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昌
- 作品数:18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门外汉的体会
- 1997年
- 吴立昌
- 关键词:韵外之致中华美学形神关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代诗文
- 八年缘分——贺《粤海风》百期纪念
- 2014年
- 我是个老人,但同创刊百期的《粤海风》只有八年缘分,是个新朋友。初识《粤海风》于2005年夏,因为第四期《延安文人的真诚与说谎》的作者袁盛勇是我的学生,这是他博士论文里的一个章节;2004年毕业后已在某大学任教。文章发表后寄我一本,并问我可有文章,他可以推荐。我看了这期刊物有关其特色的绍介,先读卷首《商机无限情有限》,
- 吴立昌
- 关键词:百期缘分延安文人博士论文
- 沈从文与左翼文学——兼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被引量:2
- 1989年
- 不管什么界的名人去世,正常情况下次日消息即可见报.可沈从文去世最快的消息是外转内.《人民日报》直到九天后才告知全国读者.这个有点反常的情况也算一种文化现象吧,颇有引人深思之处.果然,不久便有关注沈从文的人们发表议论,感慨或惊异于这样一位享有艺术盛名的老作家的逝世竟然在大陆显得如此之寂寞.感慨显然出自为沈从文鸣不平的良知.可是当我们冷静回顾一下沈从文自二十年代末以来与“政治”(或左翼文学)的恩恩怨怨,就不会惊异,甚至也懒得感慨.沈从文生前一再嘱咐亲属,
- 吴立昌
- 关键词:左翼文学文学与政治关系左翼作家文学家革命文学大公报
- 1980年代初的两个研读课题
- 2010年
- 我于1962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至设于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内的上海市文学研究所,又于1964年春夏之交借调至上海市委写作班,前后呆了十数年,任务就是"奉命作文"。"文革"结束后,我已厌倦多年"奉命作文"的生活,不愿再回原单位,而想去大学里安安静静地做一名教师。
- 吴立昌
- 关键词:研读中文系
- 教学联系实际的一点想法
- 1981年
- 和任何理论课一样,文学理论教学也应该联系实际,才不致使理论流于纸上谈兵,才能讲清楚一些多年来纠缠不清的理论问题,对实际存在的种种复杂文艺现象给以合理的解释。所谓联系实际,除了联系文学史上的创作、批评、文艺思潮、文艺运动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外,根据不同的理论问题,有针对性地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学习文艺理论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它来分析、研究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现状总是从历史发展而来的。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与建国三十年的文学发展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比较小。
- 吴立昌
- 关键词: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文学文学创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学
- 五四时期更为年轻的弄潮儿——再读《新潮》
- 2018年
- 十年前我写过—篇《“德”“赛”先生下楼难一一而今又读(新青年)》,认真阅读的同时,也曾将《新潮》粗粗翻了一遍,感觉《新青年》如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新潮》当之无愧就是“青年近卫军’;而今细读,似又有了一些新体会。
- 吴立昌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主力军
- “读经”之风不可长
- 2004年
- 如果影视单出现这样一个画面:一百年前,一群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的五六岁孩子,在私塾摇头晃脑背诵“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类《大学》、《论语》中的语段,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滑稽可笑一然而,一百年后,这背诵的情景竟然再现,而且是在一个中华经典文化教育交流会上,只不过表演者已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穿的肯定是款式新颖的现代童装了。
- 吴立昌
- 关键词:儒家经典教育制度
- 旧刊今识:《晨报副镌》的热闹剧评
- 2012年
- 孙伏园接编《晨报副刊》不久,便将"刊"改为"镌",变成《晨报副镌》,虽然古雅,但对五四新文学却更为重视,理论批评、小说、诗歌、散文(包括杂感)……应有尽有,其中似乎对戏剧情有独钟,仅以戏剧为名先后辟有专栏"戏剧研究"、"剧谈"、"剧评"、"剧本"、"爱美(按:非职业性戏剧)的消息"以及"电影"等等,
- 吴立昌
- 关键词:纯艺术革命文学晨报创造社剧评文学研究会
- 穆时英小说论被引量:4
- 1998年
- 本文将穆时英小说置于30年代海派文化环境下,揭示其前后期风格的差异,源自作者的“两重人格”,并重点剖析后期小说创作与上海都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及运用蒙太奇、意识流、新感党派等手法所显示的现代主义特色。
- 吴立昌饶嵎
- 关键词:穆时英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刘呐鸥都市文学现代派电影批评
- 略谈现代文学论争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被引量:1
- 2004年
- 现代文学论争不仅在论争的焦点和内容方面有迹可寻,而且在思维方式、批评方法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五四以来30年间的文学论争集中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大致形成了干涉与反干涉、消解与反消解两极。论争中出现了四种较常见的现象:(一)论争看似热闹,实际并不针锋相对;(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四)缺乏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反映在这些现象中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有其理论失误,并对后来文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 吴立昌
- 关键词:思维方式二元对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