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 作品数:18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惠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09年
-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91.21)n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l、(388.96±46.06)pg/ml]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 刘瑞玉巫远忠范火亮许先吟罗耀光胡俊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白介素18
- 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对晚期癌性贫血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及其对患者贫血症状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多种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PO水平。以正常人、非癌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同时检测各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参数包括网织红细胞数(RET)、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分析各组EPO水平差异及其与Hb、网织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晚期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69±1.30)μg/L,RET(2.78±1.06)%,RPI1.44±0.32;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EPO为(1.59±0.69)μg/L,RET(1.17±0.35)%,RPI0.98±0.25;非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78±1.53)μg/L,RET(5.46±2.12)%,RPI2.34±0.35;癌性贫血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其血清EPO、Hb、RET、RPI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癌性贫血组患者与非癌性贫血组患者比较,RET、RPI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癌性贫血组和非癌性贫血组患者EPO和RET、RPI值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反应性增高,但机体对EPO反应性减弱。
- 秦瑞胡俊毕向军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IL-12和sFas与SLE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刘瑞玉张舜玲钟伟强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黄铁锋胡俊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可溶性FAS
- 血液肿瘤患者血清促红素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促红素(EPO)的水平以及患者对促红素的反应。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吸附方法分别检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正常人、非癌性贫血患者的血清EPO水平,同时检测各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数。分析各组EPO水平差异及其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清EPO为(2.72±1.50)μg/L,网织红细胞为(2.60±0.98)%;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EPO为(1.59±0.69)μg/L,网织红细胞(1.17±0.35)%;非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78±1.53)μg/L,网织红细胞为(5.46±2.12)%;血液肿瘤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其血清EPO、Hb、网织红细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肿瘤患者与非癌性贫血组患者比较,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EPO和网织红细胞值的相关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血清EPO水平较正常人高,但机体对EPO反应性弱,血液肿瘤患者的贫血可能与此有关。
- 胡俊秦瑞毕向军
- 关键词:血液肿瘤贫血促红素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在MD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检测2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的免疫发病机制与造血细胞因子分泌紊乱有密切关系,检测血清IL-10、IL-12和sFas三种细胞因子水平,为MDS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及免疫治疗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 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胡俊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可溶性FAS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检测水平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及其在MD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LIF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TGF-β1和LIF三种细胞因子与MDS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胡俊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白血病抑制因子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 2019年
- 目的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50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50例AL患者中, 27例确诊合并念珠菌性败血症,发生率为6.0%,均处于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持续缺乏状态。27例患者确诊后均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 13例死亡, 14例治愈。随访3~25个月, 14例存活患者中11例如期进行后续化疗,无复发,无慢性播散病例。结论念珠菌性败血症是AL化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三唑类药物治疗念珠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念珠菌性败血症不影响AL的后续治疗。
- 陈国枢陈立曹海燕秦晓铧谢晓玲洪雅萍廖彩翔胡俊黎国伟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学疗法
- 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二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目的:观察重组炙甘草配合小剂量二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重组炙甘草方(由炙甘草、红参、麦冬、熟地、炙黄芪、阿胶、...
- 罗耀光陈立胡俊许先吟刘燕群
- 30例ITP病例分析
- 目的:为了找出ITP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30例病例按年龄、性别、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激素治疗时间、副作用、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病人中男性占6例(20%),女性占24例(80%),年龄12~...
- 胡俊
- 文献传递
- 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研究对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及其对患者贫血症状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多种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PO水平。以正常人、非癌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同时检测各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分析各组EPO水平差异及其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晚期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69±1.30μg/L,网织红细胞2.78±1.06%;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EPO为1.59±0.69μg/L,网织红细胞1.17±0.35%;非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78±1.53μg/L,网织红细胞5.46±2.12%;癌性贫血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其血清EPO、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癌性贫血组患者与非癌性贫血组患者比较,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癌性贫血组和非癌性贫血组患者EPO和网织红细胞值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反应性增高,但机体对EPO反应性减弱。
- 秦瑞吴达荣胡俊毕向军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