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立超

作品数:1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害虫
  • 3篇斑病
  • 2篇叶蜂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含水量
  • 2篇黑斑
  • 2篇黑斑病
  • 2篇草莓
  • 1篇代谢产物
  • 1篇地下害虫
  • 1篇多样性
  • 1篇选择偏好
  • 1篇药剂
  • 1篇药剂敏感性
  • 1篇羽化
  • 1篇玉米
  • 1篇玉米大斑病
  • 1篇越冬
  • 1篇栽培

机构

  • 16篇吉林农业科技...
  • 2篇北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作者

  • 16篇冯立超
  • 8篇范文忠
  • 4篇孙艳梅
  • 3篇鞠志新
  • 3篇陈殿元
  • 3篇赵丽娜
  • 2篇史春凤
  • 1篇吴东辉
  • 1篇尹锐
  • 1篇李宛泽
  • 1篇张爽
  • 1篇王帅
  • 1篇李海波
  • 1篇陈海蛟
  • 1篇卢广林
  • 1篇孟庆繁
  • 1篇张少庆
  • 1篇江世宏
  • 1篇王楠
  • 1篇魏书琴

传媒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吉林蔬菜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农药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疣槽缝叩甲对细胸金针虫的捕食特性
2019年
【目的】研究土壤深度、捕食者(二疣槽缝叩甲幼虫)和植食者(细胸金针虫幼虫)虫口密度变化对捕食量及捕食者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前期对土壤内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调查筛选出的叩甲科捕食者和植食者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野外土壤内捕食者及植食者生存环境,测试虫口密度及土壤深度与捕食者捕食行为的关系,分析对叩甲科捕食者捕食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土壤深度、捕食者和植食者密度3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交互作用对植食者死亡量综合解释值为59%,而单独和两两交互作用对植食者死亡量综合解释值均为0;对捕食者死亡影响作用值均为0。当其中两种因素存在时,土壤深度变化对植食者死亡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捕食者死亡量变化在相对浅层土壤死亡数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植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及捕食者死亡量的影响仅在捕食者密度相对较大时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捕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及植食者死亡量变化在相对密度高于1头时显著升高(P<0.05)。【结论】捕食者和植食者密度及土壤深度综合作用对植食者死亡的影响明显高于捕食者。捕食者密度或土壤深度不变时,植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死亡量具有绝对解释作用;植食者密度不变时,捕食者是直接控制植食者死亡的决定因素。
冯立超孙家伟孙艳梅范文忠杜碧龙江世宏吴东辉
关键词:叩甲科捕食习性细胸金针虫
一种乌拉草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天然产物萃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乌拉草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新鲜的乌拉草洗净沥干后,超微粉碎至200目,得到乌拉草粉;S2、将所得的乌拉草粉置于高压反应釜内,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超声强化亚临...
鞠志新史春凤范文忠冯立超
吉林市丝棉木主要害虫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现场观察的方法,调查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发现吉林市丝棉木害虫10种,对主要发生的中国斑蛾Pryeria sinica Moore补充了生物学特性,丝棉木金星尺蛾Abraxas suspecta Warren、东京巢蛾Yponomeuta tokyonellus Matsumura、东方巢蛾Yponomeuta anatolicus Stringer、环瘤胸叶甲Pedrillia annulata Baly、绿后丽盲蝽Apolygus lucorum(M eyer-Dür)和卫矛光沟实蝇Euphranta(Rhacochlaena)oshimensis(Shiraki)6种新害虫进行了形态、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记述,并配有7种害虫的生态图像。
孙艳梅陈殿元冯立超
关键词:丝棉木主要害虫
吉林地区桦潜叶蜂生物学特性
2023年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潜叶蜂5月下旬化蛹,蛹期5~10 d;6月上旬始见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1~2 d。桦潜叶蜂成虫产卵于桦树近地面嫩叶的表皮中,每叶可见产卵痕1~10个。日平均温度为15~20℃时,卵经过5~7 d可孵化。桦潜叶蜂幼虫期为20~25 d,老熟幼虫一部分脱落叶片潜入浅土,一部分在叶片为害部位化蛹,蛹期5~8 d。7月上旬,2代桦潜叶蜂成虫羽化,卵产于桦树中、上层嫩叶内。2代桦潜叶蜂对叶片的为害较重,为害占比为72.32%。8月中旬,以老熟幼虫脱叶潜入土中形成土茧越冬。
胡靓王禄鑫邢蒙恩肖雨桐王亚洁刘亦然冯立超范文忠
关键词:为害习性越冬
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及选择偏好的影响
2023年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为对照,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双向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赵丽娜王忠强崔娟冯立超臧连生
关键词:柞蚕工厂化生产螟黄赤眼蜂寄生
芍药科植物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对苹褐卷叶蛾取食偏好作用
2018年
