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明 作品数:41 被引量:202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历史地理 更多>>
湖南攸县新市玄武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2012年 新市玄武岩呈狭长带状分布,出露宽50-200m,延伸25 km以上,厚35.8m,由两个不完整喷发旋回的玄武质熔岩组成,顶底由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组成,中部为致密状玄武岩;夹于下白垩统神皇山组中;经LA-ICP-MS锆石U-Pb定年,成岩年龄为132.7±1.2 Ma(MSWD=0.058),为早白垩世产物。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岩石类型主要为亚碱性的玄武安山岩和玄武粗安岩;SiO2含量<53.88%,Na2O+K2O较低,属高钾钙碱性-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ΣREE较高,均大于281.79×10-6,δEu值较大,均大于1.05;Isr平均0.7069,TDMⅡ平均0.74 G a,εNd(T)平均+2.2,表明其物质来源于原始地幔,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 马铁球 闫全人 陈辉明 向忠金 周柯军 李彬关键词:玄武岩 锆石LA 地球化学特征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岩成矿作用探讨 被引量:16 2008年 湘南燕山期成矿花岗岩可划分为3种类型。3种类型成矿花岗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配分型式和成分变异特征,反映出成矿花岗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有明显的差别。①MC型花岗岩的∑REE最低,平均为225×10-6;La/Yb比值平均为17、LREE/HREE比值平均为5.4和δEu为1.67,都为最高,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斜的近直线。C型花岗岩的ΣREE最高,平均为353×10-6;La/Yb比值平均为4.3,δEu平均为0.14,LREE/HREE比值平均为1.5,都为最小,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CM型花岗岩总体上介于上述两类花岗岩之间,∑REE变化较大,早期次单元配分曲线呈右倾斜的近直线,晚期次单元配分曲线呈海鸥型。②3种类型成矿花岗岩从MC型-CM型-C型花岗岩以及从同一类型花岗岩的早期次单元至晚期次单元,随岩石酸性程度增高,稀土总量和稀土元素分量总体增高,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δEu、La/Yb比值、LREE/HREE比值与SiO2的含量存在较明显的负消长演化关系,重稀土元素则随岩浆演化具逆向演化分异性。③CM型花岗岩晚期次单元与C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配分曲线铕谷深,显示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导致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常与Sn、W、Nb、Pb富集成矿。④成矿花岗岩显示富含F、C1等挥发组分的壳幔源熔体混合型花岗岩类的特点,其形成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而CM型花岗岩晚期次的花岗岩类和C型花岗岩类的岩浆演化可能还存在分离结晶作用。 伍光英 侯增谦 肖庆辉 王涛 闫全人 陈辉明 马铁球关键词:多金属矿 花岗岩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造岩矿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6 2008年 湘南地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有3种类型,其主要造岩矿物化学成分和种属明显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异特征均显示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①角闪石均属于钙质角闪石亚类。②MC型早期次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多属镁质黑云母;CM型晚期次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主要为铁质黑云母;C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主要为铁叶云母-铁黑云母,且多为铁锂黑云母。3类型花岗岩中黑云母的成分变异呈线型关系,暗示有成因联系。③3类型花岗岩中斜长石有明显区别,MC型多为中长石,CM的多为更长石,C型多为钠长石。斜长石环带构造发育程度不同,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中的斜长石环带最发育。④CM型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碱性长石主要属于相对富钾的正长石,包体中的个别属歪长石,表明其形成温度较高;C型花岗岩中碱性长石为相对贫钾的钠正长石及微斜长石。⑤造岩矿物特征和成分变异显示了成矿花岗岩的形成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形成MC型和CM型早期次单元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主要是岩浆混合作用,而CM型花岗岩晚期次的花岗岩类和C型花岗岩类的岩浆演化可能还存在分离结晶作用。 