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志晗

作品数:21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化学工程
  • 7篇生物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克拉维酸
  • 13篇链霉菌
  • 13篇棒状链霉菌
  • 6篇基因
  • 5篇突变
  • 3篇益生菌
  • 3篇质粒
  • 3篇发酵液
  • 2篇原生质
  • 2篇原生质体
  • 2篇质体
  • 2篇转氨酶
  • 2篇扩增
  • 2篇基因缺失
  • 2篇基因突变
  • 2篇PCR
  • 2篇LAT
  • 1篇冻干
  • 1篇冻干保护剂
  • 1篇对虾

机构

  • 15篇天津科技大学
  • 7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左志晗
  • 13篇王艳萍
  • 5篇张阳
  • 4篇韩英素
  • 3篇郭金体
  • 3篇孙金生
  • 2篇白小佳
  • 2篇赵海龙
  • 2篇高辉
  • 2篇金守光
  • 2篇郑津辉
  • 2篇张建
  • 1篇崔艳艳
  • 1篇张晶晶
  • 1篇王涛
  • 1篇刘逸尘
  • 1篇李颖宪
  • 1篇林伟利
  • 1篇张亦陈
  • 1篇于国营

传媒

  • 6篇食品与发酵工...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第一届全国化...
  • 1篇中国食品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克拉维酸的棒状链霉菌突变株的选育被引量:9
2007年
以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B7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育种,采用琼脂块法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选育出2株甘油耐受性正向突变株S.clavuligerus B71—14和S.clavuligerus B71-49,在摇瓶条件下,其克拉维酸产量与出发菌株S.davuligerus B71相比,分别提高了90.6%和88.8%,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王艳萍张永生张阳左志晗
关键词:棒状链霉菌紫外诱变克拉维酸
PCR-寻靶体系构建棒状链霉菌lat基因插入突变的重组质粒pELA
2007年
本实验将PCR所得的1.8kb的lat基因片段插入到pUCm-T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得到重组质粒pUCm-T-lat,经EcoRI-HindⅢ双酶切后得到lat基因片段,与经同样双酶切的穿梭质粒pGH112进行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GH112-lat。将其电转至大肠杆菌E.coli BW25113/pIJ790中得到E.coli BW25113/pIJ790/pGH112-lat。同时,根据棒状链霉菌lat基因的序列及质粒pIJ77(3 pIJ773为可提供阿泊拉抗性的模板质粒)中阿泊拉抗性基因(aac(3)iv)的序列设计一对长59nt及58nt的引物,两引物分别含有20nt及19nt的阿泊拉抗性基因的互补序列和39nt的lat基因两端的互补序列,以质粒pIJ773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的产物为两端带有lat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的阿泊拉抗性基因,将此PCR产物称为阿泊拉抗性框,将此阿泊拉抗性框电转至E.coli BW25113/pIJ790/pGH112-lat转化子中。在质粒pIJ790的作用下,阿泊拉抗性框中两端的lat基因同源序列与pGH112-lat中的野生型lat基因发生同源双交换,使得阿泊拉抗性框插入lat基因中,得到lat基因中插入阿泊拉抗性基因(lat::apr)的重组质粒pELA。该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构建棒状链霉菌lat基因插入阻断的突变株,从而实现克拉维酸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初步基础。
左志晗王艳萍
关键词: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LAT重组质粒
棒状链霉菌lat基因缺失的质粒、衍生物及其构建方法
棒状链霉菌lat基因缺失的质粒、衍生物及其构建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涉及棒状链霉菌编码赖氨酸ε-转氨酶lat基因的PCR体外扩增引物及lat基因缺失的质粒、衍生物及其构建方法。本发明设计了上下游引物,实现lat基因的体外大...
王艳萍左志晗金守光
文献传递
克拉维酸的检测及棒状链霉菌lat基因的克隆与突变
克拉维酸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一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β-内酰胺类物质产生菌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的代谢产物。克拉维酸因其广泛的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可观的经...
左志晗
关键词:克拉维酸棒状链霉菌原生质体
文献传递
发酵液中克拉维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正> 克拉维酸是Brown等人发现的棒状链霉菌代谢产物,故又名棒酸。它是第一个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抗菌作用微弱,但是具有较好的抑酶作用,可增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稳定性,提高其疗效,临床上用于呼吸...
