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菲

作品数:42 被引量:241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13篇烧伤
  • 11篇瘢痕
  • 8篇生物膜
  • 8篇杆菌
  • 8篇不动杆菌
  • 7篇增生
  • 7篇增生性瘢痕
  • 7篇纤维细胞
  • 7篇成纤维细胞
  • 7篇创面
  • 6篇糖基化
  • 6篇糖基化终末产...
  • 6篇终末产物
  • 5篇愈合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细菌
  • 5篇膜形成
  • 5篇鲍氏不动杆菌

机构

  • 41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2篇宋菲
  • 23篇陆树良
  • 15篇向军
  • 15篇董叫云
  • 13篇郇京宁
  • 12篇刘英开
  • 11篇青春
  • 10篇王西樵
  • 9篇孙珍
  • 8篇嵇晓芸
  • 7篇原博
  • 7篇牛轶雯
  • 7篇田鸣
  • 6篇金曙雯
  • 6篇曹晓赞
  • 5篇王志勇
  • 5篇姜育智
  • 4篇花兰女
  • 3篇韦俊
  • 3篇韩立中

传媒

  • 13篇中华烧伤杂志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华损伤与修...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2010年第...
  • 1篇第八届全国烧...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伤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内细菌的影响
目的:观察烧伤临床常用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浮游菌及生物膜内菌的抗菌活性,探讨氨溴索与烧伤临床外用药协同作用下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内细菌的影响。方法:1、烧伤外用药对浮游状态下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稀释法测定醋酸磺胺米隆...
黄晓琴向军宋菲郇京宁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出瘢痕组织剪碎,检测伊文思蓝光密度值。结果电镜观察可见:与正常皮肤微血管比较,瘢痕演变过程中微血管管腔逐渐狭小,基底膜逐渐增厚。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构大致接近正常。伊文思蓝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皮肤通透性相比(0.85±0.21),早期和增生期瘢痕通透性逐步降低(0.63±0.16、0.38±0.08),消退期达到最低(0.13±0.04),成熟期有所升高(0.68±0.12)。结论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逐渐降低,可能引起瘢痕组织逐步加重的缺血缺氧改变。
王西樵宋菲陈雪莲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通透性
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生物学行为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瘢痕切除植皮手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及剩余的正常皮肤标本,H-E染色观察正常皮肤与瘢痕组织胶原结节及非结节区域的组织形态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皮肤与瘢痕组织中Ki67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 uscle actin,α-SM A)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非胶原结节区域相比,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中可见大量Fb,Ki67及α-SMA阳性表达的Fb亦主要分布于胶原结节区域。结论胶原结节处Fb增殖活跃,并大量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MFB的大量存在提示局部组织处于高张力水平,后者可能是导致Fb功能活跃、大量存在从而形成胶原结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林炜栋刘伟伟江万里钱雄宋菲刘英开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Α-SMA
烧伤创面常用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内菌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常用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 AB)游离菌及生物膜内菌的抗菌活性,以及协同应用氨溴索对AB生物膜内菌的影响。 方法11株AB均分离白2005年8月-2007年4月笔者单位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呼吸道和血液标本(1)稀释法测定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醋酸氯己定溶液对AB游离菌(敏感株、标准株、耐药株)的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2)以LB或TSB培养液培养AB 12、24、48 h形成生物膜,采用MBC的上述2种外用药分别处理30 min(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以不加外用药处理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厚度,计算生物膜内活菌比例。将每个外用药组生物膜混匀并接种于LB培养皿,观察有无细菌生长。(3)另以LB培养液培养AB 48 h形成生物膜,采用MBC的上述2种外用药单独(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及分别联合终浓度3. 75 mg/mL氨溴索溶液(氨溴索+磺胺米隆组和氨溴索+氯己定组)处理30 min,以不加任何药物处理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组,噻唑蓝法检测生物膜内菌增殖情况(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1)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醋酸氧己定溶液对AB游离菌的MIC分别为25. 00、0.03 mg/mL,且每种药物的MIC和MBC相同。(2)各组耐药株生 物膜厚度于多数时相点大于敏感株。与对照组比较,2个外用药组各时相点下3种菌株生物膜厚度及膜内活菌比例均有所降低。各外用药组生物膜培养均可见大量细菌生长。(3)对照组耐药株吸光度值为0. 776 +0. 071,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耐药株吸光度值分别为0.625±0.063、0.420±0.068;氨溴索+磺胺米隆组、氨溴索+氯己定组耐药株吸光度值分别为0. 174±0.089、0.178±0.044,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 823、16. 009,P值均为0.000)和对应的单独用药组�
黄晓琴向军宋菲郇京宁
