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祥林

作品数:52 被引量:49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5篇地震
  • 7篇断层
  • 5篇地壳
  • 5篇断裂带
  • 5篇裂带
  • 5篇发震
  • 4篇地质
  • 4篇地幔
  • 4篇发震构造
  • 4篇俯冲
  • 4篇大地震
  • 3篇震源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盆地
  • 3篇汶川8.0级...
  • 3篇龙门山
  • 3篇龙门山断裂
  • 3篇龙门山断裂带
  • 3篇值模拟
  • 2篇地球系统科学

机构

  • 47篇中国地震局
  • 5篇国家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52篇高祥林
  • 17篇马宗晋
  • 9篇陈国光
  • 9篇徐杰
  • 8篇周本刚
  • 7篇杜品仁
  • 7篇计凤桔
  • 5篇马晓静
  • 5篇张进
  • 4篇罗焕炎
  • 4篇吕悦军
  • 3篇陈梅花
  • 3篇赵俊猛
  • 3篇邓志辉
  • 3篇杨竹转
  • 3篇白玉柱
  • 2篇周庆
  • 2篇胡连英
  • 2篇任金卫
  • 2篇姜辉

传媒

  • 10篇地学前缘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地质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江苏地质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自然辩证...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第四届全国构...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1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 1篇1993
  • 6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7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震灾科学和社科地震事业的思考
有些巨灾,如大地震和海啸,目前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只能通过人类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减灾事业中,科学工作者应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知识和技术为减灾作出贡献。本文从全球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角度,解释为什...
马宗晋高祥林
关键词:动力学分析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05年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些板间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处于几个板块汇聚地带和较大的板块运动速率有关,它们导致了强烈而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陆块的低角度俯冲,在俯冲带浅部形成积累应变能的巨大闭锁区,它的突然破裂和大尺度滑动是造成印尼8.7级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徐杰高祥林陈国光周本刚
关键词:大地震动力过程构造带应变能俯冲带
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徐杰周本刚计凤桔周庆高祥林吕悦军陈国光
美国大陆地区震中图的构造解释
1992年
按照地震线的判定原则,利用美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画出了美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线和地震密集带,分析了美国大陆总体的和分区的地震构造格局特征,并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作了比较。结果说明,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壳内部活动构造的信息,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不仅受原有构造格架和现今边界动力环境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受更高层次的全球构造动力因素的影响。
马宗晋高祥林王琦L.SeeberJ.Armbruster
关键词:震中图象地震构造地震
新生代渤海中部强烈沉降的物理条件和深部过程被引量:13
2005年
新生代时期渤海中部的强烈沉降,是多种物理条件的共同作用结果,这些条件是由裂谷期和后裂谷期的深部过程产生成的.裂谷期在异常热地幔背景下的渤海地壳隆起、减薄、张裂,地幔热物质上升侵入地壳,莫霍界面位置升高,积累了重力势能;后裂谷期岩石圈(层)的冷却、收缩及下地壳的相变导致密度增大,加上巨厚沉积物的持续增生,使地壳处于重力不平衡状态,向下的垂直力远大于向上的浮托力,同时还有东部后退位移性板块边界和下地壳侧向流动的支持,使渤海中部成为下沉速率最快、沉降幅度最大的凹陷盆地.后裂谷期的早期的盆地下沉具有分散、局部性特征,表现为多个凹陷和凸起交替组合格局;晚期转变为大范围的整体沉降,显示重力均衡和补偿过程是从浅往深发展的.先存的郯庐断裂带对沉降的空间范围有局部边界控制性作用,其本身可能受到盆地发展的强烈改造影响.盆地的基本变形机制是上地壳的水平向脆性张破裂和垂直向或近垂直向的正断层-剪切破裂,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大地震时的地表破裂表现的水平错动反映中、下地壳的走滑-平移型应力状态及相应的瞬间水平剪切破裂,它与上地壳残留的伸展、下沉相容并存于三维地壳体内.
