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慧娟

作品数:27 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高水平特色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犯罪
  • 7篇刑法
  • 5篇刑事
  • 4篇犯罪化
  • 3篇刑法文化
  • 3篇刑事司法
  • 3篇义务
  • 3篇司法
  • 3篇法律
  • 3篇法文化
  • 2篇心理
  • 2篇行为犯
  • 2篇行为犯罪
  • 2篇行为犯罪化
  • 2篇正当
  • 2篇社区矫正
  • 2篇作为义务
  • 2篇网络
  • 2篇法哲学
  • 2篇被害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9篇华东政法大学
  • 9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贵州民族大学

作者

  • 27篇叶慧娟
  • 8篇刘守芬
  • 2篇徐留成
  • 1篇曹俊金
  • 1篇王琪

传媒

  • 2篇法学杂志
  • 2篇青少年犯罪问...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河北法学
  • 1篇科学.经济....
  • 1篇贵州民族学院...
  • 1篇政法论丛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河南省政法管...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山东警察学院...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东方法学
  • 1篇网络法律评论
  • 1篇刑事法评论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 4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见危不助犯罪化立法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见危不助罪多见于国外立法,但不同国家与地区关于此罪的规定各有不同,涉及救助的危险前提、危险的紧急程度、救助者的适格问题、救助条件限定及保护法益等方面。欧陆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在见危不助行为犯罪化问题上的态度较为不同。学界从行为自由、法律强制与道德义务、刑法因果关系、立法的司法实践可能性等方面对见危不助行为是否应当犯罪化进行的探讨,体现出不同立法背景与理论基础对犯罪化的价值选择差异。
叶慧娟徐留成
关键词:犯罪化
论绑架罪的犯罪既遂标准被引量:3
2008年
绑架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作为犯罪客体要件要素的两个客体都被侵犯时才符合本罪的客体要件.绑架罪是行为犯,其行为应是复合行为,包括绑架行为或偷盗婴儿和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本罪中单纯实施了绑架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既遂;实施绑架行为并向第三人勒索财物或提出不法要求后也不能当然立即认定为犯罪既遂;若犯罪结果已经现实的发生,或者犯罪结果尚未现实发生,而犯罪人单纯地放弃犯罪行为已不能阻止犯罪结果发生,方能认定为犯罪既遂.
叶慧娟曹俊金
关键词:绑架犯罪既遂犯罪中止
网络舆论影响刑事司法的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舆论对我国刑事司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既与网络舆论生成的技术条件、社会环境有关,又与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关,其根源在于网络传播模式对转型社会语境的技术性嵌入以及在网络舆论获得对公众社会心理表达的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为其提供向集体行为转化的可能性。议程设置理论视角的切入,让我们得以分析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形成并进而影响刑事司法的动力来源及其运作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涉刑案件特定属性的剥离、凸显及其泛化在中国唤起了巨大的认同力,并产生影响力;网络舆论影响刑事司法的核心则在于司法公信力的降低与刑罚平民主义的兴起。
叶慧娟
关键词:网络舆论刑事司法网络传播
权力符号:“官二代”现象的社会解读被引量:13
2011年
"我爸是李刚"宣语的背后隐含着特定时代背景下"官二代"的行为逻辑,其实质是官员子女对权力符号的继承与运用。传统社会权构化的惯性是"官二代"有意识地使用权力符号的内在驱力;现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封闭趋向强化了权力符号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权力符号与社会观念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情势构成"官二代"演绎权力符号的人文语境。
叶慧娟
关键词:官二代社会解读
特定主体不予救助行为入罪之法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现实中经常发生夫妻或同居者之间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等特定主体对他人遭遇危难能救助而不予救助的行为。与社会强烈的法律诉求相应的,是法律规制依据的缺失、义务来源判断的错位及司法中刑法适用不当,其根源乃是我国刑法作为义务理论欠缺实质化。借鉴国外刑法作为义务实质来源理论,以行为人与法益的关系和行为人自身的身份与职责为作为义务承担的依据,实现上述几类主体不予救助行为的犯罪化。
叶慧娟
论刑法文化对犯罪控制的制约之道
2015年
文化应被视为精神的、观念的、非物质化的范畴。观念和价值是观察和分析文化的上位概念,辖构着其他层面文化内容的形成与发展。刑法文化类型主要从观念与价值的层面上影响和制约犯罪预防与控制,并为犯罪预防控制模式、策略及具体措施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系统知识与理念支持。刑法文化通过观念和价值制约犯罪预防控制,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心态模式与审美模式三个方面。刑法文化是自然的文化生成,犯罪预防控制则是现实的功利选择,二者在"体用不二"的基础上,存在体用分离、反向同构的情况。
叶慧娟
关键词:刑法文化
志愿者:社区矫正制度功能实现的重要补足被引量:3
2013年
社区矫正应强调并关注"社区"术语在矫正中的使用,"社区"构成社区矫正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的话语情境与行动逻辑所在。志愿者在社区矫正中的参与有助于社区社会资本与被矫正者个人社会资本的恢复与增加。考察目前社区矫正志愿者参与现状,普遍存在志愿者参与不足、行政主导力度过大、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志愿者参与内容过于教条化、缺乏专门的社区矫正志愿者组织等问题。若要改变这一现状,既要从法律层面与制度构建等宏观方面着力,又需从微观层面上塑造民众观念,改善社会软环境,增进具体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实现社区矫正志愿者之于社区矫正的实践功能。
叶慧娟
关键词: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参与
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研究
<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大爆炸,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这一新的生存空间和新型生存方式,网络犯罪随即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则因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和特性更成为重中之...
叶慧娟刘守芬
文献传递
心理机制制约下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被引量:3
2007年
针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见危不助事件和见危不助行为犯罪化立场的泛化,考察一项刑事立法的相关制约因素,是刑事理性选择的必然。作为法益与法制有机组成部分的犯罪化刑事政策,只有基于对人的基本认识与判断,分析人们的心理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见危不助场合的心理反应机制,探析影响人们选择见危不助行为方式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才能谨慎地处理和看待见危不助犯罪化的问题。
叶慧娟
关键词:心理机制犯罪化
社区矫正立法化研究被引量:65
2005年
社区矫正作为防止犯罪人再次犯罪的一种模式, 早已或正在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从立法的角度研究, 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的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较为发达, 在对其做简要考察的基础上,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并具体提出一些立法上的建议: 1) 对目前社区矫正的定性应拓宽, 社区矫正立法应成为一个在纵向和横向上立体化、多元化的法律体系; 2)建立相应的矫正对象分类机制, 确立新的社区矫正适用标准; 3) 应该明确矫正对象的权利和矫正工作者的权力界限; 4) 合理化惩罚体系, 将惩罚方式和矫正相衔接, 矫正型惩罚方式优先。
刘守芬王琪叶慧娟
关键词:社区矫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