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丁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磁共振
  • 5篇成像
  • 4篇血管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病理
  • 3篇磁共振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造影
  • 2篇黏液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2篇快速原型技术
  • 2篇磁共振成像
  • 2篇磁共振血管造...
  • 2篇磁共振血管造...
  • 1篇电脑
  • 1篇动脉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四川省骨科医...

作者

  • 13篇胡丁君
  • 5篇李明华
  • 5篇乔瑞华
  • 3篇李梅
  • 2篇李文彬
  • 2篇陈元畅
  • 2篇朱悦琪
  • 2篇范春华
  • 2篇谢剑
  • 2篇李永东
  • 2篇谭华侨
  • 2篇郗艳
  • 1篇任小波
  • 1篇何鸿渊
  • 1篇姚伟武
  • 1篇余伟
  • 1篇周隽
  • 1篇孙文萍
  • 1篇施惠平
  • 1篇王建波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国外医学情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7例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结果17例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年龄26~67岁,平均46岁;男11例,女6例。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病变部位疼痛。大部分(13/17)位于股骨粗隆附近。影像学显示为有硬化边缘边界清晰的病灶,MRI示片状异常信号灶,边界清晰光整,T1W为相对均匀的信号,T2W为混杂信号,压脂有明显高信号。该病变呈多种组织学成分的混杂结构,包括纤维和胶原组织、黏液样基质、脂肪瘤样区域、泡沫状组织细胞、Paget病样的钙化和骨化组织。结论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是一类有独特发生部位和影像学改变的良性纤维骨性病变,其组织学表现也有一定特征性,在骨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并不少见,它可能是纤维结构不良等多种良性骨病在微骨折、缺血等因素诱导下形成的退行性终末期改变。
周隽胡丁君蒋智铭张惠箴
关键词:骨肿瘤
基于MR血管成像数据和快速原型技术建立类似于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犬模型
2009年
目的建立载瘤动脉类似于人体颈内动脉虹吸段形态的犬动脉瘤模型。方法用3.0TMR行3维(3D)-时间飞跃(TOF)-MR血管成像(MRA)序列采集人头颅横断面医学数字图像通讯(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重组,做出带孔管状3D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TangoPlus材料的实体模型并硅胶涂层。分别将6只实验犬左侧颈总动脉远端和右侧颈总动脉近端结扎离断。将游离的左侧颈总动脉通过黑线牵引从下而上,游离的右侧颈总动脉从右到左穿过模型,并从模型上的孔牵出。处理游离的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后,行端侧吻合,得到形态类似于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形态的动脉瘤模型。动物模型完成后即刻及l周MRA随访,1周行血管造影并置入测试支架测试。结果6只犬均成功建立了形态类似于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动脉瘤模型。MRA显示6只犬的载瘤动脉通畅,显影良好。置入支架后1只犬死亡;5只术后1个月随访,模型内血管均通畅,其中3只弯曲处血管变扁,2只无明显管腔形态改变。结论制作的模型弯曲血管与人体颈内动脉虹吸段形态高度相似,可作为颅内神经介入材料及其输送系统的研究测试以及神经介入医师培训的工具。
谢剑李明华谭华侨朱悦琪范春华胡丁君乔瑞华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颈内动脉
跖跗关节损伤的分型及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 通过观察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损伤的X线、CT及磁共振(MR)表现及分型,提高Lisfranc关节损伤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放射科跖跗关节骨折或Lisfranc韧带损伤的患者153例.按照Myerson骨折脱位分型法和Nunley-Vertullo轻度损伤分型法将Lisfranc关节损伤分型和统计分析.结果 Myerson Ⅰ型/同向性脱位为16例,Myerson Ⅱ型/独立性脱位为100例,Myerson Ⅲ型/异向性脱位为5例,Lisfranc关节轻度损伤中,Nunley-Vertullo Ⅰ、Ⅱ、Ⅲ型患者分别为7、24、1例.首诊行X线检查阴性的而后由CT或MRI证实的骨折患者占14.9%(18/121).X线上第1~2跖骨基底部间距>2 mm的占69.4%(84/121);第1~2跖骨间存在小骨片者概率为47.1%(57/121),CT图像上小骨片71.2%(37/52)来源于第2跖骨基底部内缘.MRI韧带撕裂表现为韧带不连续,或正常信号消失,15例患者表现为韧带完全断裂.结论 X线检查Lisfranc骨折存在一定漏诊率,高度怀疑Lisfranc损伤而X线阴性患者建议行CT或MR检查;对于儿童和青少年,Lisfranc损伤以运动损伤和关节扭伤多见,包括从高处跃下损伤、足球/滑板运动损伤等.第1~2跖骨基底部间距>2 mm的患者或1~2跖骨间存在小骨片者,需高度怀疑Lisfranc关节骨折或Lisfranc韧带的损伤.骨折分型中以MyersonⅡ型最常见,MRI可较佳的显示Lisfranc韧带的损伤.
