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来
- 作品数:48 被引量:577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陆梁”的形成和演化被引量:18
- 2006年
-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历史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应力场特点,结合晚三叠世以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所揭示的西缘深部的“CT”图像及物源分析等第一手资料,提出“西缘古陆梁”及“银川古隆起”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燕山主期盆地西缘南段可能形成古陆梁,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和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鄂尔多斯盆地西界真正形成的时间应在喜山晚期,这也是盆地西缘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南北向古陆梁”)形成的大致时间,它们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远距离应力作用的结果。
- 汤桦白云来房乃珍冯明程玉红廖建波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被引量:99
- 2006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特别是不同时期原型盆地具体边界的确定,是目前该盆地西缘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生产实践问题之一。作者们着重从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历史的分析西缘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特点,紧密结合不同时期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及其他第一手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属华北板块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具体受四周的古祁连洋、古秦岭洋、不同时期的特提斯洋、占亚洲洋(古西拉木伦洋)及古太平洋(伊佐奈岐板块)控制。在此构造背景条件下,盆地西界不同时期范围和形态是不同的。早古生代盆地西缘为主动陆缘性质的弧后盆地;晚古生代盆地西部属被动陆缘构造背景上的滨浅海盆地;文中明确提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西界向西越过六盆山,连接六盆山盆地,直逼河西走廊靖远、景泰莫亦山附近,甚至在祁连山区也能找到其踪迹;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银川古隆起”及“西缘古脊梁”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南北走向的前陆盆地与沉降中心;燕山主期(J3)盆地西缘可能隆起,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与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鄂尔多斯盆地现今西界最后形成的时间应在喜马拉雅晚期(8Ma以来),这也是盆地西缘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最后定型的大致时间,它们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远距离应力作用的结果。
- 白云来王新民刘化清李天顺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
- 西北地区油页岩地质特征、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分析被引量:14
- 2007年
- 中国西北地区预测和查明的油页岩总资源/储量至少是400亿t,折合页岩油约20亿t,探明的储量多为小型—中型规模。油页岩矿床主要有3种类型:中、晚石炭世滨浅海相沉积矿床、晚二叠世湖湾-湖相沉积矿床以及中生代内陆湖泊相沉积矿床。不同矿区面积相差较大,油页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5m,总厚度在不同矿区变化也较大。油页岩多为褐黑色、黑色,略具油脂光泽,含油率5%~10%,矿体多呈层状展布,中、晚石炭世和侏罗纪形成的油页岩矿床多与煤层共生,时代越新,油页岩稀土元素丰度越高。西北地区已查明的油页岩矿均位于大、中城市附近,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内蒙古巴格毛德地区是很有远景的找矿区。
- 白云来马龙吴武军
- 关键词:油页岩资源现状地质特征
- 甘肃西部马鬃山超镁铁质杂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信息及意义被引量:6
- 2003年
- 马鬃山岩体在空间上分为有成因联系的两部分 ,主岩体为具有环状分异特征的辉长岩岩体 ,中心相为辉长岩 ,边缘相为闪长岩 .主岩体东南子岩体为橄榄二辉岩岩体 .赋存于其中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信息暗示马鬃山杂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张裂构造环境 ,为应力释放期的产物 ,岩浆来源于具有 E-MORB性质的陆下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的边界 .
- 范育新白云来张铭杰杨林雅汤中立
- 关键词:地球化学构造环境
-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油页岩的开发前景被引量:20
- 2008年
- 乌鲁木齐—吉木萨尔一带的油页岩呈弧形分布于博格达山前带,长约134km,宽10~20km.自西向东,有妖魔山、水磨沟、芦草沟、三工河及韭菜园子油页岩矿床等。该区油页岩形成于晚二叠世内陆湖湾环境。油页岩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芦草沟组中。油页岩分布于褶皱构造中。单层厚0.6~10m,总厚度为24~71m.油页岩呈黑色,略具油脂光泽,硬度较小,含油率3.7%~13.7%.有纸状、沥青质涡卷状、层状及砂质油页岩等4种产状。以纸状油页岩质量最好。研究区已探明油页岩资源量4×108t,预测资源量114×108t,分别折合页岩油0.2×108t和5.7×108t.
