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平

作品数:51 被引量:54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生物学
  • 24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5篇植物
  • 24篇杜鹃
  • 19篇杜鹃花
  • 14篇杜鹃花属
  • 10篇杜鹃花属植物
  • 8篇育性
  • 7篇可育性
  • 6篇杂交
  • 4篇亚高山
  • 4篇植物园
  • 4篇华西亚高山植...
  • 4篇高山植物
  • 3篇杜鹃属
  • 3篇珍稀
  • 3篇适应性
  • 3篇亲和性
  • 3篇群落
  • 3篇种间
  • 3篇种间杂交
  • 3篇可交配性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植...
  • 15篇四川省自然资...
  • 4篇四川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中药学...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国家花卉工程...

作者

  • 51篇庄平
  • 8篇吴荭
  • 6篇邵慧敏
  • 5篇冯正波
  • 5篇张超
  • 4篇白洁
  • 3篇靳昌伟
  • 3篇杨一川
  • 3篇王飞
  • 3篇邬家林
  • 3篇刘仁英
  • 2篇苗永美
  • 2篇黄明远
  • 2篇高贤明
  • 2篇田萍
  • 2篇简兴
  • 2篇郑元润
  • 2篇王永清
  • 2篇陈放
  • 1篇李守丽

传媒

  • 13篇广西植物
  • 5篇生物多样性
  • 5篇植物杂志
  • 5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四川林业科技
  • 2篇资源开发与保...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中草药
  • 1篇园艺学报
  • 1篇四川果树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第十届全国生...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6
  • 2篇1994
  • 3篇1993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树杜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选用大树杜鹃试管苗的带芽茎段进行离体培养,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并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从中选出了大树杜鹃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建立起了大树杜鹃离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TDZ是适合大树杜鹃离体培养的细胞分裂素,带芽茎段增殖培养基为WPM+TDZ0.40mg/L+IBA0.05mg/L;壮苗培养为WPM+TDZ0~0.10mg/L+IBA0.40mg/L+AC0.20%或者TDZ0.10~0.20mg/L+NAA0.20mg/L+AC0.20~0.40%;生根培养:WPM+糖15g/L+IBA1.50mg/L+NAA1.50mg/L+AC0.20%。
苗永美王永清庄平简兴
关键词:杜鹃TDZ活性炭
峨眉山资源植物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按资源植物的用途与相似有机化学物质类群,将峨眉山资源植物分为5大类11小类。统计表明,绝对数量最高的大类资源植物依次为药用植物、园林植物和食用植物,而药用植物、芳香植物在我国同类资源中占较大的相对比重;绝对数量最高的小类资源植物依次为纤维、鞣质、油脂与蛋白植物资源种类,而淀粉、维生素与色素资源种类比重达到或超过全国同类资源植物数量的1/2。峨眉山资源植物的特点是:种类丰富,蓄积量小;珍稀度高,特有性强;品类齐全,潜力巨大。围绕峨眉山资源植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立长效的科技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编目与监测水平,建立"峨眉山植物园",逐步树立"峨眉山"资源植物品牌等建议。
吴荭庄平张超邵慧敏
关键词:资源植物
墨兰生态适应性初探
1988年
墨兰(Cymbidium Sinense(Andr)willd)为兰中珍品,深受历代艺兰者庞爱。在我国,原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诸省。吴应详认为峨眉山亦产墨兰,但迄今尚未获得任何直接的证据,因此学者们多持怀疑观点。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考查墨兰对峨眉山生态环境的反映,探索其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可能性,解决墨兰养艺实践和认识分布理论上的有关问题。
庄平杨一川刘仁英
关键词:CYMBIDIUM生态环境兰科植物生长发育南亚热带
美容杜鹃花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标准谱库检索对由水蒸气蒸馏法获得的美容杜鹃(Rhododendron calophytum Franch.)花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总离子流色谱图的面积归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美容杜鹃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69.07%.所鉴定的组分与文献报道的杜鹃属其它种类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有明显不同,首次从杜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芳樟醇.除芳樟醇(Linalool,8.06%)外,其它一些主要成分有N-苯基-1-萘胺(1-naphthalenamine,n-phenyl)11.41%、亚麻酸甲酯(Linolenic acid,methyl ester)6.00%、棕榈酸(Palmitic acid Linalool)8.06%5.68%、1-辛烯-3-醇(1-octen-3-ol)5.4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4.87%、正二十一烷(Heneicosane)2.75%、1-壬烯-3-醇(1-nonen-3-ol)2.71%、α-松油醇(α-Terpineol)1.54%.
田萍付先龙庄平白洁陈放
关键词: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芳樟醇
珍稀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报导了70种珍稀植物在峨眉山低海拔区域内的物候节律及部份种类的生长发育动态规律,并初步探讨了植物地理分布、遗传属性。
吴荭庄平刘红英周凤鸣
关键词:珍稀植物生物学特性
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分布型及其成因的探讨被引量:31
2012年
