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君英

作品数:15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动脉
  • 6篇成像
  • 5篇血管
  • 3篇胰腺
  • 3篇阈值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造影
  • 2篇容积
  • 2篇主动脉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320排容积...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弹簧圈
  • 1篇弹簧圈栓塞
  • 1篇低碘

机构

  • 14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顾君英
  • 6篇曾蒙苏
  • 6篇陆秀良
  • 3篇侯凯
  • 3篇饶圣祥
  • 2篇曾良斌
  • 2篇梁亮
  • 2篇刘豪
  • 2篇缪熙音
  • 2篇陆海峰
  • 2篇施惠斌
  • 2篇姜莺
  • 2篇陈刚
  • 2篇张晓骅
  • 1篇周康荣
  • 1篇尚鸣异
  • 1篇张利军
  • 1篇黄浙勇
  • 1篇吕鹏
  • 1篇姚秀忠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20排容积CT一代与二代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320排CT一代与二代冠脉成像的能力,探讨两代机器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 70例临床诊断或怀疑冠心病的病人行冠脉CTA检查,设备分别为320排CT一代扫描仪(AquilionONE)与二代扫描仪(A...
顾君英
关键词:冠状动脉CT
冠脉严重钙化节段CT减影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CT减影冠状动脉血管成像(subtraction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SubCCTA)在具有严重钙化节段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320层减影CCTA扫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27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对照DSA检查结果,分别计算常规CCTA(conventional CCTA,Con-CCTA)和Sub-CCT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两种成像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冠脉病变节段的狭窄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采用Kappa系数描述两种成像方法与DSA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对于剪影前后的图像质量采用4等级评分法,并行t检验对比两者成像质量差异。结果共评估严重钙化节段52个,其图像质量在Con-CCTA和Sub-CCTA中的得分分别为2.8±0.5和3.4±0.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P<0.05)。Con-CCTA与DSA对定量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0.55;Sub-CCTA与DSA之间的一致性为0.81。Con-CCTA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1.0%、63.1%、63.1%、81.1%及70.8%;Sub-CCTA各值分别为90.5%、85.2%、82.1%、92.0%及87.5%。与Con-CCTA的ROC曲线下面积0.84(95%CI:0.70~0.93)相比,Sub-CCTA为0.96(95%CI:0.86~1.00),两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Sub-CCTA可以提高严重钙化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减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严重钙化斑块产生的伪影,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过伟锋曾蒙苏钱菊英黄浙勇顾君英张利军陆秀良郭帅杨姗
关键词:CT冠状动脉成像减影技术钙化斑块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腹部影像学改变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腹部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资料,21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胰腺弥漫肿大者16例(64.0%),局限肿块型7例(28.0%),混合型2例(8.0%)。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13例(61.9%),稍低密度8例(39.1%),1例胰腺内及周边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MRI检查病变T1WI序列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降低,T2WI序列信号不同程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升高,23例(92.0%)DWI序列信号升高。动态增强扫描时,胰腺病变处呈"雪花状"不均匀渐进性延迟强化。18例(72.0%)病变周围见包壳样结构。7例(28.0%)胰管形态不规则,5例(20.0%)胰管轻度扩张。17例(68.0%)胆道系统受累;4例(16.0%)肾脏受累;4例(16.0%)见腹膜后纤维化。1例(4.0%)肝门区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AIP患者胰腺及其他腹部器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梁亮陆秀良顾君英陈刚饶圣祥纪元曾蒙苏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
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的合理选择
目的:研究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设定以期获得更佳的CTA扫描。方法:收集颈动脉MSCTA检查病例60例,男34 人,女26人,平均年龄62.9岁,随机分成3组,每组 20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omatom Sensation...
缪熙音陈刚刘豪陆海峰曾良斌顾君英张晓骅
文献传递
320排SEMAR去金属伪影技术用于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应用研究
侯凯陆秀良顾君英
