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瑜
- 作品数:33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5—2017年福州市第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15—2017年福州市第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州市第二医院2015—2017年临床分离的94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其标本来源分布、科室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943株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标本和伤口分泌物分别占50.2%、35.6%;科室分布以骨科(29.5%)最多,其次为呼吸内科(13.8%)和ICU(10.8%)。各年耐药率、菌株分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达25.7%,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3.9%、9.1%,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2.1%。骨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2.5%)和美洛培南(1.8%)仍然十分敏感。但呼吸内科和ICU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经高达30%、20%。结论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菌株传播,对延缓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和防止水平传播将起到重要作用。
- 施腾飞陈惠瑜郑雪新
- 关键词: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骨科耐药性
- 细胞周期蛋白G基因及凋亡相关因子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①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Cyclin G/)mRNA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②探讨SU11248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③探讨cyclin G基因及凋亡相关因子在SU1124...
- 陈惠瑜
- 关键词:白血病SU11248HL-60细胞
- 文献传递
- 福建地区新生儿刚地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调查福建地区新生儿刚地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为制定先天性弓形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2018年福建地区出生的104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387例、足月儿658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并比较早产儿和足月儿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收集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亲肘静脉血,检测并比较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亲血清抗弓形虫Ig G抗体阳性率。结果福建地区1045例新生儿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9.38%。387例早产儿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18.35%,男婴和女婴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9%vs.18.75%,χ^(2)=0.07,P>0.05)。658例足月儿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4.10%,男婴和女婴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4%vs.4.08%,χ^(2)=0,P>0.05)。早产儿血清抗弓形虫Ig 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足月儿(χ^(2)=58.17,P<0.01)。1045例新生儿母亲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15.02%,早产儿母亲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足月儿母亲(20.93%vs.11.55%,χ^(2)=16.79,P<0.01)。结论福建地区早产儿及其母亲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显著高于足月儿及其母亲;应加强孕前弓形虫感染检测和弓形虫病防护知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降低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病率。
- 吴志辉卓碧敏邱华红马梅陈惠瑜钟汇
-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先天性弓形虫病新生儿血清学调查
- 儿科与新生儿科住院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耐药性差异研究
- 2022年
- 目的了解儿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患儿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住院儿科和新生儿科血液标本分离菌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菌种,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儿科患儿血培养主要病原菌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5.8%,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占40.9%,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2%、0%、1.1%、12.8%;儿科患儿血培养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高达23.1%,应引起重视。新生儿血培养主要的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新生儿血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6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占45.6%,MRCNS占87.3%;未出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我院儿科住院患儿与新生儿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明显不同,应对住院患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加以关注。
- 赖智润王旌陈惠瑜邱华红钟汇
- 关键词:儿科患儿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 2014-2020年儿童腹水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了解儿童腹水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细菌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儿科送检的1268份腹水培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使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235株,阳性率为18.53%。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9.36%;革兰阳性菌占28.09%;真菌占2.55%。病原菌排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12%),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3.4%。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分离出的屎肠球菌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结论儿童腹水培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 方文婷林瑞琼陈惠瑜邱华红钟汇
- 关键词:儿童腹水病原菌耐药性
- 孕产妇产后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了解孕产妇产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产科病房孕产妇共60 229例,产后感染336例,感染主要部位为宫腔、切口、血液和尿液。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B型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均<15.00%;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为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率高达19.05%。结论我院产科病房感染主要部位为宫腔(43.18%),减少剖宫产率可以降低产后感染发生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63.23%),在预防用药的选择上应选择对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均有效的抗生素以减少产后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了解孕产妇产后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和耐药性,有助于临床更快速有效地治疗产后感染。
- 陈惠瑜施腾飞成玲邱华红方文婷钟汇吴志辉
- 关键词:产后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 773例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了解我院念珠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送检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和ATB-Fungus3药敏条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药物敏感性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58.3%,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占31.7%,且比例呈上升趋势。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耐药性为0和4.2%,但对康唑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呈显著上升趋势。光滑念珠菌对常见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在近5年来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以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为主,白色念珠菌对康唑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呈明显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 陈惠瑜邱华红方文婷钟汇吴志辉徐两蒲
- 关键词: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耐药性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C)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NICU收治的BC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征、细菌耐药性及治疗情况。结果 8年BC感染16例,发生率0.54‰。诊断为新生儿肺炎13例、新生儿败血症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14例、青紫10例、呻吟4例;常见并发症有呼吸衰竭10例、心力衰竭9例、肺动脉高压5例、多器官功能损害3例;5例(5/16)考虑为医院感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2.44‰)高于鼻塞无创辅助通气患儿(0.25‰)。BC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30%。结论 BC是新生儿感染较少见的病原菌,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肺炎和败血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医院感染BC的发生率较高。
- 徐颖熊秀梅蔡文红石惠英陈惠瑜
- 关键词:耐药性新生儿医院感染
- SU11248对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及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苹果酸舒尼替尼(SU11248)对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SU11248对HL-6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DNA倍体及细胞周期变化;用凝胶电泳分析DNA片段化;以Western blot法检测2.0μg/ml SU11248作用HL-60后bcl-2、bax、caspase-3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SU11248可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P<0.05),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00μg/ml。SU11248可促进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能将HL-60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呈时间依赖性;诱导HL-60细胞呈典型的DNA梯带;SU11248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随时间依赖性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SU11248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调节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并裂解caspase-3是其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 陈惠瑜施腾飞成玲林东红罗玲清胡建达
- 关键词:SU11248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
- 希木龙假丝酵母感染相关性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希木龙假丝酵母(Candida haemulonii)感染相关性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血症的临床病例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12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致真菌血症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共检出16株希木龙假丝酵母,菌株来源于12例患儿血液及其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尖端。12例患儿均是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均超过35 d,均行PICC,均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实验室检查:12例希木龙假丝酵母真菌血症患儿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或降低,10例血小板降低,9例C-反应蛋白增高,7例G试验结果增高。血液分离的12例希木龙假丝酵母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较高,氟康唑虽未发现耐药菌株,但是50.0%的菌株MIC增高到8 mg/L,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MIC值均较低。12例患儿均使用氟康唑治疗,9例治愈, 3例患儿治疗病情好转后家属因经济、家庭等因素自动出院。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儿希木龙假丝酵母感染可能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相关性,结合这些因素和实验室检查对疾病早诊断,早治疗,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暴发流行。应用氟康唑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 陈惠瑜施腾飞邱华红钟汇方文婷吴志辉徐两蒲苏跃青蔡文红
- 关键词:真菌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