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晓科

作品数:44 被引量:35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植物
  • 11篇猪苓
  • 10篇兰科
  • 9篇萌发
  • 9篇菌根
  • 8篇真菌多样性
  • 7篇菌根真菌
  • 7篇兰科植物
  • 6篇药用
  • 6篇真菌
  • 6篇手参
  • 6篇伴生菌
  • 4篇药用植物
  • 4篇区系
  • 4篇种子
  • 4篇菌核
  • 4篇共生萌发
  • 3篇多糖
  • 3篇驯化
  • 3篇野生

机构

  • 41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4篇邢晓科
  • 29篇郭顺星
  • 7篇陈晓梅
  • 6篇陈艳红
  • 4篇王春兰
  • 2篇房慧勇
  • 2篇李玉
  • 2篇林文翰
  • 2篇程显好
  • 2篇侯晓强
  • 2篇李燕
  • 1篇李想
  • 1篇李春艳
  • 1篇刘东
  • 1篇张美萍
  • 1篇丁万隆
  • 1篇王秋颖
  • 1篇王义
  • 1篇林爱玉
  • 1篇孟志霞

传媒

  • 18篇菌物学报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菌物系统
  • 2篇菌物研究
  • 1篇Acta B...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第八届北京生...
  • 1篇2012年中...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0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机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7
2021年
菌根真菌与全世界约97%的维管植物具有广泛的共生关系。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菌根植物相比于非菌根植物对于干旱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说明菌根真菌在植物抗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菌根真菌协助植物抵御干旱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在干旱胁迫下菌根真菌对植物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机制、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菌根真菌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影响机制等3个方面。当前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和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将被进一步揭示。本文旨在呈现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机制的研究前沿,为菌根互作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及功能菌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刘娜赵泽宇姜喜铃邢晓科
关键词:丛枝菌根外生菌根
兰科药用植物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被引量:12
2019年
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是一种地生型兰科植物,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同时也是蒙药、藏药常用药,在西藏地区亦作食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手参具有非常好的药理活性,然而当前手参还不能进行人工栽培,市场需求完全依赖野生资源,因此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该种药用植物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瓶颈。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及早期的幼苗生长均需真菌参与,基于此,本文从手参根系中进行了真菌分离,并获得一株菌株,分子鉴定为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GS2。将GS2菌株与手参种子进行共培养,可明显促进手参种子的原球茎的形成并最终分化成幼苗。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的成功对于实现手参的种质保育、人工栽培和野生居群的生态恢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越陈艳红邢晓科
关键词:手参萌发菌原球茎共生萌发
一种促进兰科药用植物手参种子萌发的真菌
本发明涉及一种促进兰科药用植物手参种子萌发的真菌,所述真菌的菌落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所述菌落存在大量的絮状气生菌丝,所述菌落正面呈现白褐色,背面呈现浅褐色,老化的气生菌丝呈现黑褐色,所述菌落边缘整齐,厚薄不均匀,所...
邢晓科陈艳红高越
文献传递
猪苓伴生菌提高猪苓菌丝体产量及多糖含量的发酵方法
一种利用真菌液体发酵培养猪苓菌丝体的方法,所用的真菌为分离自野生猪苓菌核的穴中,并经过人工驯化和选育的猪苓伴生菌(Grifola sp.)GS-1;通过在猪苓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GS-1液体发酵产物进行猪苓菌丝体的发酵培...
郭顺星邢晓科陈晓梅王春兰
文献传递
不同培养基对兰科药用植物手参原球茎共生真菌的分离效果被引量:10
2022年
