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茅先

作品数:21 被引量:38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额济纳
  • 5篇流域
  • 5篇河流域
  • 5篇黑河流域
  • 4篇沙尘
  • 4篇沙尘暴
  • 4篇沙尘气溶胶
  • 4篇气溶胶
  • 4篇额济纳绿洲
  • 4篇尘暴
  • 3篇地下水
  • 3篇黑河下游
  • 2篇地下水年龄
  • 2篇水文
  • 2篇同位素
  • 2篇热脉冲技术
  • 2篇污染
  • 2篇耗水
  • 2篇耗水规律
  • 1篇地表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理化学研究所
  • 2篇烟台师范学院
  • 2篇山形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日本理化学研...

作者

  • 21篇周茅先
  • 10篇肖洪浪
  • 6篇张小由
  • 4篇程国栋
  • 4篇刘立超
  • 4篇司建华
  • 4篇赵良菊
  • 3篇龚家栋
  • 3篇阮云峰
  • 3篇肖生春
  • 3篇王涛
  • 2篇康尔泗
  • 2篇柳泽文孝
  • 2篇李彩芝
  • 2篇宋耀选
  • 2篇李新荣
  • 2篇赵雪
  • 2篇罗芳
  • 2篇尹力
  • 1篇常磊

传媒

  • 7篇中国沙漠
  • 3篇冰川冻土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中国颗粒学会...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河下游水环境变化的绿洲生态水文效应
目前,内陆河流域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的内陆河流域,其水资源利用问题在内陆河流域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水是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控制性因素。上游地区干扰水循环系统,会迅速传递到...
周茅先
关键词:黑河流域
文献传递
额济纳绿洲近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是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根据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2年与2000年2期TM遥感数据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分为河岸乔木林、河岸灌草林、荒漠稀疏灌丛、荒漠稀疏草地、河道与水域、盐碱化土地、城镇、戈壁、流动沙丘和剥蚀地山丘陵,从各类土地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个方面,分析了额济纳绿洲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①土地覆被类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岸乔木林面积萎缩了0.97%、斑块数减小了376,而河岸灌草林增加了0.92%,数量减小1 316;而%LAND指数荒漠稀疏灌丛由4.49%增加到5.65%,由于中游来水量的锐减,河道和水域的斑块数由40个减少到6个,%LAND指数减小了0.15%。与此同时流动沙丘%LAND指数增加了0.42%。②近20年来以胡杨为主的河岸乔木林和荒漠稀疏草地减小了45.02%和14.55%,相应地以柽柳为主的河岸稀疏灌草地和荒漠稀疏灌丛增加了35.03%和25.88%;河岸乔灌林向河岸灌草林景观转移概率为45.95%,向荒漠稀疏灌丛和稀疏草地转移了0.78%和3.01%,向戈壁转移了10.87%;河岸灌草林景观类型向河岸乔灌林转移8.06%,向稀疏灌丛和稀疏草地转移10.95%和19.64%,向戈壁转移11.88%;③额济纳绿洲具有从河岸乔木→河岸灌草地→荒漠稀疏灌丛快速演化的趋势。
张小由龚家栋赵雪周茅先
关键词:额济纳绿洲土地覆被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尘气溶胶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基于对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长期监测,本项研究对沙坡头地区2001-2002年气溶胶样品进行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Si,Al,Fe和Ca等4种元素的氧化物是该地区气溶胶的主要成分,Al和Si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可以认为...
刘立超王涛李新荣周茅先矢吹贞代柳泽文孝
关键词:沙尘化学组成沙尘暴
文献传递
砂田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为研究砂田(GSMF)表面覆盖的砾石层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于2004年春布设试验,分别为砾石覆盖厚度试验、覆盖砾石粒径试验和不同粒径砾石按不同比例混合覆盖试验。于2009年5月对未经扰动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组成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土壤剖面深度分别为0~1cm、1~2cm、2~4cm和4~20cm。结果表明,砾石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当土壤表面覆盖的砾石粒径越小或者组成覆盖层的砾石以小粒径为主时,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积累和细菌的生长,反之则利于放线菌的生长,粒径范围在1~8cm时,较利于真菌生长,在砾石覆盖厚度试验中观察到有超过50%的真菌分布在0~1cm深的土壤剖面中这一特有现象。砾石层覆盖厚度为7~9cm时,最适宜微生物生长。
逄蕾肖洪浪谢忠奎柴守玺路建龙周茅先常磊王亚军
关键词:砂田覆盖厚度微生物组成
黑河源区水汽来源及地表径流组成的稳定同位素证据被引量:35
2011年
通过对黑河源区不同水体稳定氢(δD)和氧(δ18O)同位素比率的测定及对过量氘(d-excess)的计算,结合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研究区大气水汽来源及地表径流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源区各样点降水δ18O季节变化的一致性表明其水汽来源相同;夏季,野牛沟大气降水δ18O和δD值偏正而d-excess为低值,冬季降水的δ18O和δD偏负而d-excess增加,其季节变化特征与乌鲁木齐降水同位素特征相似,显示该区域夏季降水主要来源于西风输送,冬季降水除受西风控制外还受极地气团的影响.野牛沟全年较高的d-excess值表明,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黑河源区不同水体的内循环特征非常明显.黑河源区不同水体的δD,δ18O和d-excess时间变化表明不同潜在水源对黑河源区地表径流的贡献不同.如5~9月份降水和河水的δD,δ18O和d-excess及12~2月泉水与河水的δ18O变化的一致性、降水量与出山径流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及9月份融水与河水δ18O的显著差异等均说明在黑河源区,降水对地表径流的主要贡献时段在6~9月中旬;冬季主要以基流(以泉水的形式)补给河水为主,但流量较低.
