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人干细胞因子模拟肽与c-JUN亮氨酸拉链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生物学功能鉴定被引量:1
- 2010年
- 将两种人干细胞因子(hSCF)模拟肽(CS2和LS2)分别与c-jun亮氨酸拉链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比较模拟肽与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通过搭桥PCR的方法,构建分别含有CS2和LS2与c-jun亮氨酸拉链融合蛋白及单独c-jun亮氨酸拉链编码序列的三种原核表达质粒pET30a-CSJ,pET30a-LSJ和pET30a-Jun,在E.coli BL21中进行表达,经镍柱和Sephadex G-50柱纯化后,SDS-PAGE和质谱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CSJ,LSJ)和c-Jun的理化性质,MTT法检测融合蛋白刺激UT-7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显示CSJ,LSJ和c-jun在E.coli中均呈20%左右表达,经纯化后其纯度达95%以上,分子量分别为7336.08,7991.54和6672.74。细胞学活性实验显示:与CS2和LS2相比,CSJ和LSJ促进UT-7细胞增殖的活性提高约1000倍。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hSCF模拟肽与c-jun亮氨酸拉链融合蛋白,融合蛋白活性显著高于合成的hSCF模拟肽。
- 苏林孔燕刘长征杨克恭陈松森
- 关键词:人干细胞因子模拟肽融合蛋白亮氨酸拉链
- SUMO:一种新发现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被引量:3
- 2004年
- 靶蛋白被小泛蛋白样修饰蛋白 (smallubiquitin likemodifier,SUMO)修饰属于真核基因表达的翻译后加工 ,这一过程与细胞核内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中有关 ,包括 :核运输、信号传递、维持复杂基因组的复制忠实性 。
- 孔燕杨克恭陈松森
- 关键词:SUMO翻译后加工
- 人造血增效因子C末端结构与其趋化活性的关系
- 2008年
- 目的研究人造血增效因子(hHSF)C末端结构与其趋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合成编码3种hHSFC末端截短变异体DNA片段,分别重组到pET30a或pET42a中,并在E.coliBL21(DE3)中进行表达。hHSF1-66和hHSF1-59用凝胶过滤和阳离子交换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融合蛋白GST-hHSF1-5 3经亲和层析、肠激酶(EK)酶切和凝胶过滤法进行分离纯化。hHSF3种缺失变异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用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测定其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趋化活性。结果测序证实合成的hHSF 1-66、hHSF1-59和hHSF1-53序列与设计一致,hHSF1-66/1-59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0%左右,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GST-hHSF1-53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以上,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3种目的蛋白纯度均达95%左右,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206.0、6401.2和5697.3 D,均具有全长hHSF的免疫学活性。与全长hHSF相比,hHSF1-66(缺失3个氨基酸)对人PMN最大趋化活性(CI)(50 nmol/L)没有明显差异,hHSF1-59(缺失10个氨基酸)和hHSF1-53(缺失16个氨基酸,α螺旋完全缺失)最大趋化活性分别下降34.3%和70.5%。结论hHSF C末端结构,特别是α螺旋结构对维持和稳定hHSF的空间构象起着重要作用。
- 罗丝杨克恭刘长征邓艳春苏林孔燕陈松森
- 关键词:趋化活性
- 噬菌体表面展示文库筛选人干细胞因子模拟肽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文库筛选具有人干细胞因子(hSCF)生物学活性的模拟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从噬菌体环七肽库和十二肽库筛选与重组hSCF受体(rc-kit/Ig1-3)有较高亲和力的噬菌体克隆,提取噬菌体单链DNA进行序列测定,根据序列测定结果合成阳性小肽,四甲基偶氮噻唑盐(MTT)法检测合成小肽刺激UT-7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经3轮筛选获得11个来源于环七肽库和8个来源于十二肽库与rc-kit/Ig1-3结合活性较高的噬菌体克隆,DNA测序结果显示环七肽库筛选到1个共有序列DPSPHTH,十二肽库没有筛选到共有序列。序列比对分析显示,这些小肽与hSCF没有同源序列。MTT法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4个小肽均能促进UT-7细胞增殖,其中CE16和LE20刺激效果明显。结论获得4个具有较高hSCF生物学活性的模拟肽。
- 苏林孔燕刘长征杨克恭陈松森
- 关键词:人干细胞因子模拟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ULBP4原核表达、生物学功能鉴定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鉴定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ULBP4重组蛋白,并制备其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Ab),为γδT细胞对ULBP4的识别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ULBP4的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用RT-PCR方法从HO-8910细胞中扩增得到ULBP4片段,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2b(+)/ULBP4(前225aa胞外段),在Rosetta-gamiTMB(DE3)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且主要位于包含体中,经纯化透析复性后,分析其对NK细胞IFN-γ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以ULBP4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常规融合,依次经HAT选择培养、间接ELISA法、克隆化培养、荧光免疫检测和流式细胞术以及Western blot筛选和鉴定抗ULBP4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构建了pET22b(+)/ULBP4(225aa)原核表达体系,并检测到重组蛋白的有效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可以刺激NK细胞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此外,还获得了4株可稳定分泌抗人ULBP4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结论:成功地构建并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ULBP4,为γδT细胞的识别机制研究建立抗原制备平台,同时所制备的抗人ULBP4 mAb,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曹伟郝志勇郗雪艳孔燕马驰崔莲仙何维
- 关键词:NKG2DIFN-Γ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