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玮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燃煤电厂脱硫粉煤灰理化特性及排放特征被引量:6
- 2011年
- 以徐州某电厂脱硫粉煤灰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脱硫粉煤灰的粒径分布、微观形态、矿物组成和元素含量4方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电厂脱硫粉煤灰颗粒及其中所含元素的排放特征。结果显示,该电厂粉煤灰颗粒物以粒径在3~45μm的颗粒为主,数量占80%以上,并以表面光滑的球形颗粒居多,并含有少量表面附着小颗粒晶体的球形颗粒和表面有孔的球形颗粒,以及一些不规则颗粒,其主要的矿物组成是莫来石和石英。该电厂粉煤灰颗粒物的排放因子达到了1.95 kg/t。粉煤灰的元素组成选取了Mn,Zn,Cr,Cu,Pb,Ni,Cd 7种元素,其中Mn在粉煤灰中的含量最高,相对应的Mn元素的排放因子也高,达到了125.04 g/t。由于该厂粉煤灰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随意堆放和处理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粉煤灰的处理与处置,降低粉煤灰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作用。
- 项玮韩宝平朱雪强
- 关键词:粉煤灰微观形态矿物组成排放因子
- 脱硫粉煤灰元素释放动力学特征与风险评价
-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的副产物,为了控制SO2的排放,大部分电厂均实行了脱硫技术;但硫等元素被固化在粉煤灰中并排放在贮灰场后,在堆放甚至利用过程中,仍再次释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风险。本文依托Europe-AsiaLink项目,...
- 项玮
- 关键词:脱硫粉煤灰动力学特征
- 文献传递
- 京杭大运河(徐州铜山段)沉积物表层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被引量:3
- 2009年
- 京杭大运河(徐州铜山段)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路线上,利用GC-ECD检测了该段河流7个断面上的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主要检测出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苯等。结果表明,总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是57.80~236.65ng·g-1,其中HCHs、DDTs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2.19~43.08ng·g-1和3.29~135.08ng·g-1,从蔺家坝到解台闸沿程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显示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物可能主要来自于农田土壤的残留,并且近期无新的污染源输入。
- 项玮韩宝平许爱芹
-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沉积物有机氯农药
- 某水源地四氯化碳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动态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四氯化碳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文章针对某市南区供水水源地岩溶地下水遭受四氯化碳污染的情况,对供水区人群通过食入和皮肤接触四氯化碳从而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风险评价,并分析了该地区多年来健康风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从2001~2007年供水区人群风险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四氯化碳污染所带来的健康危害逐渐减弱。距污染源最近的X-49井是存在风险最大的水井,非致癌指数最高为10.2,致癌指数最高为5.29×10-4,均超过规定标准。
- 项玮韩宝平李超
- 关键词:地下水四氯化碳健康风险评价
- 燃煤电厂脱硫粉煤灰单颗粒研究及元素组成被引量:2
- 2011年
- 研究电厂脱硫粉煤灰以粒径在3~45μm的颗粒为主,数量占80%以上,并多是表面光滑的球形微珠,主要的矿物成分是莫来石和石英,它的排放因子达到了2.45 kg/t。脱硫粉煤灰的元素组成选取了Mn、Zn、Cr、Cu、Pb、Ni、Cd七种元素,其中Mn在脱硫粉煤灰中的含量最高,但Mn元素的相对富集因子则小于Zn元素的相对富集因子,说明元素含量高其相对富集因子不一定大,还需要考虑电厂燃烧的煤种中的元素含量,从而来确定元素的富集行为。
- 项玮仝国宏
- 关键词:脱硫粉煤灰微观形态矿物组成重金属
- 岩溶含水层四氯化碳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6
- 2007年
- 四氯化碳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食入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进入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是定量描述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针对某市南区地下水遭受四氯化碳污染对当地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时期X-49井的风险指数最高,其中致癌指数为1.79×10-4,非致癌指数为3.44,均超过规定标准,并且饮水带来的风险远大于皮肤接触带来的风险,约占总风险的99.6%。但饮用开水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建议当地居民不饮用生水。
- 项玮韩宝平朱雪强
- 关键词:岩溶含水层四氯化碳健康风险评价
- 某市岩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动态演化及分析
- 2009年
- 根据某市南郊岩溶地下水水源地2000年受到四氯化碳污染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污染羽动态特征,指出距污染源农药厂较近的农药厂井中四氯化碳浓度为各区最高,是南区污染重心,北区果园井污染较中间过渡区严重,成为北区的污染重心,污染羽呈"哑铃型"。经治理,各监测点四氯化碳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至2005年4月污染已基本消失。通过此过程,分析研究区四氯化碳浓度随时空变化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该市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动态变化主要受污染源输入、降雨、人工开采等因素的影响。
- 李超韩宝平朱雪强项玮
- 关键词:四氯化碳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