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新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牙周
  • 4篇磨牙
  • 3篇型胶原
  • 3篇牙周膜
  • 2篇蛋白
  • 2篇咬合
  • 2篇咬合力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纤维连接
  • 2篇纤维连接蛋白
  • 2篇连接蛋白
  • 2篇口腔
  • 2篇口腔修复
  • 1篇代型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衍生
  • 1篇血小板衍生生...
  • 1篇血小板衍生生...
  • 1篇牙本质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附属...
  • 6篇四川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范新平
  • 6篇赵云凤
  • 2篇付强
  • 2篇李明哲
  • 2篇李勇
  • 1篇梁钦业
  • 1篇陈东来
  • 1篇李彦
  • 1篇覃峰
  • 1篇魏伟
  • 1篇魏伟
  • 1篇吴亚菲
  • 1篇王华蓉
  • 1篇赵玮
  • 1篇林雪峰
  • 1篇赵筱芩
  • 1篇沈韵
  • 1篇肖晓蓉
  • 1篇辜向东
  • 1篇鲜苏琴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广东牙病防治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重固化粘固剂对瓷和牙本质剪切粘结强度的研究
粘结是瓷修复技术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树脂粘结剂达到一定的聚合度之前,机械应力可造成修复体移位, 甚至折裂。树脂粘结剂分为三组:化学固化、光固化和双重固化。化学固化的粘结剂工作时间短,但是,它的作用不受瓷厚度限制。光固化的...
李明哲赵云凤王华蓉范新平赵玮梁钦业
文献传递
Ⅲ型胶原mRNA在不同牙合力状态下大鼠磨牙牙周膜中的表达
2005年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研究不同牙合力状态下Ⅲ型胶原在大鼠磨牙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牙合力丧失牙、合创伤的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检测在12 h、3 d、7 d、14 d及30 d时牙周膜细胞中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牙合力相比,牙合力丧失后牙周膜中Ⅲ型胶原mRNA表达迅速减弱,随后逐渐增强,7 d时最强(P<0.05),其中最大信号平均强度值154.39±17.6,14 d后恢复到正常牙合力时的表达水平;牙合创伤后牙周膜中表达Ⅲ型胶原mRNA的阳性细胞数量和密度逐渐增加,7 d时达到最大,其表达的平均强度为124.03±14.82(P<0.05),14 d后显著减弱,其信号平均强度值为63.07±5.69。结论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牙合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范新平赵云凤刘卫平赵筱芩
关键词:原位杂交[牙合]力
不同力下大鼠磨牙牙周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时空表达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磨牙牙周膜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 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在力改变时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8周龄雄性SD大鼠力丧失和力过载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在实验12h及3、7、14、30d牙周膜细胞中PDGF-BB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PDGF-BB在力过载磨牙近远中牙周膜中表达逐渐增强,7d时信号最强,为72.78±6.90,14d后表达显著减弱至42.84±9.53;力丧失后3d牙周膜细胞中PDGF-BB表达显著增强,7d时表达最强,为66.10±11.61,14d后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结论 PDGF-BB在牙周膜改建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力变化密切相关,提示临床上治疗有牙周疾病的患牙时,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应更多地考虑力的影响。
赵筱芩范新平
关键词:牙周膜
两种牙科切削陶瓷材料可切削性的比较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对作者研制的一种新型含钙云母玻璃陶瓷PMC Ⅰ型陶瓷的可切削性能与VitaMKⅡ陶瓷进行定量比较 ,探讨PMC Ⅰ型陶瓷强度与其可切削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钻孔实验方法 ,测定A、B、C、D4组不同晶化处理的PMC Ⅰ型陶瓷及VitaMKⅡ陶瓷材料 60 0s的钻孔深度 ,同时测定4组PMC Ⅰ型陶瓷的 3点抗弯强度。结果 VitaMKⅡ的钻孔深度为 0 71mm ;4组PMC Ⅰ型陶瓷的钻孔深度分别为 0 88mm、1 40mm、0 40mm和 0 90mm。其中 ,B组样品与其余组别及VitaMKⅡ陶瓷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4组PMC Ⅰ型陶瓷的 3点抗弯强度分别为 1 37 7、2 1 0 2、1 1 8 0和 1 0 6 0MPa。结论 新型PMC
