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进峰

作品数:32 被引量:25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光释光
  • 14篇测年
  • 12篇释光测年
  • 9篇光释光测年
  • 8篇地震
  • 5篇岩石
  • 4篇地质
  • 4篇石英
  • 4篇石英颗粒
  • 4篇古地震
  • 4篇风尘堆积
  • 3篇地震事件
  • 3篇断层
  • 3篇中新世
  • 3篇汶川地震
  • 3篇细颗粒石英
  • 3篇粒度
  • 3篇裂带
  • 3篇古土壤
  • 3篇暴露年龄

机构

  • 26篇中国地震局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泰山学院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32篇刘进峰
  • 19篇陈杰
  • 8篇杨会丽
  • 6篇尹金辉
  • 5篇王昌盛
  • 4篇乔彦松
  • 4篇冉勇康
  • 4篇雷生学
  • 4篇郭正堂
  • 4篇陈立春
  • 4篇李峰
  • 4篇罗明
  • 3篇卢演俦
  • 3篇郝青振
  • 3篇覃金堂
  • 2篇侯康明
  • 2篇彭淑贞
  • 2篇张培震
  • 2篇魏占玉
  • 2篇张克旗

传媒

  • 11篇地震地质
  • 9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全国第七次火...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再优化以获得岩石实际侵蚀速率被引量:3
2021年
近年来新提出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为研究基岩在十年-万年时间尺度上的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可能。该方法基本原理是暴露于太阳光下的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会被逐渐晒退,其信号晒退的深度与岩石暴露时间以及岩石的侵蚀速率相关。因此,利用岩石表层残留光释光信号与信号深度、暴露时间以及侵蚀速率的定量关系,可以推算出该岩石的暴露年龄或者侵蚀速率。虽然前人已通过理论公式推导,为获取漂砾或基岩的稳态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该途径获得的稳态侵蚀速率为岩石的最大可达侵蚀速率,不一定是实际侵蚀速率。本次研究对前人的方法提出了两项优化和改进:第一,在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中,对半饱和深度的误差提出了一种量化方式,而半饱和深度误差的量化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岩石的光释光信号晒退程度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将样品的半饱和深度、误差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年龄投影到不同侵蚀速率下半饱和深度与时间的关系模拟图中,进而获得样品的实际侵蚀速率。因此,优化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侵蚀速率的高估,为获得岩石十年-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实际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罗明罗明龚志军刘进峰彭花明毛宁凤
关键词:侵蚀速率光释光
南京市区埋藏古河道沉积物的年代被引量:10
2009年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含有的植物碎片进行了AMS1C测年。光释光等效剂量(D_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_e值,并得到了剂量恢复实验支持。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树轮校正的AMS ^(14)C年龄吻合,结果显示N06S6孔秦淮河古河道沉积是不连续的,主要堆积于6.6 ka至7.9ka期间和14ka至15ka期间。末次冰盛期期间,秦淮河下切形成深达至少42m的古河谷。
刘进峰陈杰雷生学侯康明
关键词:古河道光释光测年AMS
风尘堆积全岩和石英粒度变化对风化成壤强度的指示被引量:14
2007年
已有研究表明,黄土中的石英组分在黄土区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不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文章对西峰剖面新近纪风成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样品进行全岩和石英粒度测试,并计算了不同风化成壤强度样品的全岩-石英粒度中值粒径差值。结果显示,与石英粒度相比,全岩样品含有更多的细粒组分,表明全岩粒度是风尘原始粒度与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共同的产物。根据此原理,用二者中值粒径差值定义一个风化指数(Gw),风化强度愈强,Gw愈大,可作为反映风化成壤强度的有效指标。该指标在西峰剖面6.2Ma以来风成堆积序列的应用显示,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风化强度较强,第四纪以来风化强度呈总体减弱趋势,其趋势与不断增大的全球冰量和粉尘沉积速率相吻合。我们认为,全球变冷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程度的加剧是导致风化成壤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刘进峰乔彦松郭正堂
关键词:粒度石英颗粒风化作用
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形态特征、粒度分布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2
