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梅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荧光
  • 2篇荧光探针
  • 2篇探针
  • 1篇性能研究
  • 1篇乙醇胺
  • 1篇三角架
  • 1篇三乙醇胺
  • 1篇三唑
  • 1篇吡啶
  • 1篇离子
  • 1篇离子识别
  • 1篇硫杂杯[4]...
  • 1篇罗丹明
  • 1篇罗丹明B
  • 1篇芳烃
  • 1篇
  • 1篇CU
  • 1篇CU^2+
  • 1篇FE^3+
  • 1篇醇胺

机构

  • 3篇贵州大学
  • 1篇联邦科学与工...

作者

  • 3篇余梅
  • 3篇牟兰
  • 3篇曾晞
  • 1篇冉霞
  • 1篇徐光军

传媒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硫杂杯[4]荧光探针的离子识别及分子逻辑门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硫杂杯[4]芳烃为母体,在其1,3-位连接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2,4-位以三氮唑为连接基,将苄基引入硫杂杯[4]芳烃的下沿,得到硫杂杯[4]-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荧光探针(s1)。探针s1发射强烈荧光,在CH_3CN介质中的相对荧光量子产率为0.43。在DMF/H_2O介质中,以310nm为激发波长,Fe^(3+)能选择性猝灭探针s1在390nm处的荧光;在CH_3CN介质中,以245nm为激发波长,I^-能选择性猝灭探针s1在310nm处的荧光,光谱滴定和等温滴定量热均测出探针s1与Fe^(3+)或与I^-形成1∶1配合物,结合常数均达105。结合自由能表明配合为自发过程。荧光猝灭检测Fe^(3+)和I^-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7)~1.6×10^(-4) mol·L^(-1)和1.0×10^(-7)~8.5×10^(-5) mol·L^(-1),检测限分别为2.30×10^(-8) mol·L^(-1)和1.17×10^(-8) mol·L^(-1)。同时,利用识别和竞争配合作用,控制Fe^(3+)和F^-的输入使探针s1发射荧光或荧光猝灭,构建了分子水平上的逻辑电路。红外光谱推测探针s1分子中三氮唑基的氮原子参与了识别Fe^(3+)的配位,而探针s1分子中三氮唑环上的芳氢与I^-形成氢键而实现识别。
吴福勇余梅牟兰曾晞王瑞晓大和武彦
关键词:芳烃荧光探针FE^3+
含吡啶三唑的吖啶衍生物荧光探针性能研究
王瑞晓余梅陈义徐光军冉霞牟兰曾晞
一种三角架结构的罗丹明-Cu^(2+)比色探针研究
2015年
利用2,4-二羟基苯甲醛将三乙醇胺与三个罗丹明酰肼连接,合成了一种三角架结构罗丹明探针s4。在DMF/H2O(1/1,v/v,p H 6)介质中,Cu2+能使探针s4在558 nm波长处的吸收显著增强,呈紫红色。作为Cu2+比色探针,显色敏锐、共存干扰极小。在Cu2+浓度2.0×10-7mol·L-1~1.6×10-5mol·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线性相关,检出限为1.052×10-7mol·L-1。对水样中微量Cu2+检测的回收率在95%~1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红外光谱、核磁证实了探针识别Cu2+的配合作用为探针分子中罗丹明螺环的开环和闭环两种结构的互变。
余梅牟兰曾晞卫钢
关键词:三乙醇胺罗丹明BCU^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