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娟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YT-SSX融合基因E-钙粘素及β-连接素对滑膜肉瘤转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SYT-SSX融合基因、E-钙粘素、β-连接素及临床病理学参数对评估滑膜肉瘤患者转移的意义。方法:选择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滑膜肉瘤98例,RT-PCR方法检测SYT-SSX融合基因的亚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钙粘素、β-连接素的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及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滑膜肉瘤患者无转移生存的影响。结果:1)31例(31.6%)滑膜肉瘤为SYT-SSX1阳性,67例(68.4%)为SYT-SSX2阳性。2)E-钙粘素的阳性表达率为38.8%(38/98),β-连接素的细胞膜阳性表达率为39.8%(39/98),细胞核/浆阳性表达率为53.1%(52/9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3)、组织学分级(P=0.001)、SYT-SSX亚型(P=0.014)、E-钙粘素(P=0.015)及β-连接素的细胞膜表达情况(P=0.020)与滑膜肉瘤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有关,而性别(P=0.190)、肿瘤部位(P=0.105)、肿瘤大小(P=0.180)、组织学分型(P=0.354)、β-连接素的细胞核/浆表达(P=0.911)、放疗(P=0.193)及化疗(P=0.249)与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无明显相关。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YT-SSX1(RR=2.505,P=0.003)、E-钙粘素的表达(RR=3.282,P=0.000)、年龄(RR=2.157,P=0.004)和组织学分级Ⅲ(RR=1.784,P=0.030)是影响滑膜肉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YT-SSX1融合基因、E-钙粘素表达、组织学分级及患者年龄可以作为评估滑膜肉瘤患者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 魏秀平孙燕赵秀兰蔡文娟夏文彬娄丹班新超孙保存
- 关键词:滑膜肉瘤E-钙粘素Β-连接素
- 胰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理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由于强化胰岛素治疗在治疗上存在局限性,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胰腺移植/胰岛移植),显得非常必要。196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展了历史上第一例胰腺、肾脏联合移植手术(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1]。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成为终末期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过去的10年当中,患者存活率及移植物存活率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排斥反应仍是影响移植物功能的主要因素。
- 蔡文娟赵杰王政禄
- 关键词:术后排斥反应胰腺移植病理诊断强化胰岛素治疗移植手术胰岛移植
- 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学特点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各种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学特点。方法962例肝移植患者共行移植肝穿刺活检1300次,所取肝组织以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部分病例做Van Gieson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网状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组织切片要求在显微镜下可见到3个以上完整的汇管区结构。962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完整。结果1300次活检中,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常见,占32.46%,其次为胆道并发症,占25.46%,第3位为药物性肝损伤,占17.15%,其它还有肝炎病毒感染及复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排斥反应、肝动脉/门静脉狭窄或梗阻、流出道梗阻、原发病复发、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无病理诊断性异常。其病理学特点,急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汇管区炎、小叶间胆管损伤和血管炎;胆道并发症表现为汇管区及小叶间胆管周围水肿或纤维化、小叶间胆管损伤和胆汁淤滞;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Ⅲ带为主的肝细胞水样变性、程度不等的脂肪变性和胆汁淤滞;肝炎病毒感染表现为肝板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和汇管区单个核细胞浸润;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Ⅲ带为主的肝细胞变性和(或)坏死、胆汁淤滞及汇管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窦及汇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胆汁淤滞;慢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小叶胆管变性和(或)消失、肝实质纤维化、轻度汇管区和中央静脉炎;肝动脉/门静脉狭窄或梗阻表现为Ⅲ带为主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窦轻度扩张、淤血和汇管区轻微炎症;流出道梗阻表现为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淤血,Ⅲ带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中央静脉及周围纤维化;移植肝原发无功能表现为肝细胞融合性坏死、肝实质胆汁淤滞和汇管�
- 王政禄李卉张淑英蔡文娟印志琪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程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
- 以卵巢肿物为首发表现的阑尾杯状细胞腺癌2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以卵巢肿物为首发表现的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G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阑尾GCA及其转移形成的卵巢Krukenberg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例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阑尾GCA均以卵巢肿物为首发表现。卵巢肿物术中冷冻病理检查提示为Krukenberg瘤,腹腔探查发现阑尾肿物,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阑尾GCA。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同时表达腺上皮(CK20、CDX2等)和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Syn、CgA等)。结论卵巢肿物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考虑为Krukenberg瘤时,需警惕阑尾来源可能。阑尾GCA较少见,镜下表现多样,病理医师应加强对其组织学形态的认识。
- 曹凯悦李彦敏蔡文娟胡占东印志琪章明放
- 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理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HCV感染常见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2006年9月在本中心61例明确诊断为术后HCV感染且肝功能异常患者73份肝活组织检查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术后HCV感染出现酶学异常的时间为9~1553 d,19例HCV RNA水平超过10^5拷贝/ml,42例HCV RNA水平10^2~10^5拷贝/ml。HCV感染的病理特点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汇管区炎症及纤维化为主的一组病理表现。以组织学出现纤维化的时间90 d为界将其分为早期和晚期。炎细胞大量浸润和肝组织纤维化两种病变在早、晚期的发生率分别为:5.7%(2/35)和94.7%(36/38)(x^2=54.34,P<0.01);2.9%(1/35)和97.4%(37/38)(x^2=61.4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有症状的HCV感染多见于1周后,术后感染早、晚期有不同的组织学特点,与非移植患者有所差异。肝活组织检查对移植术后HCV感染的分期、程度评估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李卉王政禄张淑英蔡文娟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丙型病理学
