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育兰

作品数:42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1篇患儿
  • 15篇护理
  • 6篇监护
  • 6篇PICU
  • 5篇休克
  • 5篇脓毒
  • 5篇脓毒性
  • 5篇重症
  • 5篇重症监护
  • 4篇休克患儿
  • 4篇外周
  • 4篇呼吸道感染
  • 4篇干预
  • 4篇PICU患儿
  • 3篇血淋巴细胞
  • 3篇亚群
  • 3篇中毒
  • 3篇中毒患儿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机构

  • 31篇福建省妇幼保...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省福州儿...

作者

  • 42篇康育兰
  • 7篇陈黎丽
  • 6篇钱小芳
  • 6篇王世彪
  • 6篇修文琼
  • 6篇刘光华
  • 5篇王子敬
  • 5篇林海
  • 4篇谢剑锋
  • 4篇沈晓娜
  • 4篇翁其珠
  • 4篇严延生
  • 4篇王美爱
  • 3篇林颖
  • 3篇黄颖
  • 2篇陈炜
  • 2篇郑奎城
  • 2篇吴冰珊
  • 2篇林琴
  • 2篇郑凡

传媒

  • 6篇海峡预防医学...
  • 6篇中国卫生标准...
  • 5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医疗装备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当代护士(上...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上海护理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海峡科学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护理学会...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福州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WU多瘤病毒被引量:2
2010年
呼吸道感染是造成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也是儿童住院治疗的首要疾病。迄今,仍约有30%的小儿呼吸道感染原因不明[1]。人类呼吸道病毒种类繁多。
修文琼刘光华沈晓娜王美爱谢剑锋康育兰翁其珠严延生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多瘤病毒WU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粪便标本
实时荧光PCR方法快速检测KI多瘤病毒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快速检测KI多瘤病毒(KIPy V),并与巢式PCR扩增法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福州市一家妇幼保健院因呼吸道感染住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259例小儿鼻咽抽取物标本和另两家综合医院146例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住院的成年患者咽拭子标本,通过实时荧光PCR方法对KIPy V的调节区的基因片段进行检测。结果在小儿鼻咽抽取物标本中检测出3例KIPy V感染阳性病例,检测阳性率约为1.2%,而用巢式PCR扩增法只检测出1例,这例的Ct值较低,约为23,并且扩增曲线呈S型。其它两例的Ct值较高,分别约为33和35。在成年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用两种方法都未检测出KIPy V感染。在两例Ct值较高的小儿病例中,检测出混合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结论确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快速检测KIPy V,且特异性较高。
修文琼郑奎城吴冰珊陈炜刘光华康育兰
关键词:实时荧光PCR呼吸道感染
博茨瓦纳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护理措施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总结博茨瓦纳298例HIV阳性孕妇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护理措施,为防治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抗病毒药物阻断、人工喂养和出院随访等治疗措施,结合心理支持、新生儿用药及护理、新生儿喂养及护理及出院后指导等护理措施,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干预措施10多年间,博茨瓦纳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HIV感染率从40%降至4%,将努力控制到1%的新目标。结论博茨瓦纳对HIV阳性孕妇阻断母婴传播的护理措施科学有效,值得借鉴。
李赐娟康育兰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护理措施
床旁超声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并联合床旁超声进行PICC导管头端位置初步定位的效果。方法: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应用床旁超声初筛排除PICC导管异位,再行X线定位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导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摄片率、置管成本、导管启用时间以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并联合床旁超声进行导管头端位置初步定位,方法简单,适合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应用。
林琴康育兰林颖詹小灵
关键词:床旁超声新生儿PICC
缩减约束方案在P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缩减约束方案在降低PICU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和约束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7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143例和对照组1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身体约束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缩减约束方案。比较两组患儿身体约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约束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身体约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减约束方案可降低PICU患儿的身体约束率,具有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潜在趋势。
郭珍兰夏素琴康育兰
关键词:PICU身体约束护理患儿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在减轻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患儿不良感受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在减轻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患儿不良感受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在福建省儿童医院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社会影响量表(SIS)及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出院前1 d,观察组SPBS评分(28.12±5.49)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5)。两组SPB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IS评分(36.17±8.66)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7,P<0.05)。出院当日,观察组平均满意度(90.23±8.59)分,总满意率(95.5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4,χ^(2)=7.283,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患儿中应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的术后自我感受负担、病耻感,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