左志晗韩英素张建于国营高辉王艳萍
文献传递
PCR-Targeting体系构建棒状链霉菌基因突变株被引量:1
2013年
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克拉维酸。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rgeting体系构建棒状链霉菌突变株是获得克拉维酸高产菌株的又一可行方法。采用该体系对棒状链霉菌的lat基因进行了敲除,获得了没有抗性标记的lat基因被敲除的突变株S.clavuligerus lat::scar,其克拉维酸产量是出发菌株的2.8倍。由于最终构建的突变株没有抗性标记,因此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突变棒状链霉菌的其他基因,实现用一种抗性标记突变同一菌株不同基因的目的,为链霉菌的基因突变提供了又一种有效的方法。
左志晗郑津辉赵海龙李玉珊
关键词:棒状链霉菌突变克拉维酸
claR基因的扩增对棒状链霉菌棒酸合成的影响
2012年
从棒状链霉菌中克隆对克拉维酸具有正调控作用的基因claR。构建了claR的重组质粒pSET152-claR,通过接合转移将重组质粒pSET152-claR转入了野生型S.clavuligerus中,通过pSET152-claR中的attP位点整个质粒插入到S.clavuligerus基因组中的attB位点,实现了S.clavuligerus基因组DNA中增加一个拷贝claR基因的目的,所得突变株S.clavuligerus∷claR通过发酵培养,HPLC检测克拉维酸产量为原产量的1.86倍。
左志晗赵海龙
关键词:克拉维酸棒状链霉菌
增加ccaR基因剂量提高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产量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CcaR蛋白对棒状链霉菌(S.clavuligerus)中克拉维酸的合成具有正调控作用,由ccaR基因编码。PCR获得包含ccaR完整基因及其上下游一定区域的扩增产物,构建重组质粒pSET152-ccaR并转化大肠杆菌ET12567/pUZ8002后,通过属间接合转移至棒状链霉菌B71-14中。pSET152含有attP位点,可以与链霉菌基因组中的attB位点特异性同源整合,将重组质粒pSET152-ccaR携带的ccaR插入到S.clavuligerusB71-14染色体中的attB位点,实现了在S.clavuligerusB71-14基因组中增加一个拷贝ccaR基因的目的,所得的突变株S.clavuligerusB71-14:ccaR产酸量可达821.92 mg/L,是出发菌株的1.54倍。
白小佳左志晗王艳萍
关键词: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
棒状链霉菌中lat基因的突变及其对克拉维酸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以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 NRRL3585的染色体为模板扩增得到1条1.77kb的lat基因片段,并将其用于构建重组质粒pKCLES。将pKCLES由E.coli ET12567接合转移至S.clavuligerus中。重组质粒pKCLES与S.clavuligerus染色体中野生型lat基因发生同源交换,从而获得了带有阿泊拉抗性的突变菌株。对S.clavuligerus NRRL3585以及lat突变菌株的基因组进行PCR验证,且测定了这2种菌株的产头酶素C的能力。结果均表明,突变菌株中的lat基因中插入了含有阿泊拉抗性的pKC1139片段而遭到了破坏。另外,以HPLC法测定了这2种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72h和96h)下的克拉维酸的产量,结果显示,lat突变菌株的克拉维酸产量最高能达到其原始菌株的2.3倍。
王艳萍崔艳艳左志晗郭金体张阳
关键词: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基因突变
鱼用降肝脂益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2024年
为了获得具有预防及缓解鱼类脂肪肝作用的益生菌,以从半滑舌鳎肠道中分离出的13株水产动物肠道菌为实验菌株,通过体外产胆盐水解酶能力检测,获得产胆盐水解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将13株菌株进行斑马鱼的饲喂与浸浴实验,测定斑马鱼的体质量和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并进行肝脏油红O染色切片观察,对于可高效降解斑马鱼肝脏脂肪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菌株ND-1和U3的产胆盐水解酶能力最强,其次是菌株SC-03和YA6.菌株ND-1和YA6的胆固醇去除率分别为89.76%和89.69%;菌株M4和U3的胆固醇去除率分别为80.26%和76.39%.菌株YZ-02、U2、SC-04和ND-1可以减轻斑马鱼的体质量,菌株SC-01、YZ-02、U3和SH-1可以降低斑马鱼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含量,菌株YZ-01、ND-1和U3可有效缓解斑马鱼肝脏中脂滴的沉积.综合来看,菌株U3和ND-1对斑马鱼肝脏脂肪肝的降脂效果最好,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ND-1可与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strain Y15,JX134628)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菌株U3能够与鼠李糖乳酸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strain 5681,MT463591)聚为一支,置信度为98%.
刘洪瑞王涛孙家塍张晓月孙金生左志晗
关键词:降脂益生菌斑马鱼脂肪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