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7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6例,联合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眼压、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t =2.98、3.06、15.21、5.17,均P<0.05),联合组的眼压(10.65±1.58)mmHg、前房深度(2.41±0.81)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8、3.22,均P<0.05)。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联合组视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87、3.38、4.01,均P<0.05)。联合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χ2=3.98,P<0.05)。结论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对眼压控制满意、视力恢复快等特点,值得加以推广并应用。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2型糖尿病伴干眼症患者溶菌酶、EGF和LF水平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9月~2015年5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干眼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0.1 m L/次滴眼,6次/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0.15 m L/次滴眼,4次/d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染色阳性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基础泪液分泌量及泪液中的溶菌酶、EGF及LF水平明显升高(P〈0.05),角膜荧光染色阳性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较长、基础泪液分泌量较高,溶菌酶、EGF及LF水平较高(P〈0.05),角膜荧光染色阳性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对2型糖尿病并发干眼症患者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推测其机制与泪膜破裂时间的延长、基础泪液分泌量增加及溶菌酶、EGF及LF水平的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