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剑之

作品数:37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诗歌
  • 8篇叙事
  • 7篇宋代
  • 6篇宋诗
  • 5篇文学
  • 4篇事象
  • 4篇骈文
  • 3篇叙事性
  • 3篇诗境
  • 3篇诗学
  • 3篇古代诗
  • 2篇意境
  • 2篇咏物
  • 2篇咏物诗
  • 2篇人文
  • 2篇诗歌史
  • 2篇诗歌叙事
  • 2篇诗史
  • 2篇诗意
  • 2篇诗意呈现

机构

  • 29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4篇周剑之

传媒

  • 3篇文学遗产
  • 3篇文学评论
  • 3篇文史知识
  • 2篇励耘学刊
  • 2篇斯文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传记文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三分模式到两重标准:《昭昧詹言》的诗歌叙事学被引量:1
2020年
方东树《昭昧詹言》在诗歌叙事批评上有独特贡献。桐城派的学术背景开启了方东树以文法论诗的道路,为其诗歌叙事批评引导了方向。叙、写、议的三分模式,促进了其诗歌叙事批评的成熟。以此为基础,方东树提出诗歌叙事的两重标准,建立起一套成熟圆融的批评体系。古典诗歌叙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在方东树这里实现了新的突破。
周剑之
关键词:《昭昧詹言》方东树
“切”的诗学:日常镜像与诗歌事境被引量:6
2018年
对"切"的追求,是清代诗学中的突出倾向。"切"的凸显与近世诗歌的日常化趋势有密切的关联,它体现着古典诗歌映照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一观念的盛行,更为精细地雕塑了日常化的诗歌风貌。在对现实世界的映照中,"切"蕴藏着丰富的叙事性,并在此基础上促生了诗歌的"事境"。"事境"可视为一种独特的诗境,显示出日常化、片断化、既真实又细碎的特点。"事境"追求真实切近的表达效果,而"切"可视为评价"事境"的一条重要标准。古代存在大量映照日常世界的诗歌,借助"切"与"事境",可以更好地解读这类诗歌,实现对其艺术境界的深入探索。
周剑之
关键词:日常化
百世士与千载文:"三苏"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世界
2021年
自古以来,父子兄弟皆名家者,往往会获得一个并称,于是有"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三张"(西晋张载、张协、张亢)和"三洪"(南宋洪适、洪遵、洪迈)……不过其中名号最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广的,当数"三苏"。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父子三人,不但是文学史上的大家,而且是文化史上的巨人。"三苏"的耀眼。
周剑之
关键词:洪迈
论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被引量:6
2015年
"意境说"并不能包容诗歌的所有特质,在面对古典诗歌注重纪实与叙事的这条传统时,我们应拥有与"意境说"不同的阐释工具。经由明清诗学的酝酿,尤其是翁方纲、方东树等人的运用,"事境说"逐渐得以凸显。"事境说"反映着古典诗学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即对"事"这一要素的重视和思考,是古典诗学对"事"的正面应对。以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为基础,进而建构"事境说"的现代学术体系,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周剑之
关键词:意境诗境
宋诗叙事性研究
中国古代诗歌存在着一条与抒情言志相对应的叙事传统,但长期被遮蔽在以抒情言志为主流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会导致对中国古代诗歌认识的偏颇。研究诗歌的叙事传统,可以弥补现有研究视角的欠缺,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
周剑之
关键词:宋诗叙事性叙事诗纪事诗史
文献传递
物性不穷,义理无尽——张载《芭蕉》赏读
2019年
芭蕉自古便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同时也是诗词中的常客。'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未展芭蕉》),钱珝笔下的芭蕉仿佛一位绝妙的少女,亭亭玉立又含情脉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之一),李商隐眼中的芭蕉带着难以释怀的哀怨,寄托着有情人的无限怅惘;还有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透过明亮的红与绿,说尽时光流逝的美丽与哀愁……这些诗词中的芭蕉,或婉媚,或疏朗,透着一点清凉,仿佛还带一点润湿的春日烟雨,鲜活动人。
周剑之
关键词:咏物诗
论宋代律诗叙事功能的增强
2012年
宋代律诗的叙事功能比前代得到了增强。这一方面是由于宋代诗人倾向于采用富含叙事因素的"事象","事象"带来的不是单纯的形象,而是唤醒读者对某一事的识别,进入与事相关的具体情境。另一方面,宋代诗人又在律诗中追求历时性的表达,借助虚字、动态过程等手段来建立诗句、诗联之间的关联,融入历时性的叙述顺序。这两方面相结合,增强了律诗这一诗体的叙事功能,促进了律诗艺术的新发展。
周剑之
关键词:宋诗律诗事象
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被引量:2
2022年
宋代诗词中存在大量卖花书写。都城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最为典型地承载着花卉买卖的行为,也最为直接地激发了文学中的卖花书写。卖花诗词包含着宋代文人对都城的新鲜感知,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体会,又有对王朝气象的敏锐把握和潜在思索。基于对都城的独特感知,两宋文人创造了清新优美的卖花意境,积淀了丰厚的审美意蕴。对卖花诗词的考察,为透视都城文学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一个精致而深邃的视角,也为深入都城文学的内在肌理提示了新的可能。
周剑之
关键词:宋代诗词卖花感知
新型士人关系网络中的宋代启文被引量:3
2016年
启文是宋代士人在古文运动取得成功后依然保持骈体写作的一种应用文体。就使用频率而言,"至宋而岁时通候、仕宦迁除、吉凶庆吊,无一事不用启,无一人不用启"。几乎覆盖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启文的应用语境,是以科举制度和职官选任制度为基础所形成新型士人关系网络。这种新型的士人关系网络直接影响了宋代启文的发展方向及语体选择。宋代启文以应酬为核心功能,礼仪性得到充分强化,并展现着士人阶层所特有的文学才能。同时,宋代启文也深度参与着士人关系网络的建构。启文与士人关系网络之间的微妙互动,折射着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风貌与人文关怀。
周剑之
曾巩诗歌的溪山佳兴与自然观照
2022年
溪山佳兴贯穿于曾巩一生的诗歌创作,展现着曾巩观照自然的独特方式。作为北宋新兴士大夫的一员,曾巩对地方职任有着高度认同,既积极勤勉地践行官员的职责,又充满兴致地赏玩当地的风光,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政事与林泉的自然衔接,无声弥合了郡斋诗传统中的仕隐对立。“洗尘”“醒心”是曾巩常用的表述方式,折射着曾巩对心灵纯粹性的追求,也显示着曾巩观照自然的独特思路,即将美丽的风景视为超越世俗的存在、将游观登览视为心灵尘埃的洗涤、在溪山佳兴的吟咏中收获更纯粹的自己。曾巩对外物的观照始终秉持着宁静平和的眼光,并在诗歌中体现为一种映照式的书写。对镜照与清影的偏爱,展现了曾巩映照式的书写风格,以清透如醒的心灵照见万物的纯净之美,生成了明净澄澈的诗歌境界。曾巩的风景书写与自然观照,既是对热爱山水的传统诗心的继承,又是在北宋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在宋代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
周剑之
关键词:诗歌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