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月珍
- 作品数:73 被引量:160H指数: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陆机《文赋》在美国的流传与影响
- 2020年
-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陆机《文赋》不仅在中国具有开创性地位,在域外流传也甚广,在世界文化圈产生学术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汉学界对《文赋》的翻译比较集中;与此同时,他们也对《文 赋》进行理论阐释,发掘了《文赋》与西方诗学沟通的潜力, 彰显了中国文学传统。
- 闫月珍
- 关键词:《文赋》中国文学传统西方诗学陆机翻译比较
- 审美与功用的汇通之途——以刘勰诗学观为视角
- 2005年
- 刘勰诗学观在他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中据有重要一席。其诗学观的基本取向是继承、修正并淡化原始儒家诗学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其与审美融合。标举自然与清丽,强调性情本体的恰当形式化,是刘勰诗学观的重要美学命题。其美学史意义是使儒家诗学观的审美之维得到合法的肯定与充实,在汇通审美与功用之途上做出了有建树的尝试。
- 何国平闫月珍
- 关键词:审美文心雕龙
- 郭绍虞与西方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例论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郭绍虞的二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有着内在的写作理念:第一,以纯文学作为文类基础;第二,借镜康德的先验之知发现庄子思想之精髓;第三,以进化观作为历史支撑。三者担负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架构,这也正是郭绍虞版本的文学批评史的独特之处。郭绍虞身处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自觉地担负着改造社会、启迪民智的历史使命,因而他的批评史写作理念与文学活动实践既相互激荡又相互牴牾。
- 闫月珍
-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文学思潮写作理念庄子思想
- 《诗品》作者考被引量:3
- 2011年
- 这篇论文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学者方志彤(1910-1995)的作品。作者对《二十四诗品》的探讨共有两部分:考证和英译,它们现保存在哈佛档案馆中。考证部分为其档案中的一篇完整的定稿,据作者自述:"这篇文章的一稿起草于1960年代早期,在灰尘中躺了十多年后,曾被约翰·莱曼·毕晓普(John Lyman Bishop)为其主编的《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编排。然而,我把它撤了回来,原因并非出于胆怯,而是因为我发现完成二十四首的翻译,整个工作太过琐碎,尽管我已翻译了其中的十二首(第5,6,9,10,12,13,17,18,19,22,23,24)。那些对这部伪作(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5认同它是司空图所作,而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和张心澂《伪书通考》对此只字未提,但它确实是伪书)有着不健康的偏爱的人们,会明白我为什么打破这长久的沉默。我要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以纪念一位于我而言,如惠子之于庄子般的朋友,正如庄子所言:'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事无与言之矣。'无论恰适与否,我的考证得到了充分的证据,这来于毕晓普1945年在中国某个地方发现的墙石。我感激他呈送给我诗品〔被认为是司空图(837-908)所作〕中三首(第1,6,7)的拓片,这据信是颜真卿(709-785)的真迹。"
- 方志彤闫月珍刘宁
-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 《乐记》在英语世界的流传与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乐记》作为早期儒家音乐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经典作品,一方面在中国文艺美学的谱系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流传至海外,在世界美学与诗学理论领域独具影响力。19-20世纪,以英美为中心的海外汉学学术圈,对该文本作了完整的英译与解读;与此同时,基于《乐记》英译的各个版本,美国汉学界尤其是华人学者也尝试阐发《乐记》的理论价值,以海外汉学的视角进一步确证其在中国美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释放其与西方诗学对话的空间,以此彰显中国传统诗学的生命力。
- 闫月珍刘文昭
- 关键词:《乐记》英译音乐美学汉学
- 文学的自觉:一个命题的预设与延异被引量:9
- 2005年
- “文学的自觉”这一命题出自东瀛铃木虎雄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对魏时代文学的评价。其实 ,曹丕既不像有的学者所言置文章于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以论文 ,甚至还以“文”来实现治国安邦之大业。以文辞翰藻作为诗赋的特点 ,也并非始于魏。“文学的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作为标准 ;以对纯文学的强调作为“文学自觉”
- 闫月珍
- 关键词:纯文学《典论·论文》理论预设
- 走向经典的《红楼梦评论》(1904-1949)被引量:2
- 2016年
- 《红楼梦评论》虽早在1904年发表,但其经典地位的确立却相对滞后。这是因为《红楼梦评论》版本中,仅有《静庵文集》对它的传播最为有效;到了30年代,人们才发现了《红楼梦评论》所确立的现代文学批评范式,并彰显了其纯文学命题。上述合力促使《红楼梦评论》成为文学批评经典。
- 闫月珍周建增
-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印刷纯文学
- 流动着的“中国文论”被引量:1
- 2006年
- 闫月珍
- 关键词: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西方观失语症自由派现当代
- 规矩与法则:从信仰世界、器物遗存到文学批评
- 2022年
- “规”和“矩”是我国古代的测绘工具。“规”指圆规,用来画圆;“矩”指两边之间呈直角的曲尺,可画方形和直角。规矩所制作的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图形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如仰韶文化中的几何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等陶器的器形及其纹样反映出远古先民已经掌握了造型的基本工具,即绘制圆、方、直角的制图工具——规和矩。一、信仰世界中的规矩“规”和“矩”多次出现在上古神话传说中。规矩相传为巧倕所发明,《尸子》云:“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傚焉。”
- 闫月珍
- 关键词:文学批评马家窑文化几何纹
- 柏拉图“物话语”接受的无意与刻意被引量:1
- 2016年
- "物话语"可作为考察文学的新维度。"物话语"是指物与文字符号一样发挥话语作用,是解读人类精神的途径之一。由"物话语"出发,作品具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作品是一种受物质活动影响的精神产品;第二,作品是一种对精神世界产生影响的物质。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存在以上两种涵意。柏拉图一方面以"Tekhne"一词统括理念神、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体现出他对手工业"物话语"的无意认同。另一方面,他认为摹仿技艺不是真技艺,摹仿作品不具备真知识,所以他对摹仿作品"物话语"进行了刻意排斥。柏拉图对物与理念关系的看法,与中国道家的思想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 闫月珍周建增
- 关键词: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