吻合术是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胍囊壶腹周围痛和胆管癌等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常用术式。
吴硕东田雨陈永生陈俊智
关键词: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胆囊空肠吻合术单孔腹腔镜腹腔镜技术胰腺癌胆管癌
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中心500例手术经验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总结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SILC)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8月行SILC 500例。术中经脐部切口置入1枚10 mm trocar及2枚5 mm trocar,3枚trocar呈倒三角形方式排列。利用超声刀经胆囊后三角入路逆行切除胆囊。结果 1例因术中发现存在副肝管中转为四孔法,1例因术中出血不易控制中转三孔法,其余SILC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1.4±20.1)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 ml(5~100 ml),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2.0±0.8)d。1例术后出现毛细胆管胆汁漏,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术后出现肝床渗血,二次手术治愈。随访1~3个月,发生并发症的2例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2例切口处皮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无出血、胆漏、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瘢痕隐蔽。结论 SILC安全有效,且具有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在严格选择病例、掌握适应证及操作原则后,可逐渐学习并掌握,便于广泛开展。
吴硕东韩金岩苏洋田雨范莹孔静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一种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类器官的培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属于生物医学领域。本发明公开的方法是基于肿瘤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3D共培养模型。用人肿瘤细胞,人原代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群CAFs,与人血管内皮细...
李函容张逸洲田雨
64层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探讨64层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N-CTCP)对胆道梗阻部位、范围、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对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14例病人行64层CT腹部增强扫描后进行表面阴影(SSD)、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平展(CPR)、最大密度投影(MIP)、间接最小密度投影(Imi-nIP),以及SSD+VR、MPR/曲面平展+MIP、thin-slab+MIP/VR重建。对该技术在判断胆道梗阻平面、梗阻性质以及胆管显示能力方面进行评价。结果N-CTCP图像质量优良。在细小胆管显示能力上,N-CTCP的MinIP重建逊于MRCP,但N-CTCP的SSD+VR重建效果与MRCP相当。对梗阻性质的诊断准确率N-CTCP为100%(14/14)。结论N-CTCP成像操作简单、快速,且较MRCP经济,可三维地显示胰胆管解剖结构及其周边器官、血管情况。其图像质量、显示细小胆管能力和对梗阻的诊断价值接近MRC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田雨吴硕东高健孔静孙磊王昊霖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胆管梗阻
姜黄素联合胡椒碱在预防小鼠胆囊胆固醇性结石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胡椒碱在预防高脂饮食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50只C57BL6小鼠全部喂给高脂饮食,同时每天灌喂500或1 000 mg/kg姜黄素,每天加或不加20 mg/kg胡椒碱,共4周。统计胆囊结石成石率,收集血液、胆汁、胆囊、肝脏以及小肠,测量胆囊容积,称量肝脏质量,检测血液及胆汁生化指标,对小鼠肝脏及胆囊进行HE染色,同时对胆囊行天狼猩红染色,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小肠Neimann-Pick C1-like 1(NPC1L1)及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表达。结果与单纯高脂饮食喂给相比,姜黄素联合应用胡椒碱可降低70%高脂饮食所致的小鼠胆囊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同时降低胆固醇〔(2.89±0.14)mmol/L比(6.86±0.16)mmol/L,P<0.05〕及甘油三酯〔(0.84±0.09)mmol/L比(1.59±0.10)mmol/L,P<0.05〕,还可降低小鼠小肠组织中NPC1L1 m RNA(0.46±0.023比1.00±0.014,P<0.05)及蛋白表达(0.47±0.01比1.00,P<0.05),同样降低小鼠小肠组织中SREBP2 m RNA(0.80±0.028比1.00±0.061,P<0.05)及蛋白表达(0.77±0.05比1.00,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预防高脂饮食小鼠胆囊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NPC1L1及SREBP2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胡椒碱可以增加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增强其作用。
李勇男吴硕东田雨
关键词:姜黄素胡椒碱胆固醇结石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附305例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胆道外科重要诊治手段之一.由此衍生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v,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术等在胆道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收集自2003年1月到2008年5月利用ERCP诊治胆道疾病305例资料.现将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苏洋吴硕东孔静田雨
关键词:胆胰管造影术胆道外科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胆道疾病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用于早期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体会被引量:8
2013年
D2根治术作为胃癌的标准术式,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报道日渐增多,但关于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鲜有报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共完成4例早期胃癌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现报告如下。
孔静吴硕东陈永生李晓龙苏洋田雨范莹
关键词:胃肿瘤单孔腹腔镜D2根治术
姜黄素在预防高脂饮食小鼠胆囊胆固醇性结石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在预防高脂饮食小鼠胆囊胆固醇性结石中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5组,其中一组喂给普通饲料,其余四组喂给高脂饮食饲料,同时灌喂不同浓度姜黄素(0,200,500,1000mg/kg/d),共4周....
李勇男吴硕东李敏田雨
脂多糖诱导黏蛋白MUC5AC表达上调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一、黏蛋白(Muein,Muc)和脂多糖的生化特性及作用MU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黏膜上皮表面,对黏膜起润滑、保护的作用。MUC的分布有组织、器官和细胞特异性。目前已经报道的有20余种[1-4]。MUC是由其多肽基因(Mucgene)编码而成的,根据MUC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分泌型和膜结合型。
李敏田雨吴硕东李勇男
关键词:脂多糖诱导MUC5AC表达上调细胞特异性生化特性膜结合型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