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舒畅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教育
  • 1篇新课改
  • 1篇学位
  • 1篇学位与研究生...
  • 1篇学位制
  • 1篇学位制度
  • 1篇研究生教育
  • 1篇哲学
  • 1篇哲学反思
  • 1篇中国教育
  • 1篇中国教育学
  • 1篇终结
  • 1篇教育课
  • 1篇教育课程
  • 1篇教育课程改革
  • 1篇教育学
  • 1篇教育政策
  • 1篇课程
  • 1篇课程改革
  • 1篇课改

机构

  • 2篇聊城大学

作者

  • 2篇刘舒畅
  • 1篇胡志坚
  • 1篇杨婷婷

传媒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建设与发展被引量:6
2010年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既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标志,又是影响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恢复初建、调整改革、积极发展三个阶段,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学位制度,以及由政府研究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
刘舒畅
关键词:学位制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
终结?抑或继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探讨的哲学反思被引量:7
2011年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改革伊始,人们对新课改的态度就有肯定、有赞扬,同时也有怀疑、有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一部分人开始表达对新课改的不满,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宣布新课改已经失败。[1]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学以“引进”为发展的起点,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出现多次“整体式转向”或“推倒(或抛弃)重来式”的“发展”。
胡志坚刘舒畅杨婷婷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哲学反思中国教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