- 白云来
- 关键词:资源量
- 鄂尔多斯盆地中寒武统张夏组沉积相特征及岩相古地理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其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了该盆地中寒武世张夏期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认为张夏组属于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可进一步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等5个沉积相及若干亚相和微相;通过统计张夏组地层厚度、碳酸盐岩颗粒含量、石灰岩含量、白云岩含量及深水沉积物含量,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了张夏期岩相古地理图。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高能颗粒滩非常发育,以鲕粒滩为主,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台地边缘及盆地东北部,其中,南缘台地边缘及东缘局限台地内白云岩化的鲕粒滩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新的油气勘探有利区。
- 刘晓光陈启林白云来马玉虎魏立花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寒武世白云岩化
-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被引量:2
- 2006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具体边界的确定,是目前该盆地西缘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生产实践问题之一。笔者着重从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历史地分析西缘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特点,紧密结合该时期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及其他第一手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西界向西越过六盘山,连接六盘山盆地,直逼河西走廊、靖远、景泰莫亦山附近,甚至在祁连山区也能找到其遗迹;还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所谓“银川古隆起”及“西缘古陆梁”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南北走向的前陆盆地与沉降中心;燕山主期盆地西缘可能隆起,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与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现在鄂尔多斯盆地具分割性、隆起性的西界真正形成的时间应在喜山晚期。
- 白云来房乃珍程玉红马玉虎冯明廖建波李相博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
- 鄂尔多斯盆地怀远运动不整合面与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被引量:9
- 2021年
-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怀远运动不整合面的油气成藏意义及勘探前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结合二维、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盆地不整合面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构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不整合面主要形成于早奥陶世弗洛期,广泛存在于中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下伏的贾汪组底部、三山子组顶部;相关构造作用持续时间约30 Myr;②盆地边部不整合面之上主要发育厚度不超过1 m的底砾岩、砂岩,盆地腹部不整合面之上主要发育薄层泥岩、泥质云(灰)岩及泥灰岩;③不整合面具有3层结构特征,自上而下为底砾岩层、古土壤层、碳酸盐岩风化及半风化层,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及半风化层厚度介于20~90 m,发育溶蚀缝洞,可形成优质储层;④不整合面发育一系列大型沟谷地貌,下切下奥陶统-上寒武统;⑤不整合面可作为良好的烃类运移通道,并且在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范围与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汇合,有利于该盆地西侧地区不同来源的烃类再次沿其向东运移并聚集成藏。结论认为,与怀远运动不整合面相关的下古生界深层有望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 刘化清李相博马玉虎白云来黄军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不整合面天然气成藏勘探区
- 宁夏固原炭山油页岩矿床的主要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被引量:6
- 2008年
- 油页岩作为非常规新能源之一,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目前油气领域里的研究热点。前人及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固原炭山地区存在大量的与煤伴生的油页岩资源。油页岩赋存于中侏罗统延安组之中。成矿环境为内陆湖泊环境。矿区构造为一中度弯曲的复式褶皱,两翼产状角度20°~30°。以纵向正断层为主。油页岩呈层状,有一定规模的油页岩一般分布于煤层的上部或底部;油页岩共8层,总厚度14.4m,含油率为2.7%~11%,发热量2.88~20.98MJ/kg,视比重1.55~2.46,灰分34.30%~83.68%。其中,煤19灰分大于40%,但含油率大于7%,被前人称之为炼油用煤。炭山油页岩宏观上呈黑色,略具油脂光泽。片状、层状构造,参差状、贝壳状断口。硬度小,条痕亮褐色,油脂光泽明显。油页岩矿石和页岩油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分别为40301万吨、3718.3万吨,达中型规模,目前其经济价值至少在483亿元以上。炭山油页岩含油率高,品质好,资源量级别高,埋藏浅,交通条件好,并且现在已有煤矿正在采煤,可考虑与其联合开发和利用。
- 白云来杨亚娟马玉虎
- 鄂尔多斯盆地“崆峒山砾岩”成因初步分析被引量:13
- 2006年
- “崆峒山砾岩”是延长组在盆地西缘的相变产物,可能形成于延长组中晚期(长7-长1期),对应于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形成期。其砾石成份以石灰岩砾石和砂岩砾石为主。通过与邻区前三叠系野外露头追踪对比,发现“崆峒山砾岩”中的石灰岩砾石与中奥陶统三道沟组灰岩特征相似,而石英砂岩砾石则与二叠系山西组砂岩特征相近,进一步的微观岩石学特征、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 刘化清李相博白云来冯明房乃珍廖建波
- 关键词:延长组山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