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竹新

作品数:116 被引量:88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1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24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盆地
  • 29篇地质
  • 27篇物理模拟
  • 18篇物理模拟实验
  • 17篇地质构造
  • 17篇冲断带
  • 16篇前陆
  • 16篇勘探
  • 15篇油气
  • 14篇褶皱
  • 14篇构造物理
  • 13篇断层
  • 12篇实验箱
  • 11篇龙门山
  • 8篇前陆冲断带
  • 8篇组构
  • 8篇磁组构
  • 7篇塔里木盆地
  • 7篇前陆盆地
  • 7篇青藏高原

机构

  • 79篇中国石油天然...
  • 46篇南京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勘探...
  • 5篇中国石油
  • 3篇北京大学
  • 3篇长江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16篇陈竹新
  • 45篇贾东
  • 42篇雷永良
  • 36篇李本亮
  • 27篇杨庚
  • 25篇李一泉
  • 22篇尹宏伟
  • 20篇张朝军
  • 19篇吴晓俊
  • 17篇杨树锋
  • 17篇袁剑英
  • 14篇石昕
  • 12篇贾东
  • 12篇李伟
  • 11篇罗良
  • 11篇胡潜伟
  • 10篇贾秋鹏
  • 10篇吴武军
  • 9篇管树巍
  • 8篇魏国齐

