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小刚

作品数:11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4篇农作
  • 4篇农作区
  • 4篇小麦
  • 3篇冬小麦
  • 3篇玉米
  • 3篇耕作
  • 2篇氮肥
  • 2篇需水
  • 2篇需水量
  • 2篇玉米生产
  • 2篇生长度日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土壤
  • 2篇气候变化背景
  • 2篇作物
  • 2篇秸秆
  • 2篇华北平原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1篇尹小刚
  • 10篇陈阜
  • 8篇文新亚
  • 7篇张海林
  • 5篇王猛
  • 4篇褚庆全
  • 3篇王占彪
  • 1篇刘武仁
  • 1篇赵鑫
  • 1篇唐海明
  • 1篇孔箐锌
  • 1篇郑洪兵
  • 1篇曾昭海
  • 1篇殷鹏飞
  • 1篇田家瑞
  • 1篇崔思远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0年东北农作区春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春小麦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和灌溉需要量(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ETaw),以及典型站点春小麦的灌溉需求指数(Irrigation demand index,ID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日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平均太阳辐射及作物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小麦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要量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均表现为西多东少。50年来春小麦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下降主要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期灌溉需要量下降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地区略有增加,长白山地区多年保持平稳。
姜雨林尹小刚王猛文新亚田家瑞胡惠杰陈阜
关键词:春小麦太阳辐射作物需水量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44
2015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研究作物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7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在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降水量及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期GDD、HDD均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递增趋势,降水量呈东南-西北递减趋势。华北平原夏玉米在全生育期GDD倾向率、HDD倾向率、降水量倾向率分别为8.14℃·d·10a-1、-2.45℃·d·10a-1、-10.75 mm·10a-1。华北北部GDD在营养生长期呈递减趋势,在并进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呈递增趋势,而华北南部GDD变化趋势与之相反;HDD在各生育期均呈现北部递增,南部递减趋势。降水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北部降低,南部增加趋势。因此,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华北北部地区夏玉米生产高温风险与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而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南部等华北南部地区高温风险与干旱风险呈降低趋势。
王占彪王猛尹小刚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陈阜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生长度日气候倾向率
我国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初探——以“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建设高水平的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拓宽国际视野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国际课程"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为例,重点阐述了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背景、实施方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升我国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尹小刚曾昭海张海林陈阜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教育
东北地区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41
2015年
极端高温是制约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内日最高温度大于30℃的积温(AT)和日最高温度大于30℃的天数(AD)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极端高温对东北农作区不同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应对高温的对策.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农作区玉米生育期内温度显著升高,开花期(花前花后20 d)最高温度明显大于其他生育时期,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播种到开花前11 d)、花期和生育后期(开花后11 d到收获)4个时期日最高温度的气候趋向率分别为0.16、0.14、0.06和0.23℃·10 a-1.近50年东北农作区玉米全生育期AT明显增加,西南部地区的AT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营养生长期AT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时期.玉米全生育期AD明显增加,高值区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生育后期的AD的增加趋势大于其他两个生育时期.东北农作区玉米生育期内极端高温显著影响玉米生产,其中营养生长期的极端高温对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十分显著,松辽平原地区玉米生产的高温风险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优化作物布局,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玉米生产管理措施,构建防灾减灾玉米生产体系是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应对高温风险的有效措施.
尹小刚王猛孔箐锌王占彪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极端高温
近5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王占彪王猛尹小刚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陈阜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生长度日降雨量
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气候干旱变化的土壤耕作技术被引量:11
2012年
近30a松辽平原中部地区气候变化显著,该地区玉米生产干旱风险增加。论文利用四平、长春等7个站点的逐日气候数据,分析了近30a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玉米季(5-9月)气候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该地区玉米季降雨量呈现减少趋势,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玉米季干旱风险加剧,近10a发生频率为60%,增加幅度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该文从土壤耕作技术应对角度分析了免耕(NT)、旋耕(RT)、翻耕(CT)和宽窄行(DL)等技术对土壤蓄水能力、透水性和紧实度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耕层结构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技术下玉米产量差异,分析了土壤耕作措施对气候干旱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以免耕和宽窄行技术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干旱气候最为合理的土壤耕作技术,对于减小该地区玉米季干旱风险,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尹小刚刘武仁郑洪兵张海林褚庆全文新亚殷鹏飞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土壤耕作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玉米生产的干旱风险与适应对策
干旱是限制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定量评价玉米不同生育期内干旱风险对于制定玉米生产应对干旱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明确东北农作区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干旱风险的基础上,基于农户问卷定量评价了不同适应技术应对干旱的...
尹小刚
关键词:玉米气候变化
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氮渗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翻耕秸秆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种耕作处理,重复3次。使用定水头法分层测定0~80cm土壤导水率,测定分析各处理80cm处土壤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NT0~80cm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CT提高了63.14%,NT铵态氮、硝态氮渗漏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措施使早稻耕作覆水初期渗漏水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从全年淋失总量估算结果来看,各处理铵态氮渗漏量约是硝态氮的2倍。总之,相对于耕作处理,免耕会使氮素淋失量增加,而长期淹水条件下稻田铵态氮渗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崔思远尹小刚陈阜唐海明李锋张海林
关键词:秸秆饱和导水率保护性耕作
气候变化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变化特征,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内有效降雨量、需水量(ETc)与缺水量(W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花前有效降雨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花后有效降雨呈下降趋势,大豆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在大豆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长白山区的有效降雨量均高于其他亚区。全区大豆全生育期50年平均需水量为398.29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全区大豆播种-出苗阶段需水量多年来保持稳定,平均为27.36mm,其分布呈北部及中部多、南部少。全区大豆出苗-开花阶段平均需水量为130.90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南多北少,全区大豆开花-成熟阶段平均需水量为240.03mm,呈上升趋势,其分布呈中部多、南北少。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内缺水量为正值,其中松辽平原区大豆缺水量值最大。如果不考虑灌溉,研究区域有效降雨不能满足大豆的需水,有条件的地区,应适时补充灌溉,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
胡惠杰王猛尹小刚姜雨林文新亚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豆需水量缺水量
一种冬小麦夏花生轮作氮肥高效利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小麦夏花生轮作氮肥高效利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冬小麦收获后,将小麦残留在地面以上的秸秆粉碎并均匀散布于地表,一次性施加花生所需磷肥钾肥,首次施加氮肥,之后播种花生;步骤2、在花生结荚时二次追...
尹小刚黄文海陈阜文新亚杨雨豪邹军郑浩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