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沃亮

作品数:58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心脏
  • 13篇心力衰竭
  • 13篇再同步
  • 13篇衰竭
  • 11篇心脏再同步
  • 10篇血管
  • 10篇除颤
  • 10篇除颤器
  • 9篇心肌
  • 9篇心脏再同步治...
  • 9篇再同步治疗
  • 8篇心律
  • 8篇型心
  • 8篇植入
  • 8篇起搏
  • 8篇转复
  • 7篇心血管
  • 7篇心血管病
  • 7篇心血管病学
  • 6篇心律转复

机构

  • 3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6篇中山大学孙逸...
  • 6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东村村通科...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6篇袁沃亮
  • 48篇王景峰
  • 28篇聂如琼
  • 16篇周淑娴
  • 14篇谢双伦
  • 11篇林永青
  • 11篇陈样新
  • 6篇刘英梅
  • 6篇麦憬霆
  • 6篇李飞
  • 5篇方昶
  • 4篇邱琼
  • 4篇燕铁斌
  • 4篇陶恩祥
  • 4篇罗年桑
  • 3篇林永青
  • 3篇林茂欢
  • 3篇颜海莲
  • 3篇程凌
  • 3篇耿登峰

传媒

  • 9篇中华心律失常...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医疗前沿...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6
  • 5篇2014
  • 4篇2012
  • 4篇2010
  • 8篇2009
  • 11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放电的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放电发生情况及常见原因。方法2001年11月至2007年10月植入ICD并长期随访的43例患者。通过定期随访查询ICD中存储的事件信息,根据腔内电图判断事件是否为不恰当放电。结果43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了96次不恰当放电。6例患者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1例是干扰引起。5例患者第1次不恰当放电发生在植入ICD后1年内。植入ICD前有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是发生不恰当放电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植入ICD前有房颤病史的患者较易出现不恰当放电,临床应多予以重视。
程凌聂如琼王景峰袁沃亮周淑娴方昶
关键词:除颤器植入型猝死心脏电抗休克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目的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家系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方法调查 LGMD 家系35人中的27人,14人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10例无临床表现,4例有临床表...
陈月桂燕铁斌袁沃亮王景峰聂如琼陶恩祥刘英梅闵瑜颜海莲
关键词: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电生理分析
文献传递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总结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CRT-D)的初步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病例入选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②QRS波时限≥120ms;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④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后侧分支或后分支,右室电极置入右室心尖,右房电极置入右心耳。结果3例均成功置入CRT-D,无严重并发症。左室电极1例置于心脏侧后静脉,另外2例置于心脏后静脉。除颤测试,2例为20J能量1次除颤成功。另1例20J、30J能量除颤未成功,通过调整除颤波斜率,30J成功除颤。随访期间,3例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均有改善,心室起搏比例均超过95%。2例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或除颤治疗成功转复。结论CRT-D能恢复心脏同步活动和识别、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
聂如琼王景峰袁沃亮周淑娴方昶陆佩霞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口服胺碘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左心室电极导线慢性阈值的影响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明显增高,长期口服胺碘酮成为部分患者必须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对于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CRT-D)的心力衰竭患者,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
林永青王景峰袁沃亮
内科实习带教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内科学是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本文通过总结我科的内科实习教学经验,认为只有通过加强管理、监督,切实落实既定的教学措施,才能培养出合乎我们要求的实习毕业生。本文提出了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和体会。
袁沃亮江山平王景峰许冰
关键词:内科
拉米夫定联合泛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004年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疗效。方法 联合治疗组用拉米夫定每日口服 10 0 mg,疗程 12个月 ,拉米夫定治疗开始时给予泛昔洛韦 5 0 0 mg tid口服 4个月。拉米夫定组仅给予拉米夫定每日口服 10 0 mg,疗程 12个月。结果 治疗开始后第 6个月、12个月、随访 6个月、12个月时AL T复常率、联合治疗组分别为 89.7% (2 6 / 2 9例 )、93.1% (2 7/ 2 9例 )和 93.1%、86 .2 % (2 5 / 2 9例 ) ;拉米夫定组分别为 6 4 .5 % (2 0 / 31例 )、71.0 % (2 2 / 31例 )和 6 1.3% (19/ 31例 )、5 1.6 % (16 / 31例 ) ,AL T复常率各时间段联合治疗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χ2值分别为 5 .2 9、4 .90和 8.4 8、8.2 9,P<0 .0 5和 P<0 .0 1,有显著差异和非常显著意义。治疗后第 6个月、12个月和随访 6个月、12个月时血清 HBV DNA转阴率 ,联合治疗组分别为 96 .6 % (2 8/ 2 9例 )、89.7% (2 6 / 2 9例 )和 82 .8% (2 4 / 2 9例 ) ;拉米夫定组分别为 93.5 % (2 9/ 31例 )、80 .6 %(2 5 / 31例 )和 77.4 % (2 4 / 31例 )、6 7.7% (2 1/ 31例 )。各时间段 HBV DNA复常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2 0例接受肝活检复查的患者中 ,分别有 16例 (80 % )和 8例 (40 % )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 (P<0 .
廖日房温预关袁沃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药物联合疗法泛昔洛韦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治疗:短暂R波感知不良导致T波过感知
目的探讨R波感知与ICD误治疗的关系。方法搜集ICD植入后常规随访,由于R波感知不良,导致ICD误识别/误治疗的病例。结果搜集到2例。分别为SJM Epic DR V239及MED intrinsic 7288,均为双腔...
袁沃亮林永青王景峰陈样新
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应用一例
2016年
患者女,67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12年,加重伴咳嗽1个月”入院。患者2004年出现活动后气促,大约步行800 m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无胸闷、胸痛、恶心、呕吐、头痛、晕厥。多年症状反复出现,当地就医多次,具体治疗不详。1个月前症状加重,约步行300 m可出现气促,伴咳嗽、咳白痰,伴夜间端坐呼吸,无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全心明显增大,考虑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0.24。具体治疗不详,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一步诊治。
袁沃亮周淑娴王景峰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活动后气促二尖瓣关闭不全导线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目前临床指南均采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作为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然而基于此标准植入ICD的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率极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患者进行分析,寻找其他临床相关指标,筛选出IC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更高危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358例患者的资料。纳入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器械植入治疗心律失常的指南中植入ICD一级预防的Ⅰ类推荐、CRT-D的Ⅰ类和Ⅱa类推荐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有恰当治疗分成两组:无恰当治疗组99例,有恰当治疗组24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血生化、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寻找ICD/CRT-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本研究共入选123例患者,其中男性占78%,年龄(61±12)岁。随访(37±34)个月,ICD/CRT-D恰当治疗率为19.51%。通过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1·(1.73m^2)^-1(OR=2.749,95%CI1.008~7.496,P=0.048)、心房颤动(房颤)(OR=3.141,95%CI1.095~9.013,P=0.033)是ICD/CRT-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房颤、eGFR<45ml·min^-1·(1.73m^2)^-1可能是ICD/CRT-D一级预防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子。
梁淑敏谢双伦陈煜阳苏子焯袁沃亮陈样新周淑娴王景峰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2022年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P<0.000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袁沃亮李海英郑韶欣麦憬霆周淑娴王景峰陈样新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