传媒

  • 11篇石油勘探与开...
  • 8篇高校地质学报
  • 6篇地质学报
  • 5篇石油学报
  • 5篇地质科学
  • 5篇地学前缘
  • 4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能源与环保
  • 2篇第八届中国含...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6篇2023
  • 5篇2022
  • 11篇2021
  • 4篇2020
  • 1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1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3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北地区关键井埋藏特征及其沉降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更好认识川西北地区地层埋藏特征、深入探讨其沉降机制,为成岩、成藏作用和构造—沉积耦合作用研究提供有利地质的依据,选取该区3口关键井地层模型,在区域地质分析、剥蚀量恢复基础上,经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校正,建立埋藏史模型,再经逐层回剥分析后,得到各期的沉降曲线,进行沉降机制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加里东期经历了两期埋藏—抬升半旋回,分别对应于兴凯地裂沉降和桐湾抬升、加里东抬升机制;海西期早期经历克拉通抬升、西部边缘埋藏,而后整个地区持续埋藏,归因于峨眉地裂持续沉降机制;印支期—燕山期西部和北部依次褶皱冲断隆升,东部斜坡形成,中部持续埋藏,形成了中间深两侧浅的埋藏格局,源于印支—燕山前陆褶皱冲断隆升—沉降作用;喜山期,全区持续抬升,受控于印藏碰撞隆升的裙带效应,盆山系统调整改造最终定型。
张辉张辉胡望水李伟陈竹新郭先涛樊仲陈章文
关键词:川西北埋藏特征
塔西南叶城地区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被引量:3
2018年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西昆仑造山带重新活化,并向塔里木盆地强烈挤压冲断,形成塔西南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本文以塔西南叶城地区柯克亚剖面新生代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探讨其主要物源方向,以期对西昆仑隆升历史进行约束。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年龄存在<70 Ma,200~500 Ma,800~1000 Ma,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五个年龄段,反映了该区物源的复杂性。综合分析潜在的物源区岩石属性、年龄构成及古流向等研究资料,认为物源区主要包括铁克里克、奥依塔克及喀喇昆仑地区,来自西南天山的可能性比较低。其中<70 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南部的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地区;而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来自南部的铁克里克和西南部奥依塔克地区,这两个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800~10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库地缝合带;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于铁克里克地区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研究区与奥依塔克地区位于同一弧形带,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区。上新世阿图什组地层沉积前后锆石形态具有明显突变,代表了西昆仑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闫淑玉张进江王晓先陈竹新雷永良
关键词:塔西南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换形成机制被引量:7
2011年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区域构造应力有关,构造变换的形成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以及封盖条件。
边海光靳久强李本亮陈竹新管树巍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
一种判断背斜构造真实性的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判断背斜构造真实性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工区的时间域地震剖面数据,对目的工区进行层位划分得到多个层位,确定多个层位的时间域层位结构剖面数据;将多个层位的时间域层位结构剖面数据转换为深度...
陈竹新雷永良王丽宁杨庚毕丽娜石昕
文献传递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和动力装置,实验箱包括实验箱固定挡板和两块实验箱底板,每块实验箱底板两侧各设移动挡板和移动驱动板,两侧的移动挡板和移动驱动板错位布置,...
贾东吴晓俊杨树锋励音骐陈汉林陈竹新尹宏伟李一泉袁剑英吴武军王彦君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超压发育特征、成因及其控藏作用被引量:7
2022年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构造带超压成因机制及超压在纵横向上差异分布的原因,探讨超压发育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超压在纵向上多层系发育、越深超压规模越大,横向上超压在山前带最不发育,褶皱背斜带最发育、斜坡区较发育。超压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不同区带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强度的差异。沟通深部超压层系的断层造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对该区超压幅度的进一步增大有重要贡献。超压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强超压形成于储集层致密化之前,超压对深层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保持作用,拓展了深层—超深层的勘探深度;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超压泥岩盖层之下是油气规模富集的主要场所;在总体超压的背景下,超压强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油气富集与保存,压力系数以1.6~2.1最好。
鲁雪松赵孟军赵孟军桂丽黎刘刚桂丽黎陈竹新
关键词:异常高压油气成藏前陆冲断带准噶尔盆地
脆性与韧性变形相互作用的超重力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脆性与韧性变形相互作用的超重力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其中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舱、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产生超重力环境的离心机和试验箱内拉伸/挤压作用力的液压机,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终端、控制柜和液压控制站...
贾东吴晓俊陈汉林杨树锋陈竹新尹宏伟李一泉解国爱励音骐袁剑英
文献传递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被引量:8
2002年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体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陷;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贾东卢华复魏东涛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
关键词:断弯褶皱油气运移流体运移断层封堵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油田油气成藏再认识及勘探启示被引量:11
2019年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之下的下组合勘探潜力大,但目前勘探发现率低。齐古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发现于1957年,2011年在齐古背斜西侧低部位钻探的齐古1井获工业气流,为齐古油田带来了新生命,给久攻不克的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增强了信心。对齐古油田复杂油气成藏过程的再认识有助于厘清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通过分析齐古背斜构造模型及构造演化,结合油气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利用油气源对比、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测温、盆地模拟、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等技术和方法,详细分析了齐古油田多层系和多期油气成藏过程与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齐古北断裂为晚侏罗世—新近纪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对齐古构造的形成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齐古地区在晚侏罗世末期发育古构造,晚新生代以来的冲断褶曲作用形成现今的齐古背斜,而古构造发育区则在构造掀斜作用下成为现今背斜的北翼。'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导致的蒸发/运移分馏作用使得残留原油密度大、含蜡量高。受喜马拉雅晚期强烈冲断作用影响,齐古北断裂沟通下盘深埋的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高成熟煤成气进入齐古背斜形成聚集,但在不同部位,由于多期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晚新生代构造抬升对盖层保存条件的破坏程度存在差异,齐古地区总体上形成'上油下气'的异常油气分布格局。齐古油田成藏过程的再认识对勘探有着重要启示:在齐古背斜北翼的古构造发育区找早期残留油、西北倾伏端构造低部位找气;齐古北断裂下盘侏罗系的原地冲断构造、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的冲断构造为潜在勘探领域。齐古油田高成熟煤成气的发现证实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侏罗系烃源岩规模有效生气,指示在靠近齐古油田的乌奎背�
鲁雪松赵孟军陈竹新李学义胡瀚文卓勤功
关键词:成藏过程准噶尔盆地南缘
同构造变形流体运聚过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构造变形流体运聚过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包括构造变形实验箱、构造变形控制装置、流体控制装置和实验控制装置;构造变形实验箱安装在鼓式离心机悬臂的吊篮实验舱内,构造变形控制装置可对实验模型进...
贾东吴晓俊陈竹新杨树锋陈汉林袁剑英尹宏伟李一泉解国爱励音骐
文献传递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