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新时期山东茅盾研究成果述评
- 2007年
- 新时期以来,山东省的茅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逐步把茅盾研究推向深化,在茅盾的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作品研究、作家主体及综合研究以及传记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 陈志华翟德耀
- 关键词:茅盾研究
- 宗教视野中的文学变革(1915-1919)——以《新青年》为中心
- 对文学史的观照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本论文选取的宗教视野乃其中之一。这种视角选择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以“宗教视野”审视文学变革,可以跳出单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而将历史的、学术史的综合研究方法纳入进来,这对《新青...
- 陈志华
- 关键词:文学变革新文化
- “被迫更名”与《新青年》编辑方针的调整
- 2014年
- 一份刊物更改名称,常常是内部人员组织发生重大调整,编辑方针发生重要转向,或者遇到外力干预的反映,常意味着作者资源的流失和刊物既有品牌的受损。在《新青年》由普通刊物发展成中国近代出版史和思想史上“一代名刊”的过程中,其“被迫更名”一事不应被忽略。
- 陈志华
- 关键词:作者资源思想史出版史
- 《新青年》的宗教观念与新文化运动的路向选择被引量:1
- 2014年
- 从对宗教的大体认同,到站在科学立场的激烈反对,再到对宗教文化基因功能的承认,呈现了《新青年》理性主义的文化建设过程。宗教批判是为新文化的建立扫清障碍,其目的在于建构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化体系。"宗教代替说"只是一种叙述策略,除了把"神"还原为"人"之外,它更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自我重构的艰难与困惑。
- 陈志华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宗教
- 文学与政治:“干预生活”文学的价值取向被引量:1
- 2007年
- “干预生活”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倡导者们的理论旨归却有着很大一致性:文学应该直面现实,揭示为大多数人所讳言的社会“阴暗面”,使之成为“干预生活”的武器。“干预生活”文学所要干预的是建国后一直处于整个社会关注中心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作品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而且其隐形结构完成了对整个乌托邦时代的批判。
- 陈志华孙峰
- 蔡陈“双簧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 2014年
- 蔡元培和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上的通信看起来是纠正前刊演讲词的错误,实际是另一次精心设计的"双簧信"。以此为契机,《新青年》不仅再次强化其科学主义姿态,而且也改变了前期对宗教基本认同的态度。这次"双簧信",将有关宗教文化的讨论引向深层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关系问题,对此深入分析,可以一窥新文化建设的结构特征和价值取向。
- 陈志华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 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被引量:4
- 2013年
- 1933年,李大钊就义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这次公葬除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持不同文化立场的知识分子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不同政治文化力量对李大钊身份的确认和解读,以及围绕着公葬李大钊活动的话语权争夺,为我们深层次解读民国文化的多义性提供了可能。
- 李宗刚陈志华
- 关键词:奉系军阀国民政府
- 茅盾小说的叙事结构分析
- 本文对茅盾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文章对茅盾小说基本结构因素,如人物、故事、叙事线条等进行界定和讨论,以确定茅盾小说研究中的必要前提;从茅盾小说纷繁复杂的故事中抽象出'追求-幻灭'的叙事模式,用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 陈志华
- 关键词:现代文学茅盾小说叙事结构
- 文献传递
- 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被引量:2
- 2005年
- 纵观艾青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还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显然,留法三年从事绘画学习的经历对诗人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其间他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接触到了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诗歌流派。这一经历形成了艾青诗歌中注重色彩渲染和注重意象表现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其早期创作中尤为明显。
- 陈志华
- 关键词:早期诗歌意象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