兰科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目前手参还未实现人工栽培,但其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已获成功。为明确除促萌发真菌外,还有哪些土著真菌参与了手参种子的萌发过程,本研究在自然条件下采用促萌发真菌伴播手参种子,获得了种子萌发形成的原球茎,进而对比了6种常见的培养基PDA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MMN (改良Melin-Norkrans培养基)、FIM (真菌分离培养基)、MEA (麦芽浸膏琼脂培养基)、CAM (胡萝卜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CMA(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对手参原球茎共生真菌分离效果的影响。共从6种培养基上分离获得了75个菌株,其中MMN、CAM、PDA、FIM、MEA、CMA培养基依次分离得到20株、16株、15株、11株、8株、5株菌。此外,真菌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MMN培养基的Chao 1、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CAM和PDA培养基次之,CMA培养基最低。综上所述,真菌分离效果最好的是MMN培养基,其次是CAM和PDA培养基,而FIM和MEA培养基对真菌的分离效果影响不大,CMA培养基的分离效果最差。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兰科植物原球茎共生真菌的分离提供借鉴,所获得的菌株也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功能菌剂的研发。
姜喜铃丁万隆邢晓科
关键词:共生萌发真菌多样性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mpanion Fungus Related to Sclerotial Formation from Hyphae of Grifola umbellata被引量:4
2002年
The companion fungus ( Grifola sp.) related to sclerotial formation from hyphae of Grifola umbellata (Pers.) Pilat was isolated from the cavity associated with sclerotia of G. umbellata in natural condi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e culture of G. umbellata was unable to form sclerotia, whereas sclerotia produced easily in flasks or on trunks when the companion fungus was inoculated together with strain of G. umbellata. The companion fungus is critical for sclerotium formation from hyphae of G. umbellata.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ultures of the two fungi. The companion fungus possesses thin-walled narrow hyphae, while G. umbellata is of wider hyphae which are either thick- or thin-walled.
郭顺星王秋颖庄文颖张集慧邢晓科
关键词:SCLEROTIA
猪苓、伴生菌及蜜环菌共培养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本文对猪苓、伴生菌及蜜环菌两两共培养及三者共培养进行了宏观形态观察及细胞学水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致密拮抗线,猪苓菌落表面菌丝分化产生大量菌丝束;猪苓与蜜环菌共培养时,猪苓能阻止蜜环菌菌索对其自身的进一步侵袭,互作区中的双方菌丝及菌索均停止生长;蜜环菌与伴生菌共培养时,蜜环菌能穿透整个伴生菌菌落,在伴生菌菌落下方产生大量分枝;三者共培养后,猪苓对蜜环菌的防御能力有所下降,伴生菌对蜜环菌的耐受力有所提高,蜜环菌产生的新分枝均向伴生菌一侧生长,猪苓与伴生菌之间并不形成致密拮抗线,只可见双方菌丝的白色交融区。 猪苓与伴生菌均能在蜜环菌菌索皮层上形成侵入位点。
邢晓科郭顺星
关键词:培养性状
芬娜冬菇子实体发育过程及胞外酶活性被引量:3
2019年
分离并鉴定了采自北京妙峰山的1株野生大型真菌——芬娜冬菇Flammulina fennae,对该菌株进行了子实体发育过程研究,并对其最适生长条件进行了正交实验,测定并分析了菌株液体发酵及子实体生长过程中的酶活变化。结果表明:芬娜冬菇在原基期就完成了菌柄菌盖的分化;正交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氮源和p H对菌株生长影响显著,不同碳源则影响不显著;菌株液体发酵过程中未检测到过氧化氢酶和酸性木聚糖酶活性,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漆酶、纤维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木聚糖酶活性较高。在原基形成期和子实体发育后期5种酶活性较高,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原基形成期和子实体发育后期,酸性木聚糖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原基发育期,漆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子实体发育后期。
宋林丽邢晓科郭顺星
关键词:子实体发育胞外酶
大型真菌子实体发生的形态学过程及调控机制被引量:17
2018年
大型真菌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食药用部位多为大型真菌的子实体,所以子实体的形成对大型真菌的开发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型真菌生活史中,子实体的发生揭示着真菌完成了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从理论上来说,菌丝体只需完成营养生长,即可进入生殖生长;而实际上,子实体的发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子实体发生的形态学过程、环境影响因素、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关于大型真菌子实体发生的研究概况,为大型真菌的系统研究和重要食药用菌的栽培驯化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宋林丽邢晓科郭顺星
关键词:子实体发生分子机制
真菌菌核的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一些真菌菌核作为传统的中药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在东汉末年编著的《神农本草经》中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的菌核,这些真菌的菌核也一直被我国药典收录,可见真菌菌核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
邢晓科郭顺星
关键词:药理活性临床药理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