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曲布嫫 作品数:58 被引量:802 H指数:17 供职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丝绸之路”作为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系列项目的实践价值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着建设全球和平的使命在其主管的平行领域竭力开展文化间对话,以“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对话之路”为发端,并将承载文化“相遇”的“道路”或“路线”作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文化间对...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记忆 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下) 被引量:10 2005年 “克智”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史诗演述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这些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表演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然而,在诺苏彝族史诗的研究中,基于表演传统的观察与记录很少得到重视,同时在创作、表演与传承的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上,则深深地打上了一道“集体性”的印记,因而对史诗演述人及其群体的关注也几乎在“集体性”的强调中被人们淡忘了。那么,在田野研究中重新揭示文本背后的活形态史诗传统,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取决于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否让传承人这一创造性主体从文本阐释的历史封尘中凸现出来,能否给予这一特定的史诗演述人群体以公允而客观的评价。本文的第三部分着重追踪两代史诗演述人群体的主体性角色、历史风采与现实状况,并在表演环节上来讨论演述人的传承问题与史诗异文研究的某些学理性关联。 巴莫曲布嫫“家乡民俗学”众人谈 2024年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的情况,并试图从一个新视角来反思和探讨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参照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总结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家乡研究潮流并结合自己在家乡进行田野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学的家乡研究在学术史上的表现及其优劣得失等问题。 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陈连山 陈岗龙 杨利慧 万建中 林继富 王卫华 江帆 刘晓春 张士闪 郑土有 毛巧晖 张勃 安德明关键词:中国民俗学 青年论坛 学术现象 田野研究 学术史 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7 2023年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的发展进程中,名录列入机制(申遗)和定期报告制度(履约)已成为并行不悖的国际合作双轨制。前者为所有缔约国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平台,以利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深化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后者是政府间委员会和缔约国对实施该公约的成果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跟踪监测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这一双向循环的合作机制同时成为缔约国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始终将申遗工作视为履约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并将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整合到参与国际合作的基线行动中,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为保护人类共同遗产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也为推动形成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大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聚了内生动力。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可持续发展 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被引量:12 2021年 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叙事阐释,进而聚焦联合国系统先后推动的全球性发展议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层面对文化治理领域形成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从发展领域观察文化政策如何对接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以期为国家文化治理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横向对接《2030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厘清基本来路与前行方向。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文化多样性 文化遗产保护 可持续发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实践之谫议 被引量:9 2023年 2023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将“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与此同时,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相关行动方正在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在此背景下,回顾非遗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实践,结合20年来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考量推动形成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大格局的现实挑战,以问题导向把握中国新发展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关键行动领域的有机衔接,进而围绕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实践、性别平等、粮食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优先行动领域,针对当下乃至今后如何通过部门间的协同增效工作机制切实开展遗产项目的履约实践提出对策性分析,以探索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的整体方法、前行方向和路径选择。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 被引量:17 2008年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彝族 口头传统 书写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被引量:10 2020年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机构推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说明“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的基本定位;进而参照委员会决定和审查机构推荐意见对该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关键评价,讨论申遗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对接,兼议中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境可持续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机制鸟瞰——以2003年《公约》名录体系的发展现状为中心 被引量:7 2022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提供了相关的法理依据、目标基线和行动框架;作为实施该《公约》的《操作指南》,则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中逐步细化为可资实操的一整套原则、标准和程序,为各缔约国根据自身国情开展申遗实践制定了共同行动的准则和路线图。由此得以建立并在曲折中不断演进的《公约》三重名录体系一直保有并不相同却互为关联的具体目标,通过13个周期的申报—审查—评审工作累积了丰富的案例、经验乃至教训,进而触发并推动了名录列入机制的全球反思进程(2019—2022年)。考察《公约》名录体系的发展现状,当有助于在认识论层面厘清申遗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观念误区,也有利于在实践论层面矫正保护工作中反复出现的诸多横向问题。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学伦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9 2016年 说到民俗学伦理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1999年8月在芬兰图尔库参加第五届民俗学者暑期学校的课程培训,其中的第四工作坊专门致力于“民俗学研究伦理”(Folkloristie Research Ethicso印度学者萨迪哈纳·奈沙尼(SadhanaNaithani)将该工作坊的有关讨论抽绎为一个非常直观的关系图,后来我在研究生田野调查的课程教学中也使用过这个图。 巴莫曲布嫫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俗学者 伦理原则 民俗学研究 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