- 906例次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分析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对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肝移植后各种并发症的组织形态学表现,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639例肝移植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取材活检,活检组织行HE染色,部分病例做VanGieson、Masson、过典酸雪夫、网状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肝组织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丙型肝炎抗原、巨细胞病毒早期抗原、巨细胞病毒晚期抗原、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EB病毒抗原、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对排斥反应病例,依照国际统一的Banff标准进行分级,应用排斥活动指数(RAI)进行程度评分。结果639例共行肝穿刺906次,结果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最常见,为386例次(42.61%),其次为胆道并发症,共251例次(27.70%),第三为药物性肝损害,共72例次(7.95%),随后依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55例次(6.07%)、肝炎病毒(乙型、丙型)感染及肝炎复发45例次(4.97%)、缺血再灌注损伤42例次(4.64%)、慢性排斥反应32例次(3.53%)、流出道梗阻6例次(0.66%)、原发病复发5例次(0.55%)、移植肝原发无功能4例次(0.44%)和难以诊断8例次(0.88%);与既往资料比较,发现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下降,而胆道并发症和药物性肝损害的检出率有所升高。结论肝移植术后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在多种并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制定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王政禄张淑英朱丛中蔡文娟李卉印志琪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程唐缨沈中阳
- 关键词:肝移植活组织检查针吸
- 滑膜肉瘤融合基因SYT-SSX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调控细胞增殖的研究
- 目的:研究滑膜肉瘤融合基因SYT-SSX的下游基因,筛选并明确其中部分基因在滑膜肉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内在联系,从融合基因及下游基因的角度阐明滑膜肉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选取滑膜肉瘤细胞...
- 蔡文娟
- 关键词:滑膜肉瘤融合基因细胞周期
- 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肝移植科收治的肝移植术后PTL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免疫抑制方案、PTLD治疗方案、预后、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浆EBV-DNA、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2016年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病理学分型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特点。结果肝移植术后经病理学确诊的PTLD患者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为1~4岁。8例患者原发病均为胆道闭锁且均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本组病例中,5例出现淋巴结肿大,5例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痛、肠梗阻、腹水、腹胀),4例出现肝功能异常,3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血浆EBV-DNA平均为46072 copies/ml。本组病例中非破坏性、多形性和单形性分别占12.5%(1/8)、25%(2/8)和62.5%(5/8)。5例单形性PTLD中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成熟T细胞淋巴瘤,分别占60%(3/5)、20%(1/5)和20%(1/8)。患者确诊后均减量或停用他克莫司并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中6例接受化疗,2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2例行局部占位手术切除治疗。8例患者中7例病情缓解,1例死亡。结论PTLD的早期诊断、根据病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接受化疗的患儿应警惕肿瘤溶解综合征并及时给予积极有效干预。
- 翟丽丽王政禄印志祺张复波曹凯悦胡占东王静文蔡文娟
- 关键词:儿童肝移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病毒病理特征
-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皮肤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皮肤病理组织学特点,以期为该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分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22年9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中心10例肝移植术后发生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皮肤活检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标准:1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完整;皮疹出现前无特殊用药史,且既往无皮肤病史。分别对其年龄、性别、皮疹的首发部位和首发时间进行总结,统计分析皮肤活检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角质形成细胞空泡化、角化不良细胞、基底细胞空泡化、角质细胞坏死、基底层裂隙、表皮全层坏死、表皮真皮分离、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表皮萎缩、上皮脚消失、色素失禁、真皮胶原化的发生情况,所有病例皮肤组织活检均行HE染色并由2名病理医师阅片。根据现有GVHD皮肤病理损伤标准进行分级分组,统计分析各组皮肤病理学改变的特点及规律。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59.5±6.8)岁;从移植后皮肤活检时间为9~48 d(中位时间31 d);10例患者均以皮疹为皮肤首发症状,发生部位从腹部向四肢及头颈部扩散,皮肤病理学表现中基底细胞空泡化和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发生率均为100%,角质形成细胞空泡化和角化不良细胞发生率为60%,表皮萎缩和角质细胞坏死阳性率约为30%;基底层裂隙、色素失禁约占20%;上皮脚消失、真皮胶原化阳性率约为10%,本组病例中未见表皮全层坏死和表皮真皮分离现象,阳性率为0%。其中真皮浅层单个血管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平均数量在GVHD皮肤损伤Ⅱ级和Ⅲ级中的发生率均为100%。因此,基底细胞空泡化、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可作为GVHD的重要病理学诊断依据,而角质形成细胞空泡化和角化不良细胞可作为GVHD病理学诊断的主要支持依据,且真皮浅�
- 王静文王政禄印志琪章明放蔡文娟
-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病理学特征
- 肝移植治疗儿童胰母细胞瘤肝转移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因儿童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PB)肝转移而进行肝移植的2例临床资料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PB多发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例进行检测并随访,探讨肝移植能否作为晚期儿童PB治疗的新方案。结果2例PB均以肝脏病灶为首发伴AFP升高,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肿物,病理穿刺提示PB肝转移,经化疗后无明显缓解,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及肝移植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为PB并肝脏多发转移(Ⅳ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同时表达AACT、CK、CK5/6、CD10、β-catenin及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 A等)。术后随访患者肝功能均正常,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PB晚期发生肝转移时,肝脏转移灶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与胰腺原发灶基本一致,对于肝脏多发转移的患者,经过肝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 王烨展晓红李祎南赵静蔡文娟
- 关键词:胰母细胞瘤肝转移肝移植临床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