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耀文
- 作品数:38 被引量:246H指数:9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安徽省青少年留守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描述安徽省青少年的留守状况,探索不同类型青少年留守率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南、皖北城乡普通中学7所,获得样本3 421人,其中留守青少年682人。自行设计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留守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安徽省10~18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19.94%。不同类型青少年留守率的比较发现,皖南高于皖北(20.62%vs 16.98%,χ2=4.331,P<0.05),农村高于城镇(26.51%vs 13.66%,χ2=88.484,P<0.01),高中高于初中(25.86%vs 11.95%,χ2=99.926,P<0.01),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24.74%vs15.55%,χ2=45.177,P<0.01),但男生与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P>0.05)。结论:安徽省青少年留守率存在地区、年级等差异,应加强对农村、高中、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留守问题的关注。
- 康耀文陈燕金岳龙龚伟志郑丽安洲姚应水陶芳标
-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
-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25
- 2012年
-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系列的压力,而生活事件又是构成这些压力的主要应激源,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文就近年来有关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概念、分类、差异性研究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陈燕康耀文姚应水
- 关键词:生活变动事件精神卫生青少年
- 安徽省留守学生身心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调查安徽省留守学生身心亚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皖南、皖北城乡7所普通中学3421名学生,其中留守学生682名。应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留守学生的躯体亚健康检出率(14.22%)高于非留守学生(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学生的身心亚健康检出率(13.64%)高于非留守学生(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学生的MHT测验得分与其MSQA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躯体活力下降(18=1.456,P=0.001)、情绪问题(β=1.096,P=0.000)、社会适应困难(β=1.011,P=0.006)呈线性回归关系。安徽地区留守学生的躯体亚健康状况各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躯体活力下降、情绪困扰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导致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提高留守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改善其心理健康。
- 姚应水康耀文金岳龙陈燕龚伟志郑丽安洲陶芳标郝加虎
- 关键词:留守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
-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的现况调查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了解芜湖市周边部分地区农村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和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周边部分农村地区20~55周岁妇女958人,用自编调查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调查其生存质量。结果在文化程度、职业、婚前打工经历、婚后打工意愿、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居住类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上,留守妇女家庭丈夫收入所占比例高于非留守妇女家庭,其他收入所占比例低于非留守妇女家庭;在家庭主要支出上,留守妇女家庭农副业生产所占比例高于非留守妇女家庭;在生存质量上,非留守妇女生理领域得分高于留守妇女。结论建议从户籍制度改革、提高留守妇女素质、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质量。
- 祁秦康耀文黄志伟陈燕金岳龙贺连平丁伶灵唐慧宋秀丽姚应水
- 关键词:农村妇女留守妇女
- 芜湖市高校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二年级大学生1925名进行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伤害的年发生率为64.9%;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落伤(45.7%)、刀割伤(19.5%)、烧烫伤(10.6%)、咬伤(7.7%)、交通事故(3.7%);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P<0.05);不同年龄大学生的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伤害发生率较高(50.1%)。结论预防大学生伤害的关键在于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大学生伤害的发生。
- 郑丽康耀文陈燕龚伟志王金权金岳龙艾东姚应水
- 关键词:流行病学大学生
- 儿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致泌尿系统结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与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危险程度。方法采用整群筛查方法,对8岁以下食用奶粉的儿童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59例泌尿系统结石患儿和222例无泌尿系统结石儿童,将资料整理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奶粉相关危险因素有奶粉品种(OR=2.680,95%CI:1.643~4.371),食用时间(OR=1.398,95%CI:1.039~1.882),食用时间比(OR=1.676,95%CI:1.344~2.091)。结论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奶粉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奶粉品种、食用时间、食用时间比,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危险性与食用时间、食用时间比呈正相关,食用高浓度三聚氰胺奶粉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低浓度三聚氰胺奶粉。
- 江岚朱向明李国杰康耀文鲁柯兵陶炜伟茅双根
- 关键词:泌尿系统结石三聚氰胺儿童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方式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专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以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特质应对问卷对两所专科院校3 867名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对象SCL-90的总均分及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的总均分及其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结论:专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而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尚效贤陈燕黄志伟祁秦倪仕钢康耀文聂淼臧洪艳贺连平姚应水
-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专科院校
- 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
- 2009年
- 目的了解低年级医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某医学院整群抽取1250名低年级大学生,以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99.68%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4.62%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低年级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报纸杂志和学校教育。他们对艾滋病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8.88%、97.60%、81.65%,但只有34.08%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待艾滋病病人态度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矛盾和恐惧心理,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隔离的有331人,占26.57%。结论低年级医学生具有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仍有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着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 龚伟志姚应水安洲康耀文陈燕金岳龙
- 关键词:医学院学生艾滋病知识
- 工科院校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
- 2010年
- 目的:了解工科院校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制定工科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工科院校9个系19个本科专业的2 759名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工科院校新生获得HIV/AIDS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83.1%),报刊杂志(81.4%),学校或老师(76.8%)。对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和检测方法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于HIV的非传播途径和非检测方法的知晓率较低。工科院校新生对艾滋病人存在一定歧视,有65.7%的学生认为AIDS病人应该被隔离。在被调查的新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9%,男生(5.23%)高于女生(0.9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226,P<0.01),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男生(17.4±2.44)岁,女生(16.8±2.04)岁,t=0.54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工科院校大一新生对HIV/AIDS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提示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 冼定昌陈燕康耀文龚伟志郑丽安洲姚应水
- 关键词:艾滋病大学生知识
- 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了解芜湖市周边地区农村妇女孤独感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周边部分农村地区20~55周岁妇女共958人,应用自编调查表、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定其孤独感和社会支持情况。结果 32~43岁组两类妇女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留守妇女得分均高于留守妇女。44~55岁组两类妇女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留守妇女得分均高于留守妇女。农村妇女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且主观支持对留守妇女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对非留守妇女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构建农村妇女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农村妇女心理健康水平。
- 汪全海祁秦康耀文金岳龙贺连平姚应水
- 关键词:农村妇女留守妇女孤独感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