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维

作品数:104 被引量:677H指数:17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85篇天文地球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1篇青藏
  • 41篇青藏高原
  • 32篇降水
  • 19篇夏季
  • 18篇气候
  • 13篇气象
  • 11篇植被
  • 11篇气候变化
  • 11篇NDVI
  • 10篇夏季降水
  • 10篇环流
  • 9篇植被变化
  • 9篇教学
  • 8篇气温
  • 7篇气象学
  • 7篇季风
  • 7篇春季
  • 7篇大气环流
  • 6篇低涡
  • 6篇全球变暖

机构

  • 104篇成都信息工程...
  • 2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9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重庆市气候中...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浙江省气候中...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中国民航飞行...
  • 1篇上海市气象信...
  • 1篇桓仁满族自治...
  • 1篇佳木斯市气象...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104篇华维
  • 60篇范广洲
  • 38篇周定文
  • 15篇赖欣
  • 14篇刘雅勤
  • 14篇李学敏
  • 12篇李洪权
  • 12篇张永莉
  • 10篇王炳赟
  • 10篇陈权亮
  • 8篇王永立
  • 7篇刘雅星
  • 7篇郁珍艳
  • 7篇朱丽华
  • 6篇董一平
  • 6篇黄先伦
  • 5篇孙建奇
  • 3篇舒红平
  • 3篇刘晓冉
  • 3篇郑佳锋