陈黎丽康育兰许林玉季彬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护理罗森塔尔效应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对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28±1.69)d,短于对照组的(21.37±2.48)d(P<0.01);观察组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中有着显著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充分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黎丽康育兰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1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儿童糖尿病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小,且多为Ⅰ型糖尿病,病情极不稳定,血糖波动大,极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约有40%的糖尿病患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同时由于家长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在糖尿病发生早期未予以及时治疗,大多数糖尿...
康育兰钱小芳
文献传递
脓毒性休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总淋巴细胞、CD3+T、CD4+T、CD8+T、CD19+B、CD56+NK)计数的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 SS 重度组25例、SS轻度组24例入院时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同期健康体检小儿(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比较分析。SS 重度组、轻度组于入院后第3、8天动态监测以上指标,同时记录病情变化和预后转归,并根据 SS 重度组转归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上述指标。结果入院时 SS 重度组、轻度组的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三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入院第3天,SS 轻度组的 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有显著升高(P <0.05);SS 重度组除了 NK 细胞外,其余淋巴细胞亚群均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 <0.05)。入院第8天,SS 轻度组的 CD4+T 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差异(P >0.05);SS 重度组的 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有显著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有所上升。SS 患儿重度组5例死亡(死亡组)均发生在入院后2~5 d,与其余生存的20例(存活组)相比,两组入院时的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死亡组入院第3天的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值明显降低,与存活组同期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SS 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值越低,病情越严重,持续低水平提示死亡风险大;经过治疗,病情有效控制者首先表现为 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尤其是 CD4+T。因此,动态监测 SS 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预后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林海王子敬王世彪康育兰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淋巴细胞亚群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MP)治疗脓毒性休克(SS)失代偿期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将78例SS失代偿期患儿,按照随机区组法分成三个观察组,各组基础治疗相同,根据MP的初始剂量不同,分为每天20mg/kg治疗组(大剂量组,n=26)、每天5mg/kg治疗组(中剂量组,n=26)、每天2mg/kg治疗组(小剂量组,n=26),疗程均为1周减停。观察三组临床疗效、药物副作用及转归。在入院时、第3天、第8天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并与2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平均住院时间上,小、中剂量组较大剂量组明显缩短(d:16.760±1.895,16.610±1.852vs.18.770±2.707,P=0.002);在休克纠正时间(h:2.557±0.379,2.419±0.374vs.3.992±0.427)、退热时间(d:1.507±0.393,1.500±0.405vs.2.334±0.430)、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d:2.707±0.308,2.526±0.294vs.4.338±0.456)等指标上,中、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明显减少(F=35.502~199.102,P=0.000);但三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二重感染例数上,大剂量组较小、中剂量组明显增多(χ^2=10.685,P=0.005)。入院时,3个观察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F=154.805~5841.727,P=0.0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三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继续下降,但在CD4^+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上,小、中剂量组的下降幅度较大剂量组明显减缓(F=909.269~1815.873,P=0.000);第8天,三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有回升,在CD4^+T、CD8^+T、CD3^+T、总淋巴细胞计数上,小、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大剂量组(F=211.492~1991.729,P=0.000)。三组死亡患儿在入院时、第3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均较存活患儿显著降低(F=108.213~3521.472,P=0.000)。结论SS失代偿期患儿应用小剂量的MP可控制炎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以CD4^+T为主的T淋巴细胞凋亡。
林海王子敬王世彪康育兰林敏翁斌孙蓬明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淋巴细胞亚群甲泼尼龙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