通过对苹褐卷叶蛾(Pandemis heparana)危害芍药科(Paeoniaceae)各植物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牡丹各品种间虫口密度无差异(P>0.05),而芍药无被害发生。为揭示此机理,对西北牡丹(Paeonia rockii)、凤丹(P.ostii)、中原牡丹(P.suffruticosa)、芍药(P.lactiflora)叶片胞间CO2摩尔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芍药生物总碱质量浓度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较其他3种牡丹高(P<0.05),与苹褐卷叶蛾为害强度显著负相关(R=-0.987,P=0.012 6;R=-0.989,P=0.011);类黄酮和蛋白质质量分数虽在多数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质量分数高低与苹褐卷叶蛾为害强度并无直接关系(R=-0.221,P=0.779)。生理指标中,各品种间叶绿素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与苹褐卷叶蛾为害具有不显著负相关性(R=-0.913,P=0.090);胞间CO2摩尔分数在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与苹褐卷叶蛾危害强度呈微弱正相关(R=0.006,P=0.994)。经线性拟合分析,苹褐卷叶蛾虫口密度与生物碱质量浓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及叶绿素质量分数拟合优度高(R=0.992;R=0.910;R=0.820)。
冯立超张倩范文忠鞠志新
关键词:光合生理食叶害虫
农田昆虫类群组成与玉米大斑病发生联系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农田内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发生与昆虫类群组成之间联系,昆虫体壁对玉米大斑病病原物携带情况。【方法】结合病虫害野外调查、病原物室内培养分离、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确定昆虫体壁携带玉米大班病病原物。【结果】通过对农田内玉米大斑病发生时期的昆虫类群组成调查,发现农田内的昆虫群落物由9目,45科,60种昆虫昆虫所组成,包括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蜉蝣目、脉翅目、直翅目及革翅目。其中,双翅目为优势类群,其次为鞘翅目和鳞翅目。通过室内对虫体壁病原物进行镜检、分离纯化及病原物DNA序列测定比对,发现农田内昆虫体壁携带玉米大斑病病原物。鞘翅目2种昆虫独角蚁形甲Notoxus monoceros和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携菌率显著高于双翅目昆虫(P<0.05),但携菌昆虫种类少于双翅目。玉米大斑病爆发期农田内昆虫数量与玉米大斑病发病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昆虫种类随着玉米大斑病病情的加重而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农田内昆虫类群组成与玉米大斑病病原物存在一定关联,昆虫体壁携带玉米大斑病病原物对玉米大斑病传播作用不明显。
冯立超耿凯张少庆周妍张玉凤张爽赵丽娜陈殿元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
草莓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2023年
[目的]明确草莓黑斑病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测定了病原菌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草莓黑斑病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10%苯醚甲环唑WG、25%丙环唑EC和30%啶氧菌酯SC对菌丝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分别为14.43、20.61、37.18 mg/L;其对孢子的敏感性亦较高,EC50值分别为132.10、205.83、120.84 mg/L。田间试验表明10%苯醚甲环唑WG、30%啶氧菌酯SC和25%丙环唑EC可以有效地防治草莓黑斑病,防效达75~97%。[结论]明确了草莓黑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3种药剂可以有效地防治草莓黑斑病发生。
孙健智冉文青冯立超崔娟范文忠潘业兴赵丽娜
关键词:黑斑病草莓药剂敏感性
入侵性害虫桦潜叶蜂生活史及土壤生态适应性
2023年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虫态。于林间采用固定样方调查法,记录越冬前土壤内桦潜叶蜂老熟幼虫、做茧量及成虫羽化量。采用模拟成虫羽化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对测试样地进行间隔周期为3天人工浇水处理,至成虫羽化。测定并记录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对羽化的影响。【结果】该虫为桦潜叶蜂,在吉林首次发现为害白桦。在吉林年发生2代,世代不整齐。6月上旬,始见羽化的成虫,在白桦的下层叶片以幼虫潜叶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大多数幼虫脱叶落入浅土层中,少数于叶片内化蛹,并羽化出成虫,继续危害白桦中、上部嫩叶,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脱叶入土,主要在5~10 cm做土茧越冬。第一代羽化成虫自白桦叶片近地处开始产卵,成虫单叶产卵4~6枚,虫口密度急剧增加则全叶均被害,严重造成落叶。第一代老熟幼虫于白桦叶片上表皮和栅栏层之间或土壤表层化蛹,第2代成虫羽化后向树冠上层迁移产卵为害。卵孵化周期为10天,幼虫共6龄。田间观察,在干旱年份羽化延迟,直至降雨成虫可陆续羽化。经土壤理化性质与翌年成虫羽化量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桦潜叶蜂为害发生及发生量变化的关键决定因子,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的促进成虫羽化,土壤pH、含氮量与羽化量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其他因素土壤全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等对土壤中的桦潜叶蜂末龄幼虫生存无影响。【结论】在吉林地区首次发现的桦潜叶蜂,已形成区域性为害;该虫扩散受环境因�
胡靓邢蒙恩房鸿嫄刘瀚予杜志琦王楠孙艳梅范文忠冯立超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羽化
人参黑斑菌-单管巢式PCR-核酸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人参黑斑菌‑单管巢式PCR‑核酸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人参黑斑菌真菌培养物;B、对培养物破碎并进行DNA提取;C、人参黑斑菌16S rRNA扩增;D、胶体金的制备;E、胶体金颗粒与链酶亲和素...
魏书琴尹锐卢广林陈海蛟李宛泽冯立超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