赵良菊尹力肖洪浪程国栋周茅先杨永刚李彩芝周剑
关键词:水汽来源地表径流
氚同位素在黑河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4年
通过对黑河流域不同水体如降水、河水、深井(>80m)、浅井(<80m)及泉水的氚(T)含量的测定,结合文献资料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对流域不同水体氚(T)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黑河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年龄及其更新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河上游、中游及下游河水T含量分别为50.0TU,33.3TU及20.9TU,呈逐渐降低趋势;上游和中游降水T含量变化也呈相似的规律,说明黑河流域河水来自黑河源区降水,且河水从上游到下游流动过程中与地下水进行转换。尤其是在临泽到正义峡段,河水的平均T含量为31.9TU,说明张掖和临泽灌溉抽提的地下水对河水有补给作用。2)黑河上游和中游山前平原的深层地下水T含量大于30.0TU,补给年龄小于50a;中游盆地及下游深层地下水T含量低于10.0TU,地下水年龄在50a以上,为次现代水,更新速度慢。3)黑河上游地下水和河道附近区域的浅层地下水的T含量高于30.0TU,补给年龄低于50a;远离河道浅层地下水T含量低于10.0TU,补给年龄大于50a。说明黑河源区降水是上游地下水的补给源,出山径流是黑河干流附近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补给年龄低于50a,更新期短;远离河道区域的浅层地下水T含量低于10.0TU,为次现代水,更新速度慢。本研究结果对合理科学地利用黑河流域水资源具有借鉴意义。
赵良菊阮云峰肖洪浪周茅先程国栋
关键词:黑河流域地下水年龄
额济纳绿洲中柽柳耗水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本文利用热脉冲技术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柽柳灌丛液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下,柽柳在开始生长的初期(5-6上旬),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05-0.08L.cm-2.d-1;日平均耗水量为0.8-1.2L.d-1,在生长旺盛时期,液流通量为0.06-0.108L.cm-2.d-1;日平均耗水量为1.1-1.5L.d-1;在生长的后期(6月-9月),液流通量明显下降(9月下旬-10月),液流通量为0.04-0.06L.cm-2.d-1;在液流的日变化中,树液流速具有的多峰变化趋势,在中午有短暂液流明显减小的现象,晚上有明显液流上升,以补充树冠部分的水分储存;随着胸径的增大,茎流速率和茎流量也随之增大;在生长季节地径4-5cm的柽柳日平均耗水量1.25L,整个生长季节耗水量为150.8L。
张小由康尔泗司建华周茅先
关键词:柽柳热脉冲技术额济纳
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水分补给源及优势植物水分来源研究被引量:32
2012年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 O)的测定,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河岸林生态系统胡杨和柽柳、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红砂等优势植物根系水及其对应的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18 O,对黑河下游典型荒漠植物水分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潜在水源对植物水分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岸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黑河源区的降水,源区降水通过黑河河道输水补给河岸林进而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但人工梭梭林的土壤水蒸发作用强烈.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由于远离黑河,土壤水不受黑河源区中上游输水的补给.就植物水分来源而言,在河岸林生态系统中,乔木胡杨主要利用40~60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灌木柽柳主要利用40~80cm的土壤水;人工梭梭主要利用200cm至饱和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戈壁红砂主要利用175~200cm的土壤水.因此,在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土壤水和地下水是维持荒漠植物生存、生长及发育的主要来源.
尹力赵良菊阮云峰肖洪浪程国栋周茅先王芳李彩芝
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随机模拟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区,中游和下游分别流经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平原南部,最后注入居延海,全长821km,流域面积约14.29万km2,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其主要流经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降雨稀少,土壤贫瘠,生态系统极度脆弱....
周茅先
关键词:黑河流域生态水文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评估和水安全研究
刘发民张静甄继祺张正卓马燕玲王利荣赵亮周茅先司建华李怡
1)兰州市对黄河粪大肠菌群的污染贡献非常大,兰州段黄河粪大肠菌群每年超标,处处超标,超标率范围为79.4%-95.9%;五个污染控制断面污染程度依次为:包兰桥>什川桥>湟水桥>新城桥>扶河桥;用聚类分析将五个断面分为三类...
关键词:
关键词:水污染监测排水系统污水处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