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例角膜内皮炎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始3年来我院收治的1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部分患者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及其它诱因,所有患者均具有角膜内皮损害的典型症状,经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角膜内皮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手段;临床诊断后,应用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疗效。
- 冯建国谢南明吕旭菁潘恂陶剑
- 关键词:角膜内皮炎
- 不同术式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分析白内障术后患者屈光稳定性,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获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26例15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第1组行上方3mm透明角膜切口42例50眼;第2组行颞侧3mm透明角膜切口52例60眼,第3组行3mm上方角巩膜隧道切口32例40眼。分别测量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对比分析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及屈光稳定性。结果:裸眼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术后1、3d)与术后1、3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mo趋于稳定;最佳矫正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与术后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wk趋于稳定;球镜度数组内比较,术后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远视漂移,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球镜度数在术后1wk趋于稳定;散光度数组内比较,术后较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均增加,术后1d,各组术后角膜散光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散光度数均增加明显,且均在术后1wk趋于稳定。结论:白内障手术中3mm左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及上方巩膜隧道切口不同术式术后视力恢复均良好,均�
- 谢南明吕旭菁
- 关键词:白内障屈光状态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 2017年
-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之后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情况以及对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70例,运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治疗。之后使用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技术对患者手术之前、手术后第1天、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SFCT以及眼压(IOP)实施测量。对比不同因素下SFCT的变化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法对SFCT的改变与IOP、AL、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患者手术后第3个月IOP平均值(14.68±3.48)mm Hg高于手术前平均值(P<0.05);(2)男性患者第3个月的SFCT为(27.48±25.57)高于女性患者(18.73±10.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书之后3个月内患者的SFCT增厚,第1个月最为显著。而SFCT的值变化和患者的IOP、AL、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显著相关。
- 谢南明吕旭菁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脉络膜厚度
-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复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同时合并白内障的的8例8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平均眼压由术前的32.3 mmHg降至术后的15.6 mmHg,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合并白内障的复发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 吕旭菁冯建国何锦
- 关键词: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梁切除术
- 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
- 2005年
- 吕旭菁
-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眼压控制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 2005年
- 我院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56眼中低视力32眼,分析报告如下.
- 吕旭菁
- 关键词:术后低视力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恶性青光眼22例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几种治疗恶性青光眼方法的效果。方法对22例(23眼)恶性青光眼患者进行药物及手术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治疗。结果 5眼经药物治疗缓解;12眼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玻璃体腔抽液加前房成形术缓解;3眼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玻璃体腔抽液加前房成形术加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缓解;3眼经上述治疗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晚期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前部玻璃体切除加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联合术后缓解,其中2眼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恶性青光眼的治疗中,药物及各类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成功率,可以采取简单到复杂的阶梯治疗策略。
- 吕旭菁张竹君袁志兰
- 关键词: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 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择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44例(318眼),比较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A组,20例20眼)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B组,224例298眼)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年龄小于B组[(57.2±7.6)岁vs.(65.0±6.1)岁](P<0.01)。术前A组眼压高于B组[(33.1±6.5)mm Hg vs.(23.3±3.9)mm Hg](P<0.01)。术后A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小于B组[(21.7±0.3)mm vs.(22.5±1.1)mm、(1.8±0.1)mm vs.(2.2±0.2)mm](P<0.01)。结论短眼轴、术前高眼压、相对年轻、慢性型是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 吕旭菁陈琴范莲张竹君袁志兰
- 关键词:恶性青光眼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 2016年
-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108眼),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54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1年视力矫正情况,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房角开放度,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年,2组患者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房角开放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为14.81%,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现在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房角开放度,但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1名床推广。
- 刘燕刘瑶吕旭菁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 丝裂霉素C对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影响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对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影响,从而评价丝裂霉素C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57例(65眼)青光眼患者,在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0.2 mg/ml丝裂霉素C,观察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正常的患者52例(60眼),其中早期发生浅前房的有24例(24眼),2周后前房均形成良好.结论 丝裂霉素C能有效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但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较高,丝裂霉素C的合理使用剂量及方法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
- 王秦令冯建国吕旭菁谢南明
- 关键词:青光眼丝裂霉素C小梁切除术浅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