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腹膜
  • 6篇腹膜透析
  • 3篇随访
  • 3篇卧床
  • 3篇家庭随访
  • 3篇非卧床
  • 3篇CAPD
  • 2篇血液
  • 2篇透析患者
  • 2篇转运
  • 2篇疗效
  • 2篇腹膜透析患者
  • 2篇持续性非卧床
  • 2篇持续性非卧床...
  • 1篇督导
  • 1篇血液净化
  • 1篇血液透析
  • 1篇溶质转运
  • 1篇生存率
  • 1篇透析膜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监狱管...

作者

  • 8篇廖云
  • 3篇王刚
  • 3篇刘文虎
  • 3篇张东亮
  • 3篇刘桂玲
  • 2篇崔文英
  • 2篇郭王
  • 2篇张爱华
  • 1篇张志云
  • 1篇刘莎
  • 1篇郭东花
  • 1篇尹乐
  • 1篇张启东
  • 1篇姜群
  • 1篇姜国红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家庭随访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疗效的影响
2003年
本文介绍了家庭随访对预防与减少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
廖云刘桂玲
关键词:家庭随访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并发症
家庭随访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疗效的影响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维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的方法之一。进行CAPD的患者基本上是在家自己操作,这就要求病人平时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但在临床工作中我科发现患者出院后有一部分人...
廖云刘桂玲
文献传递
118例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家庭随访的调查被引量:6
2004年
崔文英张志云廖云
关键词:CAPD腹膜透析卧床家庭随访督导连续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HD)与维持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探讨影响维持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4年1月我院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所有尿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D患者177例,CAPD患者2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诊断、死亡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记录随访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并记录患者开始透析时的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肝(Scr)、钙磷乘积(Ca×P)、清蛋白(A)、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尿素清除指数(KT/V)等,应用Cox回归分析找出HD组和CAPD组各自的死亡预测因素。结果HD组死亡60例,CAPD组死亡81例,两组病因总体构成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D组与CAPD组死因构成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BUN、Scr、Ca×P、KT/V是HD组死亡预测因素(P<0.05),A、CHO、BUN、尿量、残肾KT/V是CAPD组的死亡预测因素(P<0.05)。结论HD组与CAPD组死亡主要原因均为心脑血管事件,两组间死亡预测因素构成相似,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透析治疗方案。
郭东花刘文虎张东亮郭王王刚姜群廖云刘桂玲
关键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指导被引量:1
2004年
廖云
关键词:腹膜透析护理透析膜血液净化
CAPD患者腹膜转运功能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开始时腹膜转运类型对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且在开始腹膜透析的头3个月内接受了腹膜平衡试验(PET)的患者94名,并根据PET结果分为高转运(H)、高平均(HA)、低平均(LA)和低转运(L)4组,分析各组间残余肾功能、腹膜透析持续时间、腹膜透析对小分子溶质清除情况以及腹膜透析超滤情况的差异。结果在四组之间,残余肾功能差异没有显著性;在转运功能强的患者中总肌酐清除率较高,但腹膜透析超滤则低于转运功能弱的患者(P值均小于0.05)。在4组患者中,Kaplan-Meier法生存率分析显示累积生存率差异存在着显著性(?2=9.24,P=0.0262);且高转运和高平均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平均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26和0.0031)。结论腹膜转运功能强的CAPD患者,生存率低于转运功能弱的患者。这无法用小分子溶质的清除效率来解释,可能与转运功能弱的患者腹膜透析超滤效果较好有关。
郭王廖云
关键词:腹膜转运腹膜平衡试验生存率
腹腔局部TNF-α与腹透液白蛋白丢失量相关
张爱华刘文虎张东亮王刚崔文英廖云姜国红于续芳
透析前腹膜微血管密度与腹膜基线溶质转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借助免疫组化技术,分析透析前腹膜微血管密度(腹膜透析置管术时)与腹膜基线溶质转运间的关系,以探究基线转运的可能形态学基础。方法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的新入非糖尿病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时留取壁层腹膜标本,以CD34为血管内皮标志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开始透析4~6周后行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ritoneal equilibration test.PET),计算存腹4h的肌酐腹腔引流液/血浆比值(D/Pcr),;前1日收集24h腹膜透析液,测定蛋白质总量(peritoneal protein excretion,PPE)。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以D/Pcr=0.65为界,分为高/高平均转运组(19例)和低/低平均转运组(13例)。研究期内无急性腹膜炎发作。在对体表面积、残余肾功能、平均动脉压、降压药使用情况、2.5%葡萄糖透析液使用频率、PET当天的血红蛋白、血浆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校正之后,前者腹膜MVD值显著高于后者(F=10.470,P=0.004);腹膜MVD值与D/Pcr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35),但与PPE无显著相关性(r=0.079,P=0.683)。结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前腹膜MVD与其小分子溶质基线转运率正相关,与24h腹腔蛋白丢失量无关,可能蛋白质的漏出更多受制于微血管的内在通透性。
张爱华丰玲王刚张东亮张启东刘莎廖云尹乐刘文虎
关键词:腹膜透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