依据植物分类学和地理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从中国东部到西端喜玛拉雅杜鹃花类群分布及其现代与历史环境变化和规律,在已有的3个亚属级分布型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由7组和49亚组构成的11个杜鹃花属组与亚组级分布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布型体系展示了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在我国东部到西端的4个基本地理单元的分布面貌,尤其是展示了以杜鹃花亚属和常绿杜鹃亚属为主的不同大小、不同性质与不同进化程度的亚组级单位在上述分布体系中的位置与数量分布,从而揭示了我国东西向地形阶地由低到高和新生代以来生物地史由较稳定区到巨变区延展变化对杜鹃花属类群分布格局带来的巨大影响。指出,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组与亚组级中的大类群、较广布群、原始群和常绿杜鹃类群的分布区或集中分布区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东;反之,小类群、狭域与特有群、进化类群和有鳞类群的分布区或分布重心偏向(狭义)横断山及其以西。川西山地、狭义横断山、喜玛拉雅山既是杜鹃花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某些类群扩散、迁移的地理屏障,对我国现代杜鹃花分布区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东西向的地理环境变化是我国杜鹃花植物属下类群及其分布型变化的主轴。
庄平
关键词:杜鹃花属
川西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及其分布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较原始类群多、较高分类等级多、大类群多并与我国东部和狭义横断山联系较广泛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低;而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的藏东南地区具有较进化类群多、较低分类等级多、小类群多、特化强烈并主要与狭义横断山有较密切联系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高,且两地间近缘类群垂直替代现象明显。有关特征和现象与白垩纪晚期杜鹃花属起源地的温润气候、第三纪渐新世前后高原漫长的渐进抬升和第四纪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多次冰川的进退等三个地质历史节点和事件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对应。从而揭示了在共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背景下,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由东至西的趋异化过程与性质,并据此提出了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喜玛拉雅这个现代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内,可勾勒出三块具有明显分异的核心分布区,即川西—滇东北区、滇西北—滇西区、藏东南—藏南区。
庄平王飞邵慧敏
关键词:藏东南分布型杜鹃花属
杜鹃花的春寒伤害被引量:1
2002年
庄平靳昌伟
关键词:寒害杜鹃花
杜鹃属植物迁地保育适应性评价被引量:20
2012年
适应性评价是衡量植物迁地保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采用生长发育、抗逆性与繁殖能力指标,作者评价和研究了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位于四川都江堰海拔1,800m的龙池基地的中国产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中5亚属7组33亚组172种(含17亚种或变种)的迁地保育适应性,计246种次,每种次5-20个个体。结果表明:(1)杜鹃属植物对于保育地的适应性与其区系地理的同质性、海拔的接近度、类群的进化程度和关键功能性状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2)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分布的杜鹃属植物的适应性优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3)与保育地海拔愈接近的类群及种类其适应性愈高,由较高海拔向较低海拔的引种适应性高于反向引种;(4)杜鹃属中的原始类群及以我国东部分布为主的中等进化程度类群的适应性明显高于进化类群,尤其高于向西分化的高山杜鹃类群;(5)具有叶片大型化、无毛或少毛、少鳞片等关键功能性状的杜鹃类群及其种类,更适宜阴湿与低辐射环境。结果表明,有关适应性理论能解释杜鹃属迁地保育适应性,但也有局限性。
庄平郑元润邵慧敏王飞
杜鹃花属植物的可育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9年
结合作者近年来的工作,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可育性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旨在为相关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1)杜鹃花属的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和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中存在多倍化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物种有多种倍性。(2)在自然授粉条件下,除了常见种内杂交及自交情形外,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subgen. Tsutsusi)内种间杂交十分普遍,也有跨亚组之间的自然杂交案例。(3)杜鹃花属植物中自交亲和(self compatibility, SC)与自交不亲和(self incompatibility,SI)现象并存,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兼具自交败育到高可育性的所有类型,而在映山红亚属与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中自交不亲和现象则更为常见。通常自交被认为是杜鹃花物种的被动适应,但对于一些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分布的局域种而言,则可能是一种主动响应。(4)不同分类等级(亚属、组和亚组)间的人工杂交研究表明,杂交亲和性或可育性与双亲的系统发育关系及染色体倍性具有明显的关联,并反映在发育阶段和各项亲和力指标的变化之中。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间的远缘杂交相对比较容易,常绿杜鹃亚属与映山红亚属间、映山红亚属与杜鹃亚属的正反交、映山红亚属与羊踯躅亚属的正交以及常绿杜鹃亚属与羊踯躅亚属的正交、马银花亚属与杜鹃亚属正交等也有亲和的案例。(5)自交不亲和亲本的介入可大幅度增加种间杂交的不育比率,并导致其由双向可育到单向不育再到双向不育方向发展。
庄平
关键词:杜鹃花属多倍体传粉生物学自交可育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