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祥
- 作品数:30 被引量:182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江南、湖广、陕西分省过程与清初省制的变化被引量:36
- 2008年
- 江南、湖广、陕西三省分省,是清代行政区划变迁史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康熙、乾隆两部《清会典》记载的省制这一角度出发,对江南等省的分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这是一个始于顺治十八年、终于康熙六年的渐变过程,清代的省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变。本文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分省过程结束后,"江南省"、"湖广省"等省名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 傅林祥
- 关键词:清代行政区划
-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被引量:37
- 2007年
- 抚民厅是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由明代的派遣厅(府同知、通判的派出机构)演变而来。这两种厅在清代长期共存,需要有一个标准将两者区分开来。区分的标准应该由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和现代政治地理学理论结合而成。在此标准之下,通过对《清实录》、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疏理,认为抚民厅制度萌芽于明代末期,在清代设立新厅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乾隆十二年(1734年)潼关抚民厅的出现,标志着抚民厅制度的全面形成。
- 傅林祥
- 关键词:行政区划清代
- 清光绪年间贵州省各府州《总图》述评
- 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一套纸质手绘贵州省地图,共13幅。此套地图无总名,各幅地图图名标示格式相同,为《某某府总图》(以下简称《总图》)。可以推测,是清代贵州省舆图中较为少见的一种。这套《总图》较为详尽、全面地反映了贵州省情,其...
- 傅林祥
- 关键词:清代光绪年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 文献传递
- 近代上海外文地名NANTAO含义辨析
- 2022年
- 近代外文文献中的上海地名NANTAO,其含义即指沪语中的“南头”,读音可能来自于闽南语或粤语,随着上海开埠而传入。N ANT A O所指区域的变化与“南市”相似,初指上海县城以东、法租界以南的区域,民国初年开始扩大到上海县城,1928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亦指沪南区。
- 傅林祥
-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专题研究
-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有清一代省、厅、州等行政机构、行政区划以及守巡道的辖区和相关官员的职能的变化过程。研究以已经出版的各种清代档案、官修典籍和其他文献为基本材料。全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讨了清代与省制有...
- 傅林祥
- 关键词:清代行政机构政府职能
- 清雍正年间的次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探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从雍正年间开始,分驻在村镇的府州县佐杂官员数量和类型有了较大的增加。本文初步拟定了一个次县级行政机构的标准,对这些官员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同知、通判和专业官员也符合这个标准,说明次县级行政机构的官员类型是比较广泛的。按照职能的差异,次县级行政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仅有治安职能;第二类具有治安和司法职能;第三类还可以征收钱粮,已经与知州、知县的职能相接近。次县级行政机构的大量设立,加强了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 傅林祥
- 关键词:清代地方行政机构
- 晚明清初督抚辖区的“两属”与“兼辖”被引量:14
- 2010年
- 晚明清初,省域巡抚与区域巡抚的辖区是互相重叠,而不是此盈彼缩,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一地两属"现象。省域巡抚总管一省的行政事务,区域巡抚专管辖区内的军事行动,双方有时也会协商处理一些事务。由于两类巡抚长期共存,在实际政务运作中,"两属"地区的道员会同时向省域巡抚、区域巡抚请示、汇报一些民政事务。晚明的总督名义上管辖数省,实际上只管辖一省的军事、行政事务,对其他各省只是"兼辖"相邻区域。
- 傅林祥
- 关键词:总督巡抚行政区划明清
- 明至清初卫所空间形态与地理志书书写
- 2024年
- 明代地理志书编纂者按卫所驻地与府界的空间位置关系,将在外卫所分为两类:一类以府县体例进行记载,包括大部分边地卫所、驻守在土司境内且管辖土司的卫所;另一类被记载在府州、土司各卷“公署”等子目中,包括驻守在府县境内、驻守在土司境内但无隶属关系的卫所。随着军镇制形成,部分志书中的卫所管理区域被城堡管理区域替代。府县与卫所的空间差异主要在于属性不同,州县与实土卫所拥有政区空间,其他卫所只有行政空间。就此,州县与卫所、盐政等机构的实际管理区域形成了各自的权力空间。
- 傅林祥
- 关键词:明清卫所疆域行政区划
- 《通鉴地理通释》
- 2011年
- 《通鉴地理通释》(以下简称《通释》)是王应麟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沿革地理研究的先河。
- 傅林祥
- 宋元时期吴淞江水系变迁与任仁发治水——以赵浦闸、乌泥泾闸的置废为中心被引量:4
- 2019年
- 元大德、泰定年间,任仁发先后在新泾、赵浦、潘家浜、乌泥泾等处各建两座水闸。通过对乌泥泾水闸废弃过程、《水利集》中的石闸施工规范的分析,可推测出这些水闸不是建在原有河道上,而是建在两侧新开分水河道上,之后再堰断原有河道。水闸建成后,淀山湖、长泖之水全部由六闸外泄,上海浦(黄浦)以西、吴淞江以南水系呈相对封闭形态,赵浦闸与潘家浜闸只有建在吴淞江"二道"(即明代的吴淞江与虬江)的分水河上,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乌泥泾建闸,是因为淀山湖之水在元代改由曹港、东西横泖、乌泥泾入上海浦(黄浦),这一变化反映了宋元时期东太湖地区从吴淞江水系向黄浦江水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断面。
- 傅林祥丁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