高祥林
关键词:沉降郯庐断裂
琉球海沟的构造和运动特征被引量:13
2003年
琉球海沟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边界 ,海沟西坡是大陆性质的琉球岛弧 ,东坡是大洋性质的菲律宾海地壳 .海底地震反射探测和地震震源定位表明 ,菲律宾海板块沿海沟向琉球岛弧下俯冲 ,俯冲角度与深度沿海沟走向变化 .有证据显示 ,由于俯冲板前缘的横向移动 ,海沟和岛弧正朝大洋方向后退 ,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发生拉张变形 .最近一次的海沟后退与冲绳海槽扩张可能是从上新世末 (2Ma前 )开始的 ,岛弧的后退移动和弧后拉张在南部与海沟走向垂直 ,在中部和北部与海沟走向斜交 ,总体上向南的运动分量占优势 .与海沟后退相关的弧后拉张集中在冲绳海槽 ,没有证据表明对其西侧的中国东海陆架盆地产生影响 .海沟后退的原因可能与俯冲板的动力不平衡以及它与周围地幔的相互作用有关 .
高祥林
关键词:琉球海沟俯冲弧后扩张
全球构造研究的思考被引量:10
2003年
“板块构造”并不直接等价于全球构造。将各板块同一构造力学属性和特征的边界分别连接起来 ,可以建立起环太平洋深俯冲构造系、南半球为主体的洋脊构造系和北半球为主体的陆 /陆浅俯冲构造系 ,它们空间展布的分区 ,揭示了全球表层构造格架具有N/S半球与 0°/ 180°半球双棕胀缩耦合非对称性。这一认识获得全球地热与地幔质量分布非均一性的初步证明。此全球构造格局和运动 ,可作为启发和约束地幔运动和动力学分析的表层边界条件。全球板块内部的次级构造 ,在大陆型板内有两种 ,一是以盆、山、原 (高、低 )作为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它们的演化耦合关系 ;二是以次板块、地块、块体之类的概念作为次级、再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块体以及多块体之间的应力、应变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两种研究方式的不同 ,也可能与研究的目的和时间尺度要求不同有关。两者能否融合 ,应不应该融合 ,需深入思考。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是建立地球大系统科学。流体地球部分与固体地球部分以往因研究的时间尺度很难匹配而分立。但地球一系列“微动态”行为 ,如地震、火山、洋脊涌流等 ,其时间尺度和多级的动态韵律与地球流体的动态韵律是可以比较的。固体地球微动态行为对地下流体的运动有重要影响。
马宗晋杜品仁高祥林
从卫星红外亮温与大地热流的关系看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被引量:14
2009年
一些强地震前地表可产生热异常是人们比较一致的认识,但能否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到地下热异常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热红外亮温与大地热流值的关系,探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地震热异常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亮温随大地热流值的升高而升高,升高的速率平均为0.057℃/mW·m^(-2).如果地震引起的大地热流异常为100 mW·m^(-2),则有可能产生卫星红外平均亮温约5.7℃的异常.(2)不同地区亮温随大地热流值变化速率不同,即使地震前出现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但不同地区表现也是不同的.(3)在一些地区一些季节,亮温与大地热流值关系不明显,可能是亮温数据受气象因素干扰所致.这说明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是复杂的,甚至有时是难于观测到的.
马晓静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高祥林
关键词:红外亮温大地热流卫星遥感地震异常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被引量:20
2007年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21—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徐杰张进周本刚吕悦军陈国光计凤桔高祥林
关键词:明化镇组
大陆活化克拉通与裂谷地堑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型
1994年
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活化的克拉通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经历过裂谷作用,在这些地区有分割的地堑构造,有些地堑已变成现代的活跃地震带,如中国山西临汾地堑,中国河北邢台地堑和美国的新马德里地堑。大量资料表明,这些地区的地震成因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有关,而不仅仅是活动断层。以临汾地堑为例,地震发生过程涉及到下列因素:(1)地堑周围强度较大的变质岩,这些岩体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应力积累;(2)地堑内5—15km深度发震层内强度较低的介质,地震发生时发震层介质发生破裂,释放能量,辐射出地震波;(3)发震层之下的异常低阻层或低速层,它对震源过程具有延性的调节作用;(4)地堑两侧的断裂带,它具有魔棱岩化特征,对孕震过程具有控制作用,这些因素结合构成发震构造模型,它能解释大陆活化克拉通与裂谷地堑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应用数值模拟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
高祥林
关键词:克拉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