正常胰腺在3.0TMR不同DWI序列上的ADC值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评价正常胰腺在3.0T MR不同DWI序列上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方法:在3.0T MR上,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基于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的不同DWI扫描(b值为0和600s/mm2),包括X、Y、Z三轴扩散梯度憋气DWI(BH600ALL)、Z轴扩散梯度憋气DWI(BH600SI)、呼吸门控DWI(TRIG600ALL)、呼吸门控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TRIG600ALL+BS)及自由呼吸反转恢复脂肪抑制DWI(FB600ALL+BS),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比较分析不同DWI序列中正常胰腺及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结果:正常胰腺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ALL、TRIG600ALL+BS和FB600ALL+BS 5个DWI序列中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64,P<0.001),胰腺ADC值在FB600ALL+BS序列上最高,BH600SI序列上最低;各序列胰腺不同部位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胰头的ADC值最低,且与胰尾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正常胰腺在3.0T MR不同DWI序列的ADC值不同,且在胰腺不同部位呈现不均衡表现。
姚秀忠许红莲顾君英饶圣祥孙非王鹤曾蒙苏
关键词:胰腺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低管电压结合低碘对比剂在前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在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应用100kV低管电压结合低碘浓度对比剂降低辐射剂量的效果。方法: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100kV管电压,碘对比剂(300mgI/mL),前门控轴扫。测量各冠状动脉主要节段的CT值,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分析辐射剂量变化。结果:所测得的各主干CT值均在300HU以上。CTA图像质量均评分为5分者289个,4分148个,3分34个;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为10.48±1.90,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DE)为(1.64±0.26)mGy。结论:在双源前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采用100kV低管电压结合低碘浓度对比剂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
刘锴陆秀良周潇峰顾君英曾蒙苏梁亮
DSA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0例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DSA成像参数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支架封闭术前 ,主动脉真假腔的显示率为 10 0 % ,32例 (80 % )破口显示清晰 ,其余 8例 (2 0 % )破口显示不典型 ;支架封闭术后 ,显示内漏 5例 ,支架移位、变形 2例 ,4例图像存在伪影。结论 :DS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对手术方法的选择、支架定位。
施惠斌姜莺顾君英何蓓王燕萍
关键词:DSA主动脉夹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接受下肢动脉CT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自动触发组(n=35)患者采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阈值到达150 Hu后延迟6 s启动扫描;手动触发组(n=35)患者通过实时观察时间密度曲线图至峰值稳定后手动即刻启动扫描。分析两组的延迟扫描时间,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的评价包括显示动脉的最远分支级别、动脉边缘光滑度、静脉干扰情况、动脉节段的CT值。结果:两种触发方式的启动扫描延迟时间有明显差异(P=0.002),自动触发组早于手动触发组;两种触发扫描方式对腹主-髂动脉及股动脉-腘动脉区域血管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触发组患者小腿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3);同样,手动触发组患者的足部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P值分别为0.003、0.003);两组的图像在整个下肢静脉干扰评分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和小腿动脉3个层面的CT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足背动脉层面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手动触发组在4个层面的CT值均高于自动触发组。结论: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的延迟扫描时间,能获得更高质量的下肢动脉图像。
侯凯吕鹏顾君英陆秀良
关键词: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
16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颈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检查。3组监测阈值分别为80HU、100HU、120HU,监测点选在主动脉弓降部,比较3组双侧颈总动脉、颈静脉胸廓入口处(A点),入口处与分叉处之中点处(B点),颈总动脉分叉处(C点)以及颈静脉孔处(D点)的动静脉强化CT值。结果:在3种监测阈值下,各点的颈动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287.75~316.70,B点338.35~359.30,C点334.70~357.65,D点316.55~320.40,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点的颈静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68.10~104.15,B点100.60~169.60,C点120.10~216.70,D点176.10~247.30,而B、C、D点颈静脉强化CT值显示,监测阈值越低,静脉强化CT值越小。监测阈值为80HU时的静脉强化显影明显低于100、120HU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16层螺旋CT而言,以主动脉弓降部为监测点,监测阈值为80HU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颈动脉CTA图象。
缪熙音周建军陈刚刘豪陆海峰曾良斌顾君英张晓骅曾蒙苏
关键词:颈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阈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