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西平

作品数:32 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2篇肝炎
  • 21篇病毒
  • 16篇乙型
  • 15篇乙型肝炎
  • 14篇肝炎病毒
  • 11篇乙型肝炎病毒
  • 7篇细胞
  • 6篇蛋白
  • 6篇抗原
  • 5篇慢性
  • 5篇抗病毒
  • 5篇基因
  • 4篇免疫
  • 4篇表面抗原
  • 4篇丙型
  • 3篇毒性肝炎
  • 3篇鸭乙型肝炎
  • 3篇鸭乙型肝炎病...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杀伤

机构

  • 27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太和医院
  • 1篇武汉市普爱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嘉鱼县人民医...
  • 1篇北京燕化凤凰...

作者

  • 32篇赵西平
  • 21篇杨东亮
  • 13篇田拥军
  • 8篇郝友华
  • 6篇王宝菊
  • 6篇张振华
  • 5篇李媛
  • 5篇雷延昌
  • 4篇孟忠吉
  • 4篇丁红晖
  • 4篇田德英
  • 3篇李磊
  • 3篇高珊
  • 3篇王久君
  • 3篇陆蒙吉
  • 2篇刘慎沛
  • 2篇张娥娟
  • 2篇覃莉
  • 2篇刘倩
  • 2篇李新宇

传媒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肝脏
  • 2篇中国病毒学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肝博士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质粒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质粒并进行原核蛋白表达。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cAg 1-144aa)的基因片段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RSET-B内,在宿主菌B121 (DE3)plysS内进行...
王蓉张振华田拥军赵西平杨东亮
文献传递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肝损害被引量:19
2010年
李文华袁刚赵西平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损害
树鼩(Tupaia belangeri)ISG15分子全长克隆及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
2014年
目的对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小动物模型树嗣的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15,ISG15)分子的全长eDNA序列进行克隆及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为树晌模型在HCV感染天然免疫中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灵长类及其他哺乳类动物ISG15分子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使用SmarterRace方法扩增树购ISG15全长序列。在序列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引入酶切位点,进行全长片段扩增。全长PCR产物纯化回收后连接至pMD18-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MD18-T-tbISG15。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测序。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及种系进化,同时使用SWISSMODEL同源建模方法进行蛋白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及功能分析。结果获得树购ISG15全长序列共687bp,编码157个氨基酸。树晌ISG15与其他哺乳动物ISG15高度同源,与人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72.99%及71.34%,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均显示树嗣种系最为接近灵长类动物。结构域分析提示:树嗣ISG15主要由两个类泛素样结构域构成。软件预测所得树购ISG15三维结构与人ISG15三维结构高度相似,且具有类泛素样三维结构,动力学检测提示本试验预测的树嗣ISG15三维结构稳定,可信度高。结论对树胸ISG15的克隆进一步完善了对树购模型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体内研究HCV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夏幼辰吴珺高珊赵西平杨东亮
关键词:树鼩丙型病毒性肝炎天然免疫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被引量:56
2005年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湖北地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52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28例,应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的基因型。 结果 多对HBV型特异性引物法可快速准确鉴定HBV的基因型。190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40例(73.7%),C基因型42例(22.1%),BC混合型8例(4.2%),未发现A、D和E基因型;B基因型在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中占绝对优势,分别为87.5%和89.3%,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的67.3%;B基因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253.1±306.7)U/L高于C基因型患者的(154.1±19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HBsAg携带者外的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50.5%(53/105)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18.5%(5/27),P<0.01。 结论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同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湖北地区存在HBV的B、C和B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的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肝癌中的比例较高,基因型的分布可能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雷延昌郝友华田拥军孟忠吉王宝菊田德英赵西平杨东亮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C基因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HBSAG携带者HBVDNA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2006年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它的主要诊断方法是腹腔穿刺后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和腹水培养,但是这些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文中就SBP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陈义春赵西平
关键词:细菌腹膜炎肝硬化重型肝炎
人宫颈癌基因小干扰RNA抑制HepG2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人宫颈癌基因(HCCR)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表达HCCR小干扰RNA的真核表达质粒pRIV2-siHCCR,将其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HCCR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RIV2-siHCCR,其表达的HCCR siRNA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内HCCR的表达,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CR小干扰RNA作用HepG2细胞后。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降低,P15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而PTEN、P16、P27蛋白水平没有明显改变。结论HepG2细胞中HCCR蛋白下调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细胞增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蛋白质P53、P15有关。
杨燕周学锋刘安定张正茂田拥军刘慎沛赵西平陆蒙吉杨东亮
关键词:蛋白质P53小干扰RNA人宫颈癌基因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相关性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北地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90例,其中表面抗原携带者(ASC)52例、慢性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22例和原发...
雷延昌郝友华田拥军孟忠吉王宝菊田德英赵西平杨东亮
文献传递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丙肝病毒核心蛋白表达的生物学价值被引量:5
2001年
陈汝福邹声泉赵西平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病理
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 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 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 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间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 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 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李新宇王宝菊孟忠吉汪由坤赵西平陆蒙吉杨东亮
关键词:原位杂交免疫组化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表面抗原“a”决定簇融合疫苗的免疫效果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作为类病毒颗粒载体融合表面抗原“a”决定簇的基因疫苗和蛋白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寻求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别扩增编码乙型肝炎病毒HBsAg 100~162aa部分、HBcAg1~78aa部分和HBcAg 83~144aa的基因序列,目的基因连接后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ocDNA3的多克隆位点内。将嵌合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纯化获得融合蛋白。分别用真核表达质粒和纯化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加强免疫并定期采血,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以评价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效果。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嵌合基因免疫后可以产生有效的抗-HBs“体液免疫”应答,免疫0、2、4、6、8、10、12、14周时的S/N值分别为1.05±0.20、2.69±0.38、4.48±0.50、6.61±0.49、6.95±0.19、7.43±0.31、8.11±0.14、7.43±0.31,F值分别为1202.021和200.059,P〈0.01。未引起明显的抗-HBc“体液免疫”应答却获得了明显的HBcAg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融合蛋白免疫后也能获得有效的抗HBs“体液免疫”应答,但针对HBcAg的体液应答却较强;可以产生较强的HBcAg特异性增殖反应,而没有明显的HBsAg特异性增殖反应。嵌合基因免疫组较融合蛋白组的细胞免疫应答明显增强,体液免疫应答相对较弱。结论以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为载体的包含HBsAg“a”决定簇的融合基因疫苗相对于其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效果。
李磊田拥军沈鸿赵西平杨东亮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基因免疫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