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喜贵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3篇全腹腔镜
  • 3篇肿瘤
  • 3篇完全腹腔镜
  • 3篇消化道
  • 3篇消化道重建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管
  • 3篇化道
  • 3篇肠肿瘤
  • 2篇直肠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内皮
  • 2篇结肠
  • 2篇结肠肿瘤
  • 2篇康复
  • 2篇肠癌
  • 1篇导管

机构

  • 9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汕头大学

作者

  • 9篇陈喜贵
  • 7篇陈维荣
  • 5篇廖梓群
  • 4篇蔡高阳
  • 3篇邓希
  • 2篇吴桂丽
  • 1篇李彦冲
  • 1篇陈喜缄
  • 1篇陈超阳
  • 1篇林凯煌
  • 1篇陈跃
  • 1篇吴建军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当代护士(下...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持续被动运动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2023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PM)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明确膝关节镜患者手术后使用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康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Wed of Science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时间截至2022年1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主动锻炼比单纯用CPM机锻炼更能改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WMD=-13.49,95%CI(-17.27~-9.70),P=0.000];与常规主动锻炼相比,常规主动锻炼加CPM机锻炼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早期及晚期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无提升[WMD=10.72,95%CI(-0.87~22.31),P=0.070],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中期的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有提升[WMD=13.66,95%CI(10.45~16.88),P=0.000];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早期、中期膝关节功能改善无提升[WMD=0.87,95%CI(-3.31~5.05),P=0.680;WMD=0.35,95%CI(-3.16~2.04),P=0.750];对患者前3 d的疼痛改善有提升,术后第1天[WMD=-0.68,95%CI(-0.89~-0.46),P=0.000]、第2天[WMD=-0.61,95%CI(-0.74~-0.49),P=0.000]、第3天[WMD=-0.52,95%CI(-0.73~-0.30),P=0.000]。结论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常规主动锻炼加CPM机锻炼对患者术后中期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疼痛改善有提升,但不能证明可以提升术后早期及晚期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不建议将CPM机作为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常规的锻炼方法。本研究所纳文献均为小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质量中等且部分结局指标存在异质性,未来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文献对研究结果予以论证。
佘晓芸吴桂丽陈喜缄陈喜贵姚玫贤
关键词:持续被动运动膝关节镜手术膝关节活动度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改良三角吻合技术在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6年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突飞猛进,从辅助小切口进行重建,逐渐发展到完全腹腔镜下重建。福建医科大学黄昌明等在国内率先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的三角吻合,不仅安全可行,且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完全腹腔镜下关于结肠重建的相关报道较少。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自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并进行结肠的改良三角吻合术治疗了6例结肠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廖梓群陈维荣陈喜贵蔡高阳陈跃
关键词: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结肠肿瘤消化道重建
基于ICF-RS的1例左半骨盆肿瘤切除及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重建术患者的康复护理被引量:2
2023年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康复组合(ICF-RS)对1例半骨盆肿瘤切除及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重建术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给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功能康复护理计划。经过护理,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步行及平衡等躯体功能有明显改善,各项活动及参与能力显著提高。ICF-RS在患者康复护理评定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佘晓芸吴桂丽邓文清陈喜贵
关键词:康复护理
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食管空肠侧侧π形吻合的实践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8例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采用食管空肠侧侧π形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8例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292±32 min,平均出血量75±35 mL,术后平均住院日15±2 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腹壁穿刺孔无肿瘤种植。结论完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采用食管-空肠的π形吻合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廖梓群陈维荣陈喜贵蔡高阳邓希
关键词: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
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60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传统可吸收线缝合为传统缝线组,28例采用倒刺线缝合为倒刺线组,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资料,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倒刺线组缝合时间[(6.4±2.8)min比(41.8±6.5)min]、手术时间[(18.6±4.5)min比(65.8±8.3)min]均明显少于传统缝线组(均P<0.05)。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11.5个月。所有患者出院1~3个月返院行胃镜检查,无幽门狭窄、溃疡出血等。结论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能够缩短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学习曲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廖梓群陈维荣陈喜贵蔡高阳邓希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穿孔腹腔镜检查缝线
改良三角吻合技术的完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改良三角吻合技术的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结肠重建手术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8年8月6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完全腹腔镜下改良三角吻合技术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重建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比较,完全腹腔镜组重建时间短[(31.9±11.3)min vs.(42.9±8.3)min,t=-4.295,P=0.000],肛门排气早[(2.9±1.1)d vs.(3.6±1.2)d,t=-2.423,P=0.019]。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0%(3/30)、16.7%(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40个月,(14.4±8.3)月,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腹壁穿刺孔无肿瘤种植,吻合口无狭窄。结论完全腹腔镜下改良三角吻合技术安全可行,而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廖梓群陈维荣方蓉蔡高阳陈喜贵邓希陈宋奇
关键词: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结肠肿瘤消化道重建
直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BB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中VEGF-C、PDGF-AA和PDGF-BB的表达。应用D2-40检测直肠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做相关统计分析。结果VEGF-C、PDGF-AA和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63.3%vs 3.3%,P<0.05;PDGF-AA:40.0%vs 13.3%,P<0.05;PDGF-BB:55.0%vs 6.7%,P<0.05)。VEGF-C和PDGF-BB在淋巴结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淋巴结阴性组均显著升高(VEGF-C:86.4%vs 50.0%,P<0.01;PDGF-BB:77.3%vs 42.1%,P<0.05),但PDGF-A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54.5%vs 31.6%,P>0.05)。直肠癌中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mm^2 vs(8.13±2.99)/mm^2,P<0.05],VEGF-C、PDGF-AA和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高于阴性表达组[VEGF-C:(12.06±2.20)/mm^2 vs(6.32±2.41)/mm^2,P<0.05;PDGF-AA:(11.89±2.46)/mm^2 vs(8.67±3.67)/mm^2,P<0.05;PDGF-BB:(12.19±2.22)/mm^2 vs(7.33±3.02)/mm^2,P<0.05]。直肠癌中VEGF-C、PDGF-AA、PDGF-BB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VEGF-C vs PDGF-AA:r_s=0.366,P<0.05;VEGF-C vs PDGF-BB:r_s=0.650,P<0.05;PDGF-AA vs PDGF-BB:r_s=0.320,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VEGF-C、PDGF-AA和PDGF-BB均参与直肠癌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且三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VEGF-C、PDGF-AA、PDGF-BB的联合用药可能更利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防治。
林凯煌陈维荣陈喜贵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淋巴管标记物应用于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2013年
伴随淋巴管形成研究的持续进行,被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为肿瘤转移与淋巴管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从而推动了淋巴管的靶向诱导形成和直肠癌如何在淋巴系统转移的研究。
陈喜贵陈维荣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管内皮细胞
内皮特异性分子-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管增生的关系
2011年
目地:探讨内皮特异性分子(ESM)-1在乳腺浸润性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者的ESM-1表达,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M-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中。ESM-1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LMVD相关(P<0.001)。结论:ESM-1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增生,并与肿瘤大小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陈超阳陈维荣廖梓群吴建军陈喜贵李彦冲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癌淋巴管增生微淋巴管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