郗艳胡丁君姚伟武李梅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LISFRANC关节
《掌上医学——临床实用指导》
2006年
内容评介: 在医学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医学资源来为病人服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而PDA的普及是解决方案之一。目前单纯的PDA已过了鼎盛时期而逐渐被智能手机所替代。医学上的掌上电脑被称为医学数字助理(MDA),而一般用途的就是大家常说的个人数字助理(PDA)。
Strayer, Scott M.Reynolds, Peter L.Ebell, Mark H.胡丁君
关键词:个人数字助理为病人服务医学资源掌上电脑PDA
快速原型技术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的动物模型及Willis覆膜支架的柔顺性测试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在犬体内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系列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并测试Willis覆膜支架柔顺性。方法3T磁共振3D-TOFMRA序列采集头颅横断面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做出管状三维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TangoPlus材料的实体模型并硅胶涂层。将犬两侧颈内动脉切断,一端结扎,一端穿过模型做端端吻合,得到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周后在DSA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8枚(3.5mm×16mm2枚,3.5mm×13mm2枚,3.5mm×10mm2枚,3.5mm×7mm2枚)通过模型段血管释放到远端,设对照2枚。结果在犬体内成功复制了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0例。Pro-E软件中进行图像融合比较,模型血管与志愿者颈内动脉高度相似。Willis覆膜支架分组测试时,无血管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测试后病理检查3.5mm×16mm组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不同程度损伤,3.5mm×13mm组可见内皮损伤及肿胀,3.5mm×10mm组仅见内皮肿胀,3.5mm×7mm组内皮肿胀更少见。结论本实验模型具有高度可控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性,手术操作简单,可用于神经介入材料的研究和测试,为神经介入医师培训提供了可靠的工具。Willis覆膜支架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在弯曲血管中长度越小对血管内膜损伤越小。
谢剑李明华朱悦琪谭华侨李永东范春华胡丁君乔瑞华
关键词:磁共振快速原型技术颈内动脉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
2022年
目的:分析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收集3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软骨黏液样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2例中,病变位于管状骨23例、扁骨8例、不规则骨1例。术后复发2例,术后诊断为恶变1例。32例均行X线及CT平扫,1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X线及CT典型表现为干骺端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部分有轻度硬化边,钙化1例,复发2例和恶变1例可见骨膜反应,余骨皮质表面均未见骨膜反应。MRI表现为T_(1)WI呈等、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_(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软骨黏液样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长骨干骺端,很少有钙化及骨膜反应,综合分析其影像特点,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李旭雪袁俊清李梅胡丁君王铭梁
关键词: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脑动脉瘤及相关血管无创成像和微创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李明华程英升王建波李跃华朱悦琦谢志永顾斌贤李永东李文彬王武张佳胤胡丁君陈元畅鲁海涛魏小二
该项目属医学影像学领域。脑动脉瘤是常见病,破裂后病死率高。传统的诊治方法存在着诸多不足,包括常用的插管血管造影(DSA)为有创检查、既有CT血管造影(CTA)和MR血管造影(MRA)敏感性不高、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血管内...
关键词:
关键词:脑动脉瘤微创治疗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永存三叉动脉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附24例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容积显示图像重建法。根据MRA显示PPTA及原始图像上血管走行,按Saltzman标准分型分为Ⅰ、Ⅱ、Ⅲ型,并根据PPTA止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于大脑后动脉,分支状无吻合将Ⅲ型分为a、b、c、d、e五个亚型。结果:检出PPTA24例,患病率为0.52%。SaltzmanⅠ型16.67%,SaltzmanⅡ型16.67%,SaltzmanⅢ型66.66%(Ⅲa0%,Ⅲb18.75%、Ⅲc0%、Ⅲd6.25%、Ⅲe7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PPTA,亦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陈元畅李明华陈世文胡丁君乔瑞华
关键词:永存三叉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分析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边界、构成、密度、钙化、间隔和增强方式。结果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形态不规则;呈多囊结构,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肿组成;间隔多且均匀一致,强化后明显;瘤体密度值偏高,无强化;钙化率高,局限于瘤壁和间隔。结论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在形态、构成、间隔、钙化和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重组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并确立诊断。
任小波张燕朱海峰胡丁君林强
关键词:肾上腺淋巴管瘤
高分辨率并行采集头颅3D-TOF MRA检查、重建及拍片模式研究
本文旨在讨论3D-TOF MRA作为头颅血管疾病的常规无创检查,近几年来因为技术及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越来越广泛的被临床采用;从而明显减低了DSA血管造影的数量。而3D-TOF因为比3D-PC更快和更高的准确性得到了更普遍的...
何鸿渊胡丁君乔瑞华
关键词:高分辨率无创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