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
- 作品数:48 被引量:105H指数:7
- 供职机构:台湾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台湾反核最高原则是“台独”
- 2014年
- 台湾反对继续兴建第四核能发电厂的民众很多,其中,从根本就反对核能本身的民众也不少,他们散布在各种政治光谱上。不过,为了反核,他们只能跟着有行动能力的政治人物走,而有行动能力的政治人物参加反核,动机当然就不是反核了。反核与公投紧密结合立即可以理解的反核动机,是打倒马英九,推翻国民党,但在政治斗争的更深层,冥冥中起指导作用的,却是"台独"。
- 石之瑜
- 关键词:政治人物政治斗争马英九
- 原子论是国际政治学的本体?--“社会建构”与“民主和平”的共谋被引量:4
- 2008年
- 作者对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借用量子力学提出了两点回应:其一,社会建构主义所发展的历史情境是一个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适用,而由社会建构主义所加以统合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其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国家概念涉及了丰富的情感成分,不可能不与思想认知互动而径自抽象且稳定地存在。从这两点,作者推论出社会建构主义与民主和平论的共谋关系。
- 石之瑜殷玮郭铭杰
- 关键词:原子论社会构建民主和平
- 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论——兼评国际关系日本学派的文化视角被引量:3
- 2013年
- 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日本学派的文化视角乃一项特色,该学派认为,以"文化"而非"国家"为基础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东亚国际关系,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论堪称个中翘楚。平野是当代日本国际文化研究的先驱,他把对满洲与东亚共同体研究提升到对国际关系的反省。平野首先检讨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提出"文化触变"理论,强调对文化的抵抗,包括对外来文化内涵的抵抗与对外来文化团体的抵抗。平野的理论有助于反思日本学派"世界史立场"在当代日本知识界的意义。"世界史立场"在战时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平野因而通过建构国际文化论,以批判与消解自文明开化以来日本国家概念所充斥的侵略性。
- 苏翊豪石之瑜
- 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
- 科学的国际“关系性”——天下、软实力与世界秩序被引量:4
- 2019年
- 只有将'天下'这个概念理论化才具有分析功能。'天下'是所有行为者之间必然存在关系的状态。从秩序与自由的相互关系来看,'天下'可以分为'共(公共性的)天下'与'各(霸权的)天下'。在'共天下'中,秩序与自由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关系;而在'各天下'下,秩序与自由之间是相互抵制的关系。若行为者经由相互同意的角色关系接受彼此,免于规则的监督或干预,则是'共天下'。在此情境下,行为者是高度自律甚至是让利的。相反,若行为者建立了以规则为内涵的治理体系,必须行使监测或干预,则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成反比,所实践的因而是'各天下'。中国的软实力不应是单边垄断的力量,而是双方都能够通过让步与耐性,使对方愿意将中国关心的议程成为双边交往时的重要议题。因此,天下体系之中可以建立一个不完全以权力为核心世界秩序。
- 石之瑜林广挺汤名晖
- 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关系性
- 新的群体政治与党的领导
- 2013年
- ◆以党护群的时代不再,新时代要求的是以群护党
◆保护并呼唤党在制度上转化成超然的群体象征,领导群众维系和谐。
- 石之瑜
- 关键词:政治群众
- 回到亚洲?——日本认识中国崛起的思想基础被引量:10
- 2006年
- 日本思想界与实务界都重视新近有关“中国崛起”的说法。在日本近代思想的基础上,作者探究了“中国崛起”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获得理解,指出虽然日本思想流派纷杂,却因为日本在面对近代化的欧美时,向来是以东亚作为其现身的身份,所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是日本思想界自我认识的关键,如何规范中国在东亚的位置将影响日本面对欧美的现身策略。即使日本思想界在本体论上赋予中国某种东亚性质,但实际上并不能决定日本面对中国的政策。在日本思想界既有的亚洲论述以及有关中国东亚性质的语境中,极少有由中国单独面对西方的理论主张,可是“中国崛起”的论点恰恰暗示了中国不必先结合日本,就可以单独面对欧美。这是为什么日本思想界一旦面临“中国崛起”这样的课题,其所能提供给政策界的视野十分不足的原因。
- 石之瑜
- 西方不在西边——西方主义的自我认识方法被引量:2
- 2008年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扎伊尔德(Edward W.Said)在《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中,批评普遍主义对差异的不尊重,这个批评也可以用来批评主流社会科学界,亦即藉由把东方描述为一个特殊且落后的对象,来突显自身的普遍性与先进,并延伸出改造东方的责任。本文辩称这样的批判仍陷入"自我—对象"的认识框架下,藉由考察中国与日本的思想史,发现不论在现代性加入之前还是之后,中国的天下观与日本的神道观,都不靠与对象的差异来进行自我认识,也没有赋予自身改造他人的责任,反而是透过自我修养与砥砺来超越差异。
- 石之瑜谢明珊
- 关键词:自我认识西方主义东方主义社会科学界普遍主义
-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 2018年
-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学界普遍相信,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他们知道,中国不会干预邻国的制度,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中国,能发挥更加正面的影响力。
- 石之瑜
- 关键词:全球治理
- 知识观光:中国研究的知识伦理框架被引量:2
- 2006年
-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 石之瑜
- 关键词:本体论知识论社会科学文化研究
- 中国是否需要“再政治化”?
- 2014年
- 依照来自西方知识界的自我批判,资本主义的霸权奠基在文化霸权,文化的灌输使得资本主义逻辑成为日常生活的理所当然,以及公共事务的必然前提,因此资本主义的剥削就巧妙地脱离政治的范畴,保护资本主义霸权的持续主导。西方知识界这股集中针对文化霸权采取反省的力量,其实基本上居于劣势。其中,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着重揭穿对资本主义有利的文化霸权。
- 石之瑜
- 关键词:再政治化马克思主义学者文化霸权资本主义自我批判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