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明

作品数:10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4篇椎体
  • 3篇腰椎椎体
  • 3篇腰椎椎体间融...
  • 3篇腰椎椎体间融...
  • 3篇融合术
  • 3篇退行性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椎体间
  • 3篇椎体间融合
  • 3篇椎体间融合术
  • 3篇骨折
  • 2篇腰椎退行性
  • 2篇腰椎退行性疾...
  • 2篇入路
  • 2篇退行性疾病
  • 2篇椎弓根钉
  • 2篇椎间孔
  • 2篇椎间融合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刘小明
  • 7篇戎利民
  • 6篇杨补
  • 6篇谢沛根
  • 6篇陈瑞强
  • 6篇刘斌
  • 6篇冯丰
  • 5篇李宁
  • 5篇杨阳
  • 4篇董健文
  • 3篇何磊
  • 1篇赵卫东
  • 1篇庞卯
  • 1篇李健
  • 1篇陈勇
  • 1篇张平
  • 1篇周葳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会骨...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被引量:22
2012年
背景:传统开放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由于剥离肌肉广泛及长时间牵拉,可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性腰背痛。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采用微创手段实施TLIF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小切口经扩张通道系统的微创TLIF仍不可避免存在肌肉剥离,需探索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了单节段TLIF手术,腰椎失稳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采用VIPER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32例(微创组),传统开放TLIF手术40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术中射线暴露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应用镇痛药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高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较开放组明显降低(P<0.01)。微创组出现术中减压错误1例,置钉位置错误1例,导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硬膜撕裂1例;开放组出现术中硬膜撕裂3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腰椎失稳症值得推荐的微创手术方式。
戎利民刘斌谢沛根冯丰杨补刘小明陈瑞强何磊李宁杨阳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椎弓根钉内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显微内镜
轴向腰骶椎间融合(AxiaLIF)入路的MRI影像学测量
目的:测量与经骶前间隙轴向腰骶椎间融合(AxiaLIF)入路相关的MRI影像学数据,探讨国人该入路的安全性。方法:96例腰痛患者,男56例,女40例,年龄20~86岁,平均54.6岁,在其腰骶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骶骨...
刘斌杨阳戎利民董健文刘小明谢沛根陈瑞强冯丰杨补李宁
关键词:手术入路
文献传递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症状的MagerlA3型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通过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进行比较,探讨微创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3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Viperl微创经皮(微创组,10例)和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13例)经伤椎固定。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射线暴露参数、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微创组比开放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长、面积剂量乘积和皮肤入射剂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和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开放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均优于微创组,但微创组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后凸矫正效果满意,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刘斌董健文戎利民谢沛根冯丰何磊杨补刘小明陈瑞强李宁杨阳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钉
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经皮微创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9月~2011...
戎利民杨阳刘斌谢沛根冯丰杨补刘小明陈瑞强何磊李宁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显微内窥镜
莱菔硫烷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实验研究
2019年
目的探索莱菔硫烷(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鉴定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PI染色检测对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SFN对前列腺癌细胞株迁移能力的影响,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FN处理后及对照组细胞株内Bcl-2及Bax表达情况。动物实验通过皮下注射建立裸鼠前列腺癌肿瘤模型,建模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SFN及PBS瘤体内注射,每周测定肿瘤体积及小鼠体质量。术后6周处死动物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验证SFN在动物体内对Bcl-12及Bax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实验证实SFN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P <0.05),引起肿瘤细胞G0期停滞并抑制其迁移。SFN抑制前列腺癌Bcl-2表达并促进Bax表达。动物实验结果示实验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 <0.05),免疫组化结果与细胞学实验相符。结论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SFN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并可能通过Bcl-12/Bax通路发挥其作用。SFN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前列腺癌抑制因子,为临床防治前列腺癌提供新的思路。
刘小明周葳杨补
关键词:莱菔硫烷前列腺癌BCL-2BAX