伍光英 肖庆辉 陈辉明 马铁球 冯艳芳 闫全人关键词:造岩矿物 锡多金属矿 花岗岩 扬子东南缘浙赣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与构造环境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扬子东南缘浙赣地区地质构造特征,通过研究中生代的构造分层、盆地演化、火山活动构造环境等,分析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环境,认为研究区中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由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向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方向的转变和由挤压-拉张-挤压-拉张的构造环境变化;构造体制环境从晚侏罗世开始,到早白垩世早期基本完成转换过程。伴随构造环境的转变,研究区内形成了中生代不同类型的盆地。 唐春花 陈辉明 宛胜 张福神 张旭 向忠金关键词:中生代 构造环境 扬子东南缘浙赣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研究 扬子东南缘浙赣地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变的地质事实,通过中生代的构造分层、盆地演化、火山活动构造背景等研究,提出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从晚侏罗世开始,早白垩世早期为构造体制强烈转换时期,伴随构造体制的转换,形成了中... 唐春花 陈辉明 宛胜 张福神 张旭 向忠金关键词:区域地质 盆地演化 中生代 关岭生物群研究的进展 <正>通过近五年来化石发掘,以及与德国马丁路得大学、波恩大学、壳灰岩博物馆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有关的沉积和地层古生物学家在岩石、生物、层序和化学地层以及系统古生物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以及对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中三叠和早侏... 汪啸风 陈孝红 王传尚 程龙 陈辉明 陈立德 徐光洪 孟繁松 曾庆銮 Gerhard H.Bachmann Martin Sander Hans Hagdorn Gilles Cuny文献传递 青海共和盆地东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来自沟后杂岩体及当家寺岩体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9 2021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藏开发的关键。本文对盆地东北缘青海南山和沟后杂岩体以及盆地内瓦里贡-过马营隆起的当家寺岩体进行了系统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以追溯该区经历的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当家寺岩体和沟后杂岩体自三叠纪结晶以来,在侏罗纪-白垩纪,经历200~150Ma和135~100Ma两期快速冷却抬升,可能与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依次向北碰撞拼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远程效应有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沟后杂岩体记录到晚中新世(15~5Ma)的快速冷却事件,而盆地东部当家寺岩体的样品未记录到该期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北倾的青海南山南缘逆冲断裂晚新生代再活动使得沟后杂岩体在新近纪晚期快速隆升造成,而当家寺岩体主要受右行走滑-逆冲的瓦里贡断裂的控制,并未发生该时期的快速冷却抬升事件。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差异隆升、热历史过程不仅受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也明显受不同时期的活动断裂及古地貌的影响。共和盆地东北缘露头岩体热历史过程未见到明显的中新世以来的增热现象,与共和盆地内干热岩存在的增热特征不同。 贠晓瑞 蔡志慧 何碧竹 张盛生 刘若涵 郑孟林 郑孟林 陈辉明关键词: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差异隆升 湖南汝城盆地原中侏罗世地层内发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陈辉明湖北秭归盆地侏罗纪重要孢粉的分布特点 秭归盆地位于湖北省西部,为一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盆地内侏罗纪地层十分发育,自下而上划分为香溪组、泄滩组、陈家湾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根据笔者近年来在秭归盆地所获得的第一手孢粉资料,可总结出Cyat... 陈辉明文献传递 贵州关岭三叠系竹杆坡组、小凹组头足类化石——兼论关岭生物群的时代 被引量:21 2003年 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和小凹组产较丰富的头足类化石,计有11科19属37种,其中Enoploceras,Alloceratites,Sibyllites等属以及Trachycerasaon种系国内首次报道。自下而上可识别出(1)Xenoprotrachycerasprimum带;(2)Protrachycerasdeprati带;(3)Protrachycerascostulatum带;(4)Trachycerasmultituberculatum带;(5)Sirenitescf.senticosus带等5个菊石带。讨论了每个菊石带的特征,并与国外同期菊石带进行了对比,指出(1)带与欧洲拉丁期早期R.reitzi带相当,(2)和(3)带分别与拉丁期晚期E.curionii带和P.archelaus带相当,(4)和(5)带分别与欧洲早卡尼期早期T.aon带和北美的早卡尼期晚期Sirenitesnanseni带对比。关岭生物群产出层位与Trachycerasmultituberculatum菊石带层位一致,时代应为早卡尼期早期。 徐光洪 牛志军 陈辉明关键词:头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