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俊

作品数:42 被引量:207H指数:9
供职机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4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群落
  • 12篇植物
  • 12篇浮游植物
  • 11篇浮游
  • 10篇水库
  • 9篇群落结构
  • 6篇水华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 5篇水文
  • 5篇浮游植物群落
  • 4篇藻毒素
  • 4篇水生
  • 4篇水生态
  • 4篇水源地
  • 4篇微囊藻
  • 4篇微囊藻毒素
  • 4篇南湾水库
  • 4篇环境因子
  • 4篇浮游生物

机构

  • 42篇水利部中国科...
  • 3篇淮河流域水资...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黄河水资源保...
  • 1篇湖南湘新水务...

作者

  • 42篇胡俊
  • 23篇胡菊香
  • 20篇沈强
  • 15篇池仕运
  • 10篇李嗣新
  • 7篇郑金秀
  • 5篇董方勇
  • 5篇陈明秀
  • 4篇赵先富
  • 3篇韦翠珍
  • 3篇周连凤
  • 3篇马沛明
  • 2篇米玮洁
  • 2篇张翔
  • 2篇高少波
  • 2篇汪红军
  • 1篇朱滨
  • 1篇李聃
  • 1篇朱爱民
  • 1篇舒卫先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5篇水生态学杂志
  • 4篇生态学报
  • 3篇人民长江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Agricu...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生态监测体系之刍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水生态监测体系是水资源保护最基础且关键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水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着重从水利行业水文监测与水质监测发展一般过程的角度,分析水生态...
胡俊
关键词:水文监测水质监测
全过程安全评估体系建立及在浙江省水库型水源地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国内的水源地评价主要是采用水质指标的单因子评价,缺乏考虑水源地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因子,不能有效识别水源地的安全状况。为此,本研究按照水源产生过程、蓄水过程分析的水污染环节和各种危害因素,从环境特征、人类活动、水质状况和生态完整性4个方面构建水源地全过程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浙江省4座水库型水源地,开展全过程评估指标体系应用。评估结果表明:全过程评估体系较好地反映水源地水在不同阶段的安全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针对性地提出污染控制和预防改进措施,能够切实可行的运用于水库型水源地安全评估的实际工作,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俞建军郑金秀陈晖沈强陈锋胡俊
关键词:全过程水库水源地
藻类快速检测新技术在三峡水华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近年来,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频发,而传统的藻类检测方法由于分类鉴定工作量大,难以适应野外大批量样品快速准确分析的要求,因此,开展水华的快速监测和鉴定工作迫在眉睫。在藻类形态特征识别与快速定量检测方面,流式细胞摄像系统(Flow CAM)是目前先进可靠的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摄像系统技术对三峡水库水华藻类样品建立了藻类特征的自动鉴定标准,进行藻类快速检测分析,并与显微镜人工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支流采样点鉴定出的优势藻类为4~10种;小江黄石、小江河口、大宁河和梅溪河采样点优势种依次为飞燕角甲藻、微囊藻、拟多甲藻和颗粒直链藻,检测结果和显微镜方法检测结果一致;Flow CAM可在15 min内快速完成藻类鉴定分析,测量精度高,有传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之,Flow CAM为水华藻类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沈强向想民张礼嘉胡俊
关键词:水华三峡水库
邙山提灌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被引量:17
2017年
河南邙山提灌站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已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邙山提灌站从黄河取水、沉沙至水厂过程中,沿途生境变化剧烈。为更好地了解这种人工行为造成不同生境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变化特征,于2014年6月对提灌站的黄河取水口至水厂入口沿途设置的7个采样点开展了浮游植物调查,并同步开展水温、溶氧、总磷等水质因子监测。采用极点排序(POA)和冗余分析(RDA)两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黄河取水口至水厂取水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密度与生物量沿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POA分析表明7个采样断点被分成3类生境,反映了沿途的生境变化过程,而RDA分析进一步表明总磷(TP)、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位(ORP)等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呈现了与湖泊等天然水体不同的变化。
胡俊杨玉霞池仕运沈强胡菊香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境群落结构
基于因子分析的南湾水库水源地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评价被引量:11
2019年
于2016年在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地水库-南湾水库,开展了3次浮游植物调查,在分析南湾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依据生物完整性理论,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南湾水库开展了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较小,但所属种类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浮游植物密度9月份最高,3月密度最低,而生物量则正好相反,3月最高而9月最低。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对群落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确定了4个公因子。其中,因子1反映了群落的耐污特征与能力;因子2表征了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因子3表征了群落丰富度状况;因子4表征了水体富营养状况。因子分析得分表明:从时间上来看,南湾水库9月水生态状况最差,从空间上看,则人口密度大的库湾区域水生态状况较差。因子得分较好地反映了水库不同时间与地点水生态状况的相对大小,表明基于因子分析生物完整性评价能够较地应用于南湾水库,也适合推广应用于其他水体的生态评价工作中。
胡俊沈强陈明秀池仕运胡菊香
关键词:南湾水库生物完整性浮游植物
一种整合物联网的水体浮游生物智能监测平台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合物联网的水体浮游生物智能监测平台,包括取水单元、远程控制与检测单元、图像采集单元、水质水文检测单元和远程监控与数据处理单元。其监测方法为:1、野外水样采集:2、系统调试和检测通道的清洗;3、样品检测与...
沈强胡俊
文献传递
浙江省绿色水源地评价体系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综合借鉴国内外水源地评价的最新进展,从水源的生产过程及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源质量和可供应量三方面开展水源地评价研究,构建了三层14类指标的水源地绿色评价体系。研究为优质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沈强胡俊胡菊香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评价现状及发展探讨
概述了我国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源地评价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地评价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我国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研究正逐渐从单纯的水质水量安全评价向生态健康评价过渡,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仍需借...
郑金秀胡菊香赵先富胡俊马沛明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评价
文献传递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Sediments of Xiangxi River
2016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sediments of Xiangxi River, which was the biggest tribu- tary near the Three Gorges Dam. [Method]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using customized cylindrical samplers at three sites along Xiangxi River estuary in May, 2015 to measure the contents of total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an isotope of car- bon δ^13C. [Result] The total carbon content in the sediments varied from 1.74% to 3.52%, and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varied from 0.1% to 0.3%. The average total carbon content in the sediments near the estuary was lower than in the upstream. The total carbon content in the sediments near the estuary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depth increasing. However, the variations in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both horizontal direction (along the river from the estuary to the upstream) and vertical direction were not so obvious as in total carbon content. The isotopic analysis showed the δ^13C value increased with depth increasing. The overall δ^13C near the estuar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pstream. [Conclusioal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 ence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sediments of Xiangxi River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quatic ecosystem.
胡俊沈强李嗣新胡菊香
关键词:SEDIMENTNITROGENISOTOPE
一种整合物联网的水体浮游生物智能监测平台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合物联网的水体浮游生物智能监测平台,包括取水单元、远程控制与检测单元、图像采集单元、水质水文检测单元和远程监控与数据处理单元。其监测方法为:1、野外水样采集:2、系统调试和检测通道的清洗;3、样品检测与...
沈强胡俊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