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背景:腰椎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手术方式,融合也是多数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最终目标。融合手术技术和材料学的发展提高了脊柱疾病治疗的成功率。但融合器下沉及假关节的发生率仍然较高(5%~35%)。目的:研究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因退行性腰椎不稳症行手术治疗患者81例,按所采用椎间融合器种类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EEK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39例,采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42例,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椎间隙高度测量及评估术后6个月及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ODI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两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但同时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两组均有少量椎间隙高度丢失但无统计学意义。PEEK椎间融合器组术后6个月及1年时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43.6%和87.2%,无融合器移位、脱出,但发生断钉1例,硬脊膜损伤4例,予对症处理后缓解;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组术后6个月及1年时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52.4%和85.7%,无椎间隙感染、植骨松动及断钉断棒情况,但发生硬脊膜损伤3例,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与PEEK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疗效无显著差别,融合率更高、方便可行。
钟伟斌李健张平朱豪东柳昱刘小明黄俊明陈勇刘发泰
关键词:自体骨椎间隙高度腰椎不稳
双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分析对模拟双节段腰椎后路椎体问融合术(PLIF)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侧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2~S^2)分别制备成L^4~S^1,的PLIF模型,应用MTS858实验机模拟产生屈伸、侧弯、轴向旋转,并按初始状态、单侧不稳、单侧不稳.单侧固定、双侧不稳一单侧固定、双侧不稳一双侧固定、双侧不稳的顺序进行测试,动态摄取记录各个节段角位移运动范围(ROM)与中性区值(NZ)。结果单侧不稳.单侧固定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方向ROM值依次为2.53±1.12、4.03±2.19、2.78±1.00,NZ值依次为1.14±0.70、1.96±1.13、1.28±0.71,均显著小于初始状态(P〈0.05),相比双侧不稳一双侧固定,各方向ROM与NZ值分别增加60.13%与17.52%、315.46%与243.86%、8.17%与6.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不稳一单侧固定侧弯与旋转状态ROM与NZ值较双侧不稳一双侧固定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侧固定对人腰椎标本模拟双节段单侧PLIF可提供与双侧固定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而对于模拟双节段双侧PLIF则单侧固定在大多数三维运动方向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
董健文冯丰赵卫东戎利民刘小明
关键词:腰椎生物力学腰椎融合单侧固定
新型撑开器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被引量:7
2020年
背景: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对骨折部位剥离广泛,且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近年来兴起的微创内固定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局部软组织以及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更好的条件,而新型撑开器的应用也解决了传统人手牵引复位稳定性、持久性的问题,两者的结合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器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以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2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常规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组以新型撑开器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试验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较优,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开始负重时间较少,出现关节受限、骨折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患者数量较少,但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接近,且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术后并发症患者数量与对照组接近。提示应用新型撑开器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可以减少手术复位时间、降低局部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黄俊明刘小明李季蔓钟伟斌柳昱朱豪东
关键词:胫骨近端骨折早期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性与MRI退变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2014年
目的通过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的髓核细胞进行培养及活性测定,明确髓核细胞活性与MRI退变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取腰椎间盘髓核组织20例,均为我科收治单一手术节段患者,其中A组2例,为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PearceⅠ&Ⅱ型);B、C、D三组分别6例,分别为MRI分型轻、中、重度(PearceⅢ型,Ⅳ型,Ⅴ型),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均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体外髓核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于5 d,10 d,15 d,20 d,25 d五个时间段消化细胞,细胞计数了解各组细胞活性,CCK-8比色法绘制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各组差异。结果髓核细胞计数在同时间点上A组明显高于B、C、D组,B、C、D组之间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同时间点上A组OD值(吸光值)明显高于B、C、D组,B、C、D各组之间OD值(吸光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1正常腰椎间盘组织髓核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2MRI分型轻、中、重度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性与其分型基本相符。
谢沛根刘小明庞卯陈瑞强刘斌董健文戎利民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髓核细胞细胞活性
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5月期间,选取我院3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年龄56~75岁,平均64.6岁,随机分...
刘斌戎利民谢沛根刘小明陈瑞强杨补冯丰李宁杨阳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唑来膦酸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