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牦牛
  • 2篇生长牦牛
  • 2篇大通牦牛
  • 1篇血液生化指标
  • 1篇野牦牛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幼龄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种
  • 1篇失重
  • 1篇失重规律
  • 1篇体重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DNA
  • 1篇激素
  • 1篇家牦牛
  • 1篇补饲

机构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陆仲璘
  • 2篇王敏强
  • 2篇张容昶
  • 2篇田永强
  • 1篇杨尕旦
  • 1篇李吉叶
  • 1篇胡江

传媒

  • 3篇中国草食动物

年份

  • 3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通牦牛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对生长牦牛(0.5~3.5岁)的血液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钙(CA)、无机璘(IP)和对血液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素(T3)、四碘甲状腺素原(T4)、胰岛素(INS)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同时跟踪测定了生长牦牛的体重和放牧草场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达极显著水平(P<0.01)或显著水平(P<0.05),同一季节内各年龄阶段间差异主要表现在A组(0.5~1.5岁)与B组(1.5~2.5岁)和C组(2.5~3.5岁)之间,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牛的体重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5~9月增重显著,1~5月减重显著,五月为生长牦牛减重转入增重的临界月.体重与血液TP、ALB、CREA、T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生长牦牛的物质代谢系统在2~3岁已趋于稳定和完善,能适应高寒草原上终年放牧的生态环境.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都与牧草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血清T4、TP、CREA可作为2岁以上放牧牦牛营养状况的监控指标.牦牛的体重季节性变化依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而转移.
田永强张容昶王敏强陆仲璘
关键词:生长牦牛血液生化指标激素体重
大通牦牛的培育——幼龄生长牦牛冷季失重规律与补饲效果分析
2005年
对约半岁的基本不挤母奶的牦犊牛于1月25日提前断奶,进行为期4个月的简单而少量的青稞料补饲,从1月25日~3月25日,由于适应新环境,每月比未补饲组牛多失重2.42 kg,但从3月25日~5月25日,补饲组牛比未补饲组牛每月多增重7.3 kg,补饲效果十分明显;从5月25日~7月25日,停止补饲后的原补饲组牛日增重为414.43 kg,比未补饲组牛日增重高出61.8 g;补饲组牛在补饲期的体高性状平均增高3.88 cm,而未补饲组牛则下降-2.64 cm.未断奶补饲的牦牛犊,从1月25日~7月25日,每两个月体重变化情况分别为-0.95 kg、-0.59 kg和25.28 kg.
王敏强陆仲璘杨尕旦李吉叶田永强
关键词:生长牦牛
野牦牛、家牦牛及其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2005年
为深入研究野、家牦牛及其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对青海大通牛场野牦牛(1岁)、大通牦牛(1~2岁)及甘肃天祝县天祝黑牦牛(1~2岁)的生长及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做了为期一年(分三期)的跟踪测定.同时,亦对三种群牦牛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淀粉酶4个血液生化位点和9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方面,野牦牛头形与天祝黑牦牛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角基间宽、最大额宽与头长的比值接近欧洲原牛;三种群牦牛体重和体尺在采样期间差异极显著(P<0.0),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衡性,暖季(5月到10月)增重较快,冷季(10月到翌年5月)生长缓慢;但在冷季,三种群牦牛生长变化趋势不同,野牦牛和大通牦牛体重略有增加,而天祝黑牦牛体重普遍下降,说明野牦牛和大通牦牛更能适应高寒少氧及缺草的生态环境,家野牦牛间的杂交是目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繁育措施之一.野牦牛及大通牦牛红细胞直径大于天祝黑牦牛;红细胞数(RBC)及红细胞压积(PCV)在种群和采样期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差异不显著;野牦牛、大通牦牛RBC在采样期间差异显著,至暖季末期(此时牧场海拔较高)达最大,而天祝黑牦牛在采样期间差异不显著,表明RBC的季节变化是野牦牛和大通牦牛能更有效地进行生理调节的标志之一.4个血液蛋白和等位酶(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淀粉酶,Amy)位点中,只有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在淀粉酶位点具有多态,且其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0.0531和0.0746,表明三种群牦牛在血液蛋白及等位酶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在9个微卫星DNA位点,三种群牦牛有较高的基因杂合度,野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47、0.71和0.67,说明在微卫星位点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微卫星DNA标记�
胡江张容昶陆仲璘
关键词:牦牛微卫星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