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雄美 作品数:74 被引量:446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生物学 更多>>
中国滇蔗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29 2009年 利用10对AFLP引物对来自国家甘蔗资源圃的41份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无性系进行扩增,获得860个片段,多态性条带629个,多态性条带比率0.73,特异片段54个。遗传相似性系数、UPGMA聚类和主效应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52处做切割线,毛轴野古草、斑茅和滇蔗茅无性系分为3个类群;在相似系数0.715处做切割线时,又将41份滇蔗茅无性系划分为3个大类群,云滇07/23独自形成A类群,鉴于其叶鞘背毛,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B类群3份无性系,主要来自云南西南部高海拔地区;C类群37份无性系,其中30份来自云南西南方向的保山、德宏地区,其他地区7份;在相似系数0.738处做切割时,将C类群37份无性系划分为4个亚类群,亚类群的划分反映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来自同一地区的无性系多聚为一类;在相似系数0.765处做切割可将C4亚类群划分为4个亚类群(C4-1,C4-2,C4-3,C4-4),其中C4-3亚类群中云滇07/9/1与云滇99/4分子聚类最为相似,可作为复份材料保存;C4-3亚类群在相似系数0.773处切割又可以分为3个分支类群,以上分析反映出同一地区无性系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效应分析反映的属间、种间、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可见,丰富的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滇蔗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刘新龙 蔡青 毕艳 陆鑫 马丽 应雄美关键词:AFLP 普洱速溶茶粉中茶褐素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分析 2025年 为揭示普洱茶茶褐素主要结构特征及化学组成,采用超滤膜和质谱等技术联用研究不同分子质量茶褐素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差异。针对不同分子质量茶褐素类物质,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多糖、总多酚、活性基团等含量以及色差变化,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分级样进行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分子质量的减小,茶褐素不同分级样水溶液颜色越来越浅,活性基团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蛋白质、多糖、总多酚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茶褐素不同分子质量样品均含有较多的-OH基团、饱和C-H峰、C=C峰苯环,吸收峰出现在200 nm波长处。茶褐素m_(w)>300 kDa、500 Da 杨柳 王智能 王智能 应雄美 龚加顺关键词:普洱茶 茶褐素 理化性质 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蔗汁中铁和锌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搞要:建立一种准确、简单易行且适合大批量检测甘蔗蔗汁中铁(Fe)和锌(Zn)含量的方法,是筛选、培育和改良甘蔗新品种富铁和富锌的关键。试验基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经改进消化处理条件,形成了一种湿化-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甘蔗蔗汁Fe和Zn含量,主要用于甘蔗杂交育种中Fe和Zn含量的检测,用以开展"富铁甘蔗"和"富锌甘蔗"品种选育,旨在为甘蔗品质育种提供检测技术支撑。用体积比为7∶2的混合酸(硝酸∶高氯酸)作为消解剂、同时通过控制消化温度等条件来消解处理甘蔗汁样,然后进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8 g/kg和0.042 g/kg,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93%和4.41%,加标回收率在98.8%~104.0%;此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高,适合于甘蔗汁中Fe和Zn的检测。 赵勇 朱建荣 刀静梅 马娟 李复琴 刘家勇 应雄美中国十倍体割手密资源的表型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7 2012年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十倍体割手密资源,挖掘其优异性状,选取中国6个省9个地区的171份十倍体割手密资源,针对8个质量性状指标和8个数量性状指标,对其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数量性状与纬度和海拔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十倍体割手密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采自滇中地区的多样性指数(0.636 6)最高,而采自滇西北地区的多样性指数(0.335 8)最低;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滇西南地区的资源(33.06%),最小的为贵州的资源(22.12%);产量性状与海拔和纬度呈负相关,糖分性状与海拔呈负相关,与纬度呈正相关,纤维分仅与海拔呈正相关;产量性状之间和糖分性状之间均呈正相关。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区内部,采集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基因流值Nm>3),遗传分化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与采集地的地势有一定关系,高地势的滇东北地区和滇西北地区聚为一个小类群,低地势的滇东南、滇西南、川东南、广东地区聚为一个大类群。 