付强李彦林雪峰赵云凤李勇范新平
关键词:可切削性口腔修复
不同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4
2003年
目的 比较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牙颈部丝线结扎 +高糖水 +牙周致病菌引起牙周炎的病程是否相同。方法  4 0只 5周龄 SD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 (N)组、牙颈部丝线 +高糖 (P1 )组 (以 10 %的糖水代替饮水 )、牙颈部丝线结扎结扎 +牙龈卟啉单胞菌 +高糖 (P2 )组、牙颈部丝线结扎 +牙龈卟啉单胞菌 +具核梭杆菌 +高糖组(P3) ,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微生物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加入的细菌均定植成功 ,且加入的细菌为大鼠牙周的优势菌。组织学结果显示 P1 组在 2周时形成龈炎 ,4周时形成较典型的牙周炎 ;P2 组 2周时表现为急性期牙周炎 ,4周时表现为慢性牙周炎 ;P3组的病程与 P2 基本相似 ,但病变程度更为严重。结论 牙颈部丝线结扎
吴亚菲赵筱芩陈宇范新平肖晓蓉朱硃
关键词:牙周炎细菌
牙体折断后烤瓷冠重新修复的简化技术分析
2003年
范新平
关键词:烤瓷冠桥自凝塑料牙体预备桩核代型
咬合力对大鼠磨牙牙周韧带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及其mRNAs表达影响的研究
该实验从蛋白质和mRNA水平研究了咬合力对PDL改建的微观影响,初步探讨了咬合功能下PDL的改建机理,揭示了PDL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为合理的口腔修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用体重为250±20g的雄性SD大鼠建立了...
范新平
关键词:咬合力牙周韧带纤维连接蛋白口腔修复
文献传递
咬合创伤下大鼠磨牙牙周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变化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了解咬合创伤下转化生长因子b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1 TGFb1)在大鼠磨牙牙周膜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咬合创伤下TGFb1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磨牙在咬合创伤后12小时、3天、7天、14天、30天的不同时期内牙周膜中TGFb1表达的变化,并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将结果数值化。结果:咬合创伤下,牙周膜中TGFb1的表达在12小时组、3天组与正常咬合力组相比无显著差异;7天组、14天组与正常咬合力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并高于后者;30天组与正常咬合力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TGFb1可能在咬合创伤下牙周组织的改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鲜苏琴魏伟辜向东陈东来范新平
关键词:咬合创伤磨牙牙周膜生长因子Β1TGFΒ1咬合力
自制硅橡胶印模材料对铸造中熔全冠适合性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初步探讨自制国产硅橡胶印模材料对全冠的适合性。方法 :将 12个类复合树脂的高分子材料主模型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用国产硅橡胶和Exaflex硅橡胶两种印模材料制作SDA_Ⅱ型中熔全冠 ,分别在体视显微镜下测量边缘密合度情况和面浮升量。结果 :国产硅橡胶组的边缘间隙 (marginalopen)为 0 10 2mm± 0 0 19mm ,面浮升量 (innerfit)为 0 0 91mm± 0 0 2 2mm ,Exaflex的边缘间隙为 0 0 85mm± 0 0 16mm ,面浮升量为 0 0 74mm± 0 0 34mm。国产硅橡胶组与Exaflex组边缘适合性和面浮升量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自制硅橡胶印模材料取模制作SDA_Ⅱ型全冠的适合性在临床上可接受。
范新平李明哲赵云凤魏伟
关键词:硅橡胶印模材料全冠边缘适合性
氟金云母类切削陶瓷材料增强强度的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钙云母增强陶瓷 ,探讨提高氟金云母类切削陶瓷材料强度的方法。方法 以氟金云母类切削陶瓷DicorMGC的材料配方为基础 ,设计钙云母增强陶瓷的材料组成 ,通过基础玻璃制备、晶化热处理 ,得到玻璃陶瓷。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陶瓷的晶相成分 ,用三点抗弯法测量材料的强度。结果 得到了钙云母增强的新型切削陶瓷 ,其三点抗弯强度达到 (2 10 2±14 7)MPa。
付强覃峰李勇范新平赵云凤沈韵
关键词:氟金云母高氟MP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