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儿童医疗用肿瘤科引流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医疗用肿瘤科引流装置,包括底座、负压集液瓶和橡胶软管,所述底座顶部通过固定座设置有负压集液瓶,所述负压集液瓶外侧四周有保护框,所述保护框上通过螺钉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顶部一端通过螺栓设置有小型uv...
- 李治熹蒋文军曹李明刘英华马俊梅
- 文献传递
- 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412例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非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5年10月到2011年6月非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412例,其中男329例,女83例。年龄2岁8个月~28岁5个月,平均7岁8个月。其中102例行内固定取出手术。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平均40min,出血(10±2)ml。结论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安全可行,并且不用进入胸腔操作,手术创伤更小,耗时更短,微创效果更好。
- 徐冰曹李明刘文英王学军杨纲蒋文军吉毅
- 关键词:漏斗胸胸廓成形术NUSS手术
- 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12例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行急性阑尾炎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患儿,采集患儿切口部位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72例急性阑尾炎术后无感染患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患儿切口部位分泌物,106例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单一病原菌感染97例,两种病原菌混合感染9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15株。革兰阴性菌62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53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10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菌均高于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比分析健康对照组与感染组患儿的年龄、病程、术前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为探查切口、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留置情况、术后切口首次换药时间、阑尾穿孔情况,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切口长度>5 cm、术中出血量>30 ml、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切口首次换药时间>72 结论 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导致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 解静杨博蒋文军
- 关键词:切口感染病原菌
- 一种用于小儿的双腔胃肠管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小儿的双腔胃肠管,其包括胃管本体和空肠管;胃管本体的首端侧壁开设有一插孔,空肠管的尾端穿插插孔并延伸出胃管本体的尾端;空肠管的首端位于胃管本体外部,空肠管的首端直径大于插孔直径,空肠管的长度大于胃...
- 蒋文军
- 文献传递
- 一种儿童医疗用肿瘤提取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医疗用肿瘤提取装置,包括一号转动杆、二号转动杆、一号连接片和二号连接片,所述一号转动杆底部焊接一号连接片,且二号转动杆顶部焊接与一号连接片对应的二号连接片,所述一号连接片通过转轴铰接二号连接片,所...
- 李治熹蒋文军曹李明刘英华马俊梅
- 文献传递
- 小儿胃肠外科危机重症中损伤控制手术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16年
- 背景:损伤控制自1993年被提出以来,其在腹腔脏器重症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在小儿胃肠外科危急重症中应用报道较少。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在小儿胃肠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危急重症胃肠外科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各40例,且经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实施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患儿的pH值改善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损伤控制手术在小儿胃肠外科危急重症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手术治疗。但对患儿进行治疗前需经过相对全面的临床检查,以保障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以提升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 蒋文军马俊梅侯防徐冰
- 关键词:损伤控制手术临床疗效
-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治疗的优势。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及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和4h两组患儿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和24h观察组患儿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胃十二指肠穿孔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降低了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少,且伤口小,可减轻小儿疼痛感,住院时间也相对减少,更符合现在的临床治疗。
- 蒋文军李治熹徐冰侯昉
- 关键词:腹腔镜疗效
- 15例儿童腹腔结核的临床分析
- 2017年
- 目的 对儿童腹腔结核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分撕方法收集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5例腹腔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各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腹腔结核的诊斯与治疗。结果15例患儿中.2例(13.33%)患儿初诊确诊为腹腔结核:除1例患儿行剖腹探查术后方获确诊之外,其余误诊患儿在进一步检查后均得到确诊.患儿疾病诊出率为93.33%(14/15)。患儿太多以发热(73.33%)、咳嗽(53.33%)为主要临床症状.以部揉面感(53.33%)、腹部压痛(46.67%)为主要临床体征。结论结肠镜、腹部超声检查以及病变组织活检等多种检查方式的联合是提高儿童腹腔结核诊断准确率的有效途径;怠儿在确诊后大多可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痊愈,仅少数病情严重或伴随危重并发症的患儿需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
- 蒋文军
- 关键词:儿童腹腔结核
- 腹腔镜手术对肠系膜囊肿患儿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肠系膜囊肿患儿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外科收治的肠系膜囊肿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腹腔镜组(n=45)和开腹组(n=35),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检测所有患儿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结果:术后两组炎症因子TNF-α、IL-6和CRP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腹腔镜组炎症因子TNF-α、IL-6和CRP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两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CD8+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腹腔镜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均高于开腹组,CD8+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治疗小儿肠系膜囊肿会对组织造成损失,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更轻微,且恢复快,值得临床借鉴。
- 蒋文军曹李明马俊梅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肠系膜囊肿炎症因子免疫功能
- ≤2岁住院患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该院近10年≤2岁住院患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6月于该院收治的466例≤2岁的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表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资料、发病年份、季节、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住院时间。结果呕吐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5%),其次是腹部包块(64.2%)和血便(62.0%),传统的三联征(呕吐+血便+腹痛)仅占6.7%,而21.0%的患儿同时出现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这3个表现。腹部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98.3%),其中47.9%的患儿行腹部超声+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这一联合检查方案。所有患儿中分别有255例(54.7%)和211例(45.3%)患儿行手术和保守治疗,其中单纯肠复位(50.9%)与空气灌肠(43.1%)是最主要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方面,以4~7 d最为常见(43.3%),其次是≤3 d(32.6%)。结论对于肠套叠患儿而言,5~8个月龄者最常见,临床特征多不典型,腹部超声是其主要诊断方法,首选灌肠保守治疗。
- 蒋文军张蓉徐冰侯昉
- 关键词:肠套叠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