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正中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应激
  • 6篇应激障碍
  • 6篇创伤
  • 6篇创伤后
  • 6篇创伤后应激
  • 6篇创伤后应激障...
  • 5篇地震
  • 2篇地震灾后
  • 2篇多态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震后
  • 2篇自杀
  • 2篇自杀未遂
  • 2篇基因
  • 2篇创伤性应激障...
  • 1篇大学生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赵正中
  • 8篇艾明
  • 8篇刘婉婷
  • 8篇李大奇
  • 8篇高新学
  • 8篇况利
  • 8篇楼丹丹
  • 5篇陈建梅
  • 5篇黎雪梅

传媒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11
  • 8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重庆市92例自杀未遂大学生危机干预的研究
2009年
目的:了解危机干预对自杀未遂大学生的效果。方法:筛查出自杀未遂大学生9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快速、主动危机干预工作。实施干预前后采用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ymptomchick-List,SCL-90)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学生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多个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SCL-90总分除强迫因子外各因子分均比干预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危机干预对自杀未遂大学生十分必要。
赵正中况利艾明李大奇高新学刘婉婷楼丹丹
关键词:自杀未遂大学生危机干预
地震后被转移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状况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调查地震后被转移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PTSD症状自评和诊断工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地震后40 d对354例被转移伤员的PTSD的发生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1)地震后40 d,有82例(23.2%)伤员发生PTSD,女性55例(55/200,27.5%),男性27例(27/154,17.5%),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符合PTSD诊断的伤员中,199例(199/249,79.9%)存在再体验症状,164例(164/249,65.9%)存在麻木或回避症状,208例(208/249,83.5%)存在过度唤起症状.(2)PTSD患者的SCL-90总分(209.00±68.78)分、强迫症状因子(2.38±0.61)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2.18±0.87)分、抑郁因子(2.50±0.86)分、焦虑因子(2.42±0.90)分、敌对因子(2.47±0.87)分,高于非PTSD患者[(153.08±5.63)分、(1.71±0.64)分、(1.50±0.60)分、(1.71±0.69)分、(1.70±0.76)分、(1.66±0.73)分;P<0.05,P<0.01].(3)地震后被转移伤员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0.01).结论 地震后部分被转移伤员出现PTSD,相当多的伤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应予以长期关注.
刘婉婷况利黎雪梅陈建梅艾明李大奇高新学赵正中楼丹丹
关键词:应激障碍创伤后心理测定学症状自评量表
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随着社会应激事件的增多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已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5·12汶川地震不仅造成严重伤亡,也给劫后余生带来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此时如何对存在异质性的群体开展心理援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病例,对这类群体的心理状况及干预方法提出自己的思考。
楼丹丹况利艾明李大奇高新学刘婉婷赵正中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例分析创伤救治精神创伤心理援助
地震灾后转移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转移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TSD症状自评(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DSM-IV-TR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for DSM-IV-TR Axis Ⅰ Disorders-Patient,SCID-I/P)进行诊断,在地震灾后40天对按照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的386名伤员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 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354名转移伤员中共检出PTSD患者82例,检出率为23.2%,其中男性27例(17.5%),女性55例(27.5%)。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女性(OR=2.364,95%CI:1.159~4.823),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OR=0.338,95%CI:0.150~0.761)。结论:经历地震灾后被转移到重庆的伤员中有近1/4的灾民存在PTSD症状。其中女性、被掩埋等暴露因素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高新学况利艾明李大奇陈建梅黎雪梅刘婉婷楼丹丹赵正中
关键词:创伤性应激障碍地震
AKT1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AKT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以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ca...
赵正中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单核苷酸多态性AKT1单体型
文献传递
核心家系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5-HTTVNTR)位点与自杀未遂的关联。方法收集来自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以自杀未遂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在86个核心家系的258个家系成员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自杀未遂之间的分子遗传学联系进行了以家系为基础的基于单体型的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基因型10/10、10/12、12/12在患者组和父母组分别为:13,32,41和21,89,62和等位基因频率10,12在患者组和父母组分别为:58,144和131,213均在自杀未遂患者组和父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Х^2=4.892,P=0.0867;Х^2=0.939,P=0.332)。未发现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自杀未遂有关联(X2=2.77,P〉0.05),多等位基因TDT统计分析也未发现存在连锁不平衡(Х^2=1.90,P〉0.05)。5-HTTVNTR位点仅扩增出12和10拷贝两种形式的等位基因片段。结论汉族人群中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自杀未遂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高新学况利艾明李大奇楼丹丹刘婉婷赵正中
关键词:自杀未遂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
汶川地震不同暴露因素下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转移到重庆治疗的伤员,在不同暴露因素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按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治疗的386名灾区伤员,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于地震后1个月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不同暴露因素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暴露于目睹地震中有人被掩埋、死亡及地震中被掩埋,接受手术因素下的伤员PTSD严重度总分分别为(44.64±11.86)分,(44.67±12.49)分,(45.96±12.1)分,(44.80±12.92)分,较未暴露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因素中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为PTS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暴露因素程度重者PTSD症状严重,被掩埋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更长时间内患PTSD可能性大;应对此类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楼丹丹况利艾明李大奇陈建梅黎雪梅高新学刘婉婷赵正中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地震
影响地震灾后转移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因素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转移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TSD症状自评量表,在地震灾后40d对按照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的386名伤员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探讨影响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获得完整资料354份,其中男性伤员154人(43.6%),女性伤员200人(56.4%),年龄为(43.76±21.22)岁;汉族236人(66.7%),羌族114人(32.2%),其他4人(1.1%);未婚92人(26.1%),已婚253人(71.7%),其他9人(2.2%)。女性伤员PTSD的症状要比男性严重,在反复而痛苦的梦及此事件(t=2.46,P=0.014)、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t=2.02,P=0.044)、难以集中注意力(t=2.04,P=0.042)、警觉性过高(t=2.465,P=0.014)及总分(t=2.489,P=0.013)等条目上有差异。地震中被掩埋伤员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大于没有被掩埋者;在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t=2.661,P=0.008)、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t=2.705,P=0.007)、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t=2.775,P=0.006)、情感范围有所限制(t=3.017,P=0.003)、对未来没有远大的设想(t=2.979,P=0.003)及总分(t=3.175,P=0.002)等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睹了地震中有人被埋或有人死亡的PTSD症状比没有目睹的严重,均在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情感范围有所限制,激惹或易发怒等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大核心症状平均记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0,P〈0.001)。结论不同暴露条件下转移伤员的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且症状彼此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
高新学况利刘婉婷楼丹丹李大奇艾明陈建梅黎雪梅赵正中
关键词:创伤性应激障碍地震
地震伤员PTSD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关症状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在地震后40d对伤员PTSD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后40d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51.4%,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2.364)、地震中被掩埋(OR=2.171)、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OR=0.338)。结论:此次地震后PTSD症状的检出率相当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刘婉婷况利陈建梅黎雪梅艾明李大奇高新学赵正中楼丹丹
关键词: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