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雪洋

作品数:3 被引量:15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温带森林
  • 1篇碳密度
  • 1篇碳排放
  • 1篇碳收支
  • 1篇碳通量
  • 1篇通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温度
  • 1篇温带
  • 1篇温带林
  • 1篇温度
  • 1篇林分
  • 1篇
  • 1篇CM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3篇方精云
  • 3篇胡雪洋
  • 2篇朱剑霄
  • 2篇朱江玲
  • 2篇吉成均
  • 2篇姚辉
  • 1篇岳超
  • 1篇刘国华
  • 1篇贺灿飞
  • 1篇王少鹏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被引量:139
2010年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
关键词:碳排放
北京东灵山3种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及其20年的变化被引量:10
2015年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释放过程。为了探讨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在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利用北京东灵山地区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3种温带森林永久样地,于2012–2015年对其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并与1994–1995年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2012–2015年,白桦林的平均年土壤呼吸量为(574±21)g C·m–2·a–1,显著高于辽东栎林(455±31)g C·m–2·a–1和油松林(414±35)g C·m–2·a–1,比20年前(1994–1995年)的估测值分别增加了85%、17%和73%。这些结果表明,近20年来这3种生态系统的碳周转速率明显加快。
姚辉胡雪洋朱江玲朱剑霄吉成均方精云
关键词:土壤呼吸温带森林
北京地区温带林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基于3种林分20年的观测被引量:2
2015年
已有大量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但其主要过程和变化的定量研究仍较为缺乏.采用样地调查和为期3年(2011~2014年)的连续观测以及与20年前(1992~1994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北京山地3种典型温带森林(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碳循环各组分的大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近3年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为5.32,4.53和6.73 Mg C ha?1年?1,净碳汇分别为0.12,0.43和3.53 Mg C ha?1年?1.与20年前相比,各样地的主要碳组分显著增加: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生物量分别由20年前的50.0,37.7和54.0 Mg C ha?1增加到现在的101.5,77.3和110.9 Mg C ha?1;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由207.0,239.1和231.7 Mg C ha?1增加到214.8,241.7和238.4 Mg C ha?1;土壤异养呼吸量分别由2.78,3.49和1.81 Mg C ha?1年?1增加到5.20,4.10和3.20 Mg C ha?1年?1.本研究显示,过去的20年北京山地森林是一个显著的碳汇,所获得的主要组分碳密度和碳通量数据为研究长时间尺度的温带森林碳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参数.
朱剑霄胡雪洋姚辉刘国华吉成均方精云
关键词:碳密度碳通量碳收支温带森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