关键词:烧伤鲍氏不动杆菌氯己定氨溴索生物膜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的变化。方法·选择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分为早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每组8例。术前进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正常皮肤作对照。术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进行CD34和HIF-1检测。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经皮氧分压检测发现:与正常皮肤氧分压[(75.3±10.1)mmHg]相比,瘢痕早期氧分压开始降低[(51.2±8.3)mmHg,P=0.037],增生期进一步降低[(30.2±6.1)mmHg,P=0.026],消退期最低[(6.9±2.1)mmHg,P=0.011],成熟期基本回复正常[(71.1±9.6)mmHg,P=0.080]。H-E染色发现:正常皮肤具少量微血管,瘢痕早期微血管逐渐增多,在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大部分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基本正常。CD34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微血管这种形态和数量的变化。HIF-1检测发现:正常皮肤HIF-1表达低,瘢痕早期显著升高,在增生期进一步升高,而在消退期则显著下降,成熟期几乎回复正常。结果·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变化与瘢痕的病理改变相互关联,而HIF-1可能介导了其中的作用。
宋菲刘英开王西樵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氧分压HIF-1
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王西樵刘英开宋菲徐连菊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内皮抑素微血管
变性胶原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确定合适的胶原变性温度,研究热变性后胶原纤维排列及三维凝胶性质的改变,比较胶原变性后不同培养环境成纤维细胞形态差异,以建立变性胶原一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方法I型胶原蛋白溶液在不同温度作用后通过蛋白质圆二色光谱仪分析胶原分子二级结构改变。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胶原变性后纤维结构的改变。制备不同种类三维胶原凝胶并通过气相压力仪检测胶原凝胶断裂模量。将变性后的胶原进行二维包被和三维胶原凝胶制作,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不同培养环境下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温度达到50℃时,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二维胶原包被时可见胶原纤维凝集成团,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在变性胶原存在环境中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均有显著改变。结论经50%作用后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I型胶原包被及三维凝胶模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明显不同,可作为变性胶原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体外模型。
苏荣家王志勇刘英开原博王西樵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韦俊
关键词:烧伤胶原I型凝胶类
猪皮肤脂肪穹隆结构破坏后纤维化情况
2015年
目的观察破坏猪皮肤脂肪穹隆结构后其皮肤纤维化的情况。方法取4只雌性杜洛克猪,由具有丰富临床取皮经验的医师用辊轴取皮刀在每只猪背部脊椎两侧共切取4块5cm×5cm大小仅一边带蒂的中厚皮片,设为真皮浅层组;同法继续在创面内切取5cm×5cm大小、厚度约1.5mm的带蒂组织片,设为脂肪穹隆组。切取完成即刻,将2组皮片原位回植。术后7、14、21d,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取5个创面,观察术区大体情况。于前述时相点观察大体情况后取相应术区中央深至深筋膜组织,部分行HE染色,观察2组皮片切割处胶原纤维分布并测量纤维化宽度;部分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2组皮片切割处Ⅰ、Ⅲ型胶原纤维分布。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7d创缘有少量结痂,术后14d创面均愈合,术后21d术区可见少量毛发生长。HE染色显示,术后各时相点术区真皮浅层及真皮与脂肪穹隆交界处可见明显切割痕迹,真皮浅层组和脂肪穹隆组皮片切割处均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且均平行规整排列。术后7、14、21d,真皮浅层组皮片切割处纤维化宽度分别为(251±31)、(240±37)、(342±69)μm,与脂肪穹隆组的(239±36)、(286±61)、(332±28)μm接近(t值分别为0.750、-1.971、0.375,P值均大于0.05)。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术后各时相点真皮浅层组和脂肪穹隆组皮片切割处均可见大量Ⅲ型胶原纤维与少量Ⅰ型胶原纤维平行排列。
余小平康雨田左衍海刘传波叶俊娜原博嵇晓芸宋菲姜育智肖玉瑞金曙雯陆树良
关键词:皮肤纤维化真皮
严重烫伤后冬眠疗法调节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冬眠疗法对严重烫伤后大鼠肝组织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 GR-Hsp90-Hsp70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烫伤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清洁级 SD 雄性大鼠,造成 98℃18s 水浴烫伤,构建严重烫伤动物模...
青春陈长宝陆树良董叫云宋菲张勤廖镇江
文献传递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趋势和同源性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监测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趋势和同源性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2月、2010年6-9月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血液和静脉导管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26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该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13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用重复序列PCR法检测基因分型.对细菌耐药率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1)26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多药耐药菌株16株、泛耐药菌株9株,菌株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高达90.0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42.31%(11/26).26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1%~100.00%,χ2=97.371,P<0.05).(2)26株鲍氏不动杆菌共分为7个基因型:A型17株,B型3株,C型2株,D、E、F、G型各1株.17株A型菌株中,2008、2009年各1株,2010年15株;创面来源11株、血液和静脉导管来源共6株.结论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年来存在鲍氏不动杆菌同一克隆株A型的流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呈多药耐药或泛耐药趋势.目前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孙珍向军宋菲郇京宁
关键词:烧伤鲍氏不动杆菌基因型抗菌药抗药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