传媒

  • 10篇大气科学
  • 9篇成都信息工程...
  • 7篇高原气象
  • 7篇成都信息工程...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5篇高原山地气象...
  • 4篇气象科学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实验技术与管...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四川环境
  • 1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4篇2024
  • 6篇2023
  • 9篇2022
  • 4篇2021
  • 15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12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预估被引量:4
2020年
本文使用三个全球气候模式驱动下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试验数据,首先评估了RegCM4对参考时段(1986~2005年)中国干燥度指数(AI)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典型浓度路径中等排放(RCP4.5)情景下RegCM4试验对中国未来干湿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RegCM4能够合理模拟中国区域AI的空间分布。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得到的参考时段AI在空间分布和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和北方地区。在三个全球气候模式驱动场作用下的RegCM4预估试验中,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098年)中国区域平均AI较参考时段分别减小2%~4%和2%~5%,其中西北中部变湿,其他地区均变干。不同地区未来干湿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西北中部降水变化为主导因素,其他地区主要受控于升温所引起的潜在蒸散发变化。
王恺曦姜大膀华维
关键词:干湿变化
青藏高原前期植被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本文利用1982~2001年中国西南地区96个测站20a的逐月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资料,分析研究了近20年青藏高原地区冬、春季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
华维范广洲周定文李洪权刘雅勤李学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奇异值分解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西南地区夏季气温的滞后关系被引量:7
2008年
该文利用EOF分解得到的1982—2001年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时空特征显示,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川渝地区20世纪80年代为气温负距平,90年代开始有明显升温。利用GIMMS NDVI和西南4省市96个台站的气温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SVD分析,得到前期冬季青藏高原植被影响该区夏季气温的滞后关系以及影响较大的区域。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对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较敏感,其中青藏高原西部NDVI与西南地区夏季气温的相关强于东部;青藏高原NDVI异常偏高对应西南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其中最高气温升高较明显,增温最大值出现在7月,位于西南地区北部;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与西南地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最佳耦合模态中影响程度及关键区域略有差异,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夏季平均气温关系最密切,其中青藏高原东北大部分地区和南部(包括拉萨及林芝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气温对前期青藏高原NDVI变化反应的敏感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
李学敏周定文范广洲李洪权华维刘雅勤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气温
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西北地区222个测站1951—2005年共55年的地面最低温度观测资料,采用主值函数法、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时间演变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及周期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在青海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准格尔盆地东侧存在多个与海拔高度和纬度有关的闭合低中心。1951—2005年西北地区地面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率为0.27℃/10a。西北地区在高原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增长最慢,河西走廊区域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增长最快。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较低,1992—1993年期间有明显的突变,之后变暖趋势明显;小波分析表明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存在准28a的周期变化。
赵磊华维王来荣尹乃侠
关键词:小波分析
1961~2016年中国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20年
利用1961~2016年中国529个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研究了中国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变异特征。旋转经验正交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空间上可以分为5个区域,即东北—华北东部地区、江南地区、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小波分析表明,这5个区域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2~4年的振荡周期,其中江南地区、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2~4年的振荡周期在整个研究时段都显著,但东北—华北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2~4年的显著周期分别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和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长期变化上,这5个区域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总体均呈减少趋势,但突变年份具有明显差异。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华北东部地区春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的突变时间为1987/1988年、江南地区为1995/1996年、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为1990/1991年、西南地区为1987/1988年、新疆北部地区为1997/1998年。伴随着春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的降低,5个区域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度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但近10年来,中国东部地区春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却有所增加,需要引起关注。
艾雅雯孙建奇韩双泽张梦琪华维
关键词:频次
青藏高原季风强弱与北半球西风带位置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4
2016年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2.5°×2.5°日平均及月平均再分析风场、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强弱与西风带位置变化的关系,并探讨了西风带位置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西风带位置变化的早晚与高原夏季风的强弱相关,季风强年西风带北跳和南撤时间分别为第30候(提早1候)和第59候;季风弱年则分别为第33候(晚2候)和第63候(晚4候),并且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2)西风带北跳期间,高原季风强年相较于常年南亚高压加强北上,贝加尔湖西部槽加强,高原经度范围内的槽加深,促使西风带北跳时间偏早,季风弱年则相反。(3)西风带南撤期间,高原季风强年相较于常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东亚大槽加深加强,有利于西风带南撤,季风弱年则相反。
方韵范广洲赖欣华维张永莉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西风带
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被引量:7
2018年
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预报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观念革新引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面向行业、聚焦业务、立足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应用、激发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入了分类培养和校外校内双导师教学模式。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相互融合,实习实践内容与气象预报业务规范相互结合,显著提升了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
华维周筠珺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气象预报
近六十年中国华西地区秋季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2022年
为分析近60 a来中国华西地区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采用1961-2020年CN05.1逐日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华西地区秋季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华西地区近60 a来秋季累积降水、9月、10月和11月降水气候平均值分别为235.8 mm、127.9 mm、75.9 mm和32 mm,且存在明显“偏多—偏少—偏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受地形和环流影响,华西地区秋季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其中季节累积降水在华西地区东部和西南部偏多,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偏少,且存在多个降水大值中心,而9-11月各月降水大值中心逐渐向东南部移动,量级也随之减小。华西地区秋季降水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秋季降水的基本变化特征,基于该指数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华西地区秋季降水存在3 a、6 a、9 a和17 a的周期变化。华西地区秋季降水偏多和偏少年大气环流呈反位相变化特征,即降水偏多年巴尔喀什湖大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西伸北抬,源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在华西地区辐合上升,有利于降水增加,反之亦然。
邓欢华维华维夏昌基邓浩
关键词:气象学气候变化秋季降水
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与阿拉伯海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利用1960~2017年中国西南地区115个台站观测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发布的55年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变异的主导模态及其与阿拉伯海季风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第一主导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异特征;该模态与同期5月阿拉伯海季风强度异常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60~1976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低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大气环流不能到达中国西南地区,因此它对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偏弱。但在1981~2017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可以导致整个北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引起中国西南地区水汽和垂直运动的变化,最终对该地区5月降水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阿拉伯海季风与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季风自身的年代际变率有关。阿拉伯海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变率偏弱,其引起的环流异常也偏弱;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其变率增强,它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也偏强,可以延伸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的5月降水。因此,季风变率的强弱可能在季风对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皓童孙建奇于水华维
关键词:降水年代际变率
横断山脉地区霜冻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以小于等于0℃的地面气温作为霜冻的指标,利用1961~2007年横断山脉2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初、终霜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初霜期以1.09d/10a气候倾向率推迟,终霜期以4.02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以4.08d/10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无霜冻期明显延长。
王炳赟范广洲魏鸣华维赵衍斌
关键词:霜冻横断山脉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