2005年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与第四纪黄土一致;粒度以小于50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最大粒径小于120μm,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刘进峰郭正堂乔彦松郝青振袁宝印
关键词: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
我国北方风尘堆积纪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和季风环境演化及其与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的关系探讨(摘要)
我国北方的风尘堆积是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其中包括第四纪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0-2.6 Ma)、东部黄土高原的风成红黏土(2.6-8.0Ma)、西部黄土高原的中新世-上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3.5-22 M...
郭正堂郝青振彭淑贞乔彦松刘进峰张仲实葛俊逸肖国桥尹秋珍袁宝印刘东生
文献传递
共和运动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生时代、运动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通过盐池断陷湖泊的绝对年代学,古地磁年代学研究,共和盆地黄河十五级阶地研究表明共和运动开始于MIS 5e,强烈活动于MIS 5a.高原以整体,挤压断块,扩展方式快速隆升,整体上升1000余米.共和运动使一些古湖解体消亡,...
刘进峰
关键词:环境意义
文献传递
利用基岩正断层面残余光释光-深度剖面重建断层活动历史
罗明陈杰覃金堂尹金辉王浩然杨会丽刘进峰张博譞
黄河悬移质多种光释光信号的顺流变化特征及对河流搬运过程和测年应用的启示
2022年
被测矿物在沉积埋藏前其光释光信号得以完全晒退是光释光测年的基本前提。探讨大型流域中水体细颗粒悬移质的光释光信号残余剂量变化对于理解河流搬运过程和沉积物释光测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河干流和渭河共13个采样点水面以下约10 cm水深层位的细颗粒(4~11μm)悬移质为主体,分析了细颗粒混合矿物的多种红外光释光信号和石英矿物的蓝光释光信号等效剂量(D_(e))在洪水期和洪水期后以及不同河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中游晋陕峡谷段不同类型的光释光信号D_(e)值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约50 Gy),随搬运距离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进入汾渭盆地段后,汾河和渭河等支流物质的汇入使得黄河干流原有的释光信号D_(e)值显著增加(由约50 Gy增长至约200 Gy),造成了中上游和下游河段的D_(e)值分异;黄河下游不同类型的光释光信号D_(e)值向下游方向均呈现指数型衰减趋势,各类释光信号D_(e)值衰减趋势的比对可指示沉积体系和搬运体系之间物质交换过程。从洪水期到洪水期后各采样点不同类型的释光信号D_(e)值出现显著衰减,两个时期的数据均表明物质来源及与源区距离是悬移质光释光信号D_(e)值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李兆宁刘进峰崔富荣覃金堂杨会丽陈杰
关键词:黄河光释光测年
利用基岩正断层面残余光释光-深度剖面重建断层活动历史
基岩正断层面有可能连续且完整地记录了该断层的滑动方式及历史。目前利用基岩正断层面研究断层活动历史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1)利用微观粗糙度、陆基Lidar、点蚀深度、图像分析、Schmidt锤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等技术定性识别...
罗明陈杰覃金堂尹金辉王浩然杨会丽刘进峰张博譞
文献传递
岩石暴露年龄释光测定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近年来,光释光测年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岩石暴露年龄的测定,在地质、地貌、气候和考古等研究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能否准确并广泛应用于经历各种地质活动而暴露的基岩、砾石定年,了解影响其表层光释光信号晒退速率的因素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红褐色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黑云母花岗岩和表面附着有岩石漆的花岗角砾岩,针对样品岩性、采样面朝向、表面覆盖物(岩石漆)3个因素对红外释光(IRSL)50度测量信号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晒退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岩石表层一定深度IRSL信号可被太阳光快速晒退,且随着曝光时间增长,砂岩和花岗岩释光信号的晒退深度均逐渐增大,与深色砂岩相比,浅色的花岗岩有更快的晒退速率;在阳光下曝光约5114 h后,花岗岩朝上一面的信号晒退深度大于朝北一面,表现为拟合朝上一面的晒退曲线所获—σφ0值和曲线拐点深度值皆大于朝北一面,揭示在该暴露时间内(如约5114 h)不同采样面朝向对信号晒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阳光下暴露相对较短的时间(如40 h),样品表面覆盖物(岩石漆)可能因对光线的屏蔽作用而使光释光信号晒退速率减小,无岩石漆覆盖的岩块具有更深的信号晒退深度,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如约2416 h),这种影响程度渐趋减弱.该研究为准确获得岩石样品定年所需的光晒退速率百—σφ0和光透系数μ这两个重要参数奠定了基础,也为了解不同岩性岩石的光释光信号晒退速率、测年对象的合理选择以及岩石样品采集等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崔富荣刘进峰包创陈杰
关键词:影响因素释光测年IRSL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