刘新龙 苏火生 应雄美 马丽 陆鑫 刘洪博 邓祖湖关键词:割手密 表型性状 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 本文对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介绍了国外甘蔗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评价技术的最新进展,论述了中国甘蔗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的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探讨了提高中国甘蔗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水平的方法和今后努力的... 蔡青 范源洪 马丽 应雄美 刘新龙 王丽萍关键词:甘蔗 种质资源 资源收集 种质保存 五年宿根蔗种质材料的产量、糖分评价 被引量:8 2008年 在2000年9月秋植的甘蔗种质中,根据5年宿根的表现筛选出64个种质于2006年11月下旬采样进行糖分化验、产量计算,根据检糖和产量结果从中评价出44个表现优异的甘蔗种质。其中,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种质11个,占总数的17.19%;宿根性强、高产种质11个,占总数的17.19%;高糖种质22个,占总数的34.38%,进一步提供生产和育种利用。 马丽 蔡青 应雄美 刘新龙 毛钧关键词:甘蔗种质 宿根性 不同无性系斑茅开花特性和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对21个斑茅无性系的开花特性和花粉萌芽率最高的1个无性系的花粉贮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斑茅的抽穗期与原生地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0.7047);开花类型大致可分为6类;云南境内5个斑茅花粉量与花粉萌发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花粉量越多,花粉萌发效果也较好。硅胶干燥好于自然干燥和抽湿干燥,花粉含水量控制在10%以内、温度2℃的条件下贮藏10d时仍有较高的萌发率。 杨昆 应雄美 管永江 马丽 吴才文关键词:斑茅 开花特性 花粉萌发 花粉贮藏 美国蔗糖产业特点及对我国蔗糖业的借鉴 被引量:7 2020年 食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本文通过认真梳理、分析美国蔗糖产业有关甘蔗种植、管理、加工、贸易、政策等方面,找出适合我国食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对策,对我国的食糖产业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发现,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拥有完善的食糖产业政策,其土地经营规模化程度高、铁路运输系统十分发达、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制糖成本低,国际竞争力强。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借鉴:加强高标准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推进突破性甘蔗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重视甘蔗生产机械化和复合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蔗糖产业发展政策,加强蔗糖高值化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徐超华 邓玉龙 刘新龙 吴才文 应雄美关键词:食糖 甘蔗 蔗糖产业 机械化 云南甘蔗自育品种DNA指纹身份证构建 被引量:59 2010年 以云南27份甘蔗自育品种为材料,从国际微卫星协会提供的1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8对多态性丰富、品种聚类区分率高、易统计的引物组成核心引物。8对SSR引物共产生129条带,123个为多态带,多态条带比例为95.35%,多态信息量平均为0.9445,品种相似性系数在0.269~0.767之间,其中引物SMC1047HA,MSSCIR21不仅多态性丰富,而且单个引物就可区分所有品种,是最有效的核心引物。8对核心引物两两组合的效率分析表明,MSSCIR36/MSSCIR2、MSSCIR16/MSSCIR36和MSSCIR36/SMC336BS是高效引物组合,可以完全有效区分所有品种,且品种相似性系数较低;同时使用蔗区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主栽品种验证3个高效引物组合,结果表明,MSSCIR16/MSSCIR36是最佳引物组合,不仅能有效区分所有云南甘蔗自育品种,而且能将云南甘蔗自育品种与10个主栽品种最有效地区分开。使用品种的国圃号、国家地区代码、育种单位英文缩写、核心引物名称和分子数据组成云南甘蔗自育品种的DNA指纹身份证,不仅包含了品种的重要信息,而且其中的分子数据可用于品种的真伪鉴定和遗传关系分析,为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刘新龙 马丽 陈学宽 应雄美 蔡青 刘家勇 吴才文关键词:SSR DNA 身份证 国外引进甘蔗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2018年 对引进的18个国外甘蔗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8个国外甘蔗品种表现为出苗率较好,分蘖力强,植株高大;Vmc96-60、CP94-1100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区域性试验,繁殖和示范推广;Q202、Vmc81-202、Vmc95-09、Q203蔗茎产量高、但蔗糖分较差,总含糖量和对照无明显差异;其余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一般,这些品种可以考虑进一步观察试验,以评价其利用价值。 苏火生 李存佳 刘新龙 应雄美 刘洪博 徐超华 林秀琴 毛钧 李旭娟 马